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时间:2022-09-12 11:31:11
导语: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阶段,国内银行业遇到了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诸多挑战,再加上盈利水平降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各种压力,以往“拼网点、拼人员”的粗放型增长不再适宜。国内的商业银行应当加快经营转型的速度,持续提升金融改革、创新的能力,移动金融的问世给商业银行转型及精细化运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其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对策
一、现阶段国内移动金融的发展状况剖析
(一)手机银行是目前移动金融的基本业务
作为货币电子化以及移动通讯发展的产物,手机银行除了具备网络高速的优点外,还具有移动支付的简便性特点,也因此占据了较大的市场,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此外,手机银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商业银行的柜面压力,它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综合性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营销,被商业银行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些中小银行更是抢先占据了手机支付的市场,目的是希望借助移动交易模式来弥补物理网点较少的缺陷。去年国内手机银行的资金操作规模已经突破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二百六十五。现阶段,国内手机银行业务中,大型的商业银行占据了很大优势。现在的手机银行业务逐渐构筑起了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中小银行为补充的整体格局。预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被打破。
(二)技术革新是移动金融迅速进步的有利因素
熊彼得创新理论的观点是,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技术的革新将会构建新的生产函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全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经济发展即“持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架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而这在移动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显著,每次网络科技的升级进步,均引发了移动金融爆炸式的增长。近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再加上3G等先进科技的发展,令移动金融获得了极大的推广。相关数据统计,前两年国内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超过了5亿,预计今年年底国内智能手机用户将突破8亿,并且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第一大市场。移动终端的迅速推广和普及,给移动金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使得远程、点对点、贴身金融服务变成了现实,改进了金融用户的体验,促进了各项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信息产业链是移动金融的重要载体
现阶段,国内的移动金融运营模式共分成下列几项:首先,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运营形式。在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作为业务运行主体,移动运营商是业务的支持平台,商业银行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用户则借助移动网络及手机等,完成购物、消费、转账等银行业务,同时享受各类金融服务,开展经济活动。例如,各商业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其次,以移动运营商为主的运营模式。金融用户把话费账户或其他预付费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进行消费,然后由移动运营商进行最终清算。在这一模式中,运营商是业务的主体,商业银行只是金融结算服务的平台,也是移动服务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基本上形成了