论英美日中央银行检查比较
时间:2022-04-09 04:27:00
导语:论英美日中央银行检查比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非现场检查是中央银行实施监管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它是相对于现场检查而言,广义上的非现场检查是指除现场检查之外一切检查方式的总和,狭义的非现场检查是指对监管对象报送的报表、数据按一定标准和程序、目标和原则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监管对象资产和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非现场检查是中央银行实施监管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它是相对于现场检查而言,广义上的非现场检查是指除现场检查之外一切检查方式的总和,狭义的非现场检查是指对监管对象报送的报表、数据按一定标准和程序、目标和原则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监管对象资产和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目前这种监督方式在金融机构高度集中、金融体系复杂的国家已被广泛采用。本文拟通过介绍美、英、日这三个主要发达国家开展非现场检查的情况,为我国改进与完善银行非现场检查监管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
一、英格兰银行的非现场检查
英格兰银行对银行实施的非现场检查自的是为了监督银行的授权标准是否被遵循,以确保存款人的利益。英格兰银行监督局各监督小组将各种谨慎报表分门别类予以审查、分析和监督,重点是查看英格兰银行监督局给各类(家)银行设定的谨慎监督指导线有无被突破,若接近或突破,则要提醒商业银行注意和做出报告,并与该行举行谨慎会议讨论和研究对策。英格兰银行非现场检查的特点在于根据每家银行的性质、规模和特点来确定不同的业务监督指导线,这使得它的监管权力更有发挥余地,其弹性的监管风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资本充足性的监督
英格兰银行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极为重视,认为资本充足是银行安全的最主要的衡量因素。对资本充足性的衡量,英格兰银行基本参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划分方法。但英国不实行统一的比率,而是考虑每家银行的业务性质和特点,设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8%的资本充足率在英国被称为“最低清偿率”,适于考察在英国的国际银行。
英格兰银行根据其安全性和风险性将银行资本充足比率分为触发比率和目标比率两类。触发比率是指根据“1987年银行法”规定的授权标准所能接受的最低资本比率。实践中所规定的触发比率通常比8%的最低资本比率要高,最高达50%。触发比率的制定主要是考虑银行放款的集中度。目标比率是指充分防止意外触犯触发比率的资本比率。目标比率是在触发比率确定后设定的,通常至少高于触发比率1%以上。
英格兰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通常是按季(对单一性银行)、按半年(集团性银行)各银行资本充足率报表及资本充足表来进行的,但在银行实施补救计划时则要求更频繁的信息,如按星期提交报表。英格兰银行对接近或低于触发比率(或目标比率)的银行会提醒其注意,并成为下一次谨慎会议的一个主要内容。
2.流动性的监督
英格兰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督是采取一种现金流量的衡量机制,以流动性缺口为主要衡量指标。缺口是指某一银行一定时期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流动性缺口则是按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阶梯来衡量的,即将1年到期的资产与负债划分为5个时区:即期一8天、即期一1个月、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将每一时区的净头寸累计加入下个时区,最终得到一个总净缺口值,再与总负债值比较,可得出总流动性缺口率。
英格兰银行通过针对流动性缺口设立流动性指导线来进行监督。它根据各个银行存款、资产、经营管理和母行提供支持能力等情况设立不同的指导线,并根据按季报送的英镑和非英镑报表来检查银行流动性有无超过英格兰银行给予的流动性指导线标准。若超过,英格兰银行会要求该银行提供更多的情况,必要时还要提供日报表并说明其原因和程度。
3.大额风险的监督
英格兰银行认为,对单一顾客、集团、经济部门、金融业部门的超额贷款将会使银行承受巨大的风险,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或倒闭。为防止风险过度集中,英格兰银行主要运用大额风险与资本基础挂钩的报表来监督,任何单一贷款或风险的显著增加都会导致检查的增加。各个银行都要按季度向英格兰银行报送大额风险暴露报表,英格兰银行主要审查报告的资本基础数值与大额风险限额是否与事先的认定一致;大额风险的笔数和规模有无不详变动;大额风险是否超过银行自身规定的限额。
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非现场检查
美国银行的非现场检查注重于统一性、综合性、比较性和预测性的系统监督。各监管当局运用银行统一经营报表予以检查监督,综合每家银行业务的全面情况,比较同类银行状况,以此判断和预测银行运作情况,进行骆驼评级,确定各家银行的业务监管级数,并以此确定现场检查的必要性,从而监测银行倒闭的可能性,维护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在美国非现场监察体系中银行统一经营报表和早期预警系统是最重要的两个手段。
1.银行统一经营报表
美国所有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每季都要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有关附表等财务和统计资料,这些报表都要严格按照监管当局的标准填报。为避免重复报送,相应的银行向对口的金融监管机构报送报表。如国民银行向通货监理署报送;联储的会员银行则向所在区的联储银行报送。各金融监督部门对收到的报表进行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之后将各自负责的报表输送给华盛顿的联邦保险公司总部,汇编成报表,这套报表就是银行统一经营报表(UBPR)。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这套报表通过计算机传送给各监督机构,主要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资本比率、负债比率、收益比率等财务比率以及全国各类银行平均情况的相应数据。银行监督部门主要依靠这套报表来进行分析、监督银行的经营情况,及时进行风险监察,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实施非现场监测。
2.早期预警系统
早期预警系统是在非现场检查中通过对银行统一经营报表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可以使得监督当局发现问题,及早预防和提请银行注意的系统。它把银行分为四类:一是目前经营正常的银行;二是可能出现问题的银行;三是已经出现问题的银行;四是有较严重问题的银行。在两次全面现场监察之间,预警系统通过检查银行资本、资产质量、盈利及流动性来确定银行的发展趋势,并特别关注其不良发展趋势。如果监管部门发现某银行问题不大,则可以减少对其现场检查的频率;如发现重大问题,则随时与银行取得联系,指出问题所在并进一步了解情况。
美国的早期预警系统已经过了几次变换,20世纪70年代早期,联邦储备体系是根据季报的每家银行收益状况报告来审查财务比率,并监督银行财务运行状况。为了改进监督方式,到了80年代中期,联储采用“统一银行监督检查”(UBSS)非现场监督体系,这是一种大型电子数据计算监测模型。1993年它又被“金融机构监督体系”(FIMS)所替代。
FIMS体系是由FIMS评级和FIMS风险排列两套不同的经济计量模式组成。FIMS评级是基于复合的骆驼评级,取整数值按1至5级排列。它根据最近“应召报告”数据的每季末数,反映了在银行“应召报告”的两个最近季报间的财务比率与最近现场检查的级别关系。FIMS风险排列是以前两年相同季度的“应召报告”债务比率数据来测量银行财务状况,预期银行未来的长期趋势,评估银行在以后两年倒闭的可能性。整个系统包括30个参数以及一些根据地区经济条件设立的附加参数。每个参数是一个财务比率,并用年变动率表示,然后用所设计的模型,通过计算机计算出每个参数的级别,最后评出综合级别。该体系分析有问题的银行,其准确率非常高。实践结果表明,被FIMS系统评为第5级的银行,最后有97.7%的会倒闭。
三、日本银行的非现场检查
日本银行的非现场检查主要是对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日本银行规定,在其开户的银行必须定期提供有关的财务报表,以反映其经营、财务、损益、资产负债比率结构等情况。财务报表一般每个季度报送一次,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书。根据银行的报表资料,日本银行按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督:
1.资产流动性的监督
日本银行为防止各家银行片面追求盈利而忽视资产流动性倾向的产生,通过监督货币市场的变化情况,核对银行日常的现金头寸状况、应对提现能力的大小、以及货币市场上银行的活动等因素来监控各家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为监督银行日元基准的流动性,确认日常现金头寸的预测是否可靠,日本银行主要通过观察货币市场上资金的需求水平、利率上升等因素的变化监测每家银行的利率预期及利率套利交易的方式,特别是在货币市场上银行对资金高需求的增长是日本银行非现场检查的重点。在监督外国通货的流动性时,日本银行则监控银行是否能够准确预测各自的流动资金需要并相应地增加其货币的供应量;监控银行是否与其他银行建立资金调剂的必要联系,或者是否持有国家债券或其他流动性有价证券以应付紧急情况等。同时,日本银行还监控银行是否适应金融交易的全球化趋势,这些银行是否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所有海外机构)能有效控制其流动性风险。
2.整体经营活动的监督
日本银行的非现场检查十分注重对各家银行整体经营活动的监控,它要考察银行的年度经营策略;适应金融自由化的措施,包括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调整;国际化发展;新业务的开辟和资产负债表外交易;为达到资本充足性标准所采取的措施。
具体监督措施有: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控上,日本银行主要观察银行自有资本与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以及风险投资的比例如何。当比例达不到规定比例和出现比例降低的情况时,日本银行则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在对资产质量的监控上,日本银行主要观察民间银行各项资产中被拖欠利息的贷款、逾期贷款、呆帐和资产损失占有的比重如何,从而判断其资产质量的高低。在对收益的监控上,日本银行一方面通过计算资产收益率,衡量银行盈利的数量水平,另一方面则通过分析收入来源,判断来自正常经营和偶然机遇的比率各是多少,从而评定银行盈利的质量水平。
3.现场检查后的后续监督
在实际工作中,日本银行的非现场检查还就现场检查后对银行存在的问题在纠正处理上是否及时妥善进行后续检查监督,包括现场监督中对银行恶化资产的处理,是否按规定和要求进行了处理;对缺乏风险管理,是否加强了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有效的制约机制,是否加强了信用分析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项目。对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后续非现场检查,是日本银行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之外新的监督方法,这种新的监督方法,既是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的连续性和延续性监督,同时也是通过非现场监督来强化了现场监督的效果和作用。
四、对我国中央银行非现场检查的启示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强,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通过采取非现场检查的方式从更宏观、更全面和更科学的角度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正确识到其风险状况,评估风险程度及预测风险走势等有着重要意义。
(1)建立统一、科学、规范化的非现场检查体系。要统一银行非现场检查制度,各式报表实现标准化,并完全按会计科目建立科学的的监控指标体系,实施并表监督。可参照英国设置监管指导线、最低比率与目标比率,将谨慎和弹性原则相结合,合规性与风险性指标相结合,借鉴和运用国际监管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各有侧重。可如美国那样建立非现场监控中心数据库,信息共享。可由中国人民银行各职能部门提出专业监控指标和报表要求,由金融统计部门统一开发和搜集,并通过电脑加工,输送给各职能部门,减少银行重复报表的弊端,提高非现场检查的效率,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3)加强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的协调合作。参照日本的经验,将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这两种监督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使得现场检查的深入性与非现场检查的连续性能够相得益彰。在现场检查的间隔期通过非现场检察实时掌握银行的经营状况,并对现场检查的效果加以巩固,以发挥最大的监管效率。
- 上一篇:银行业安全关口论文
- 下一篇:上半年人事局工作总结
精品范文
1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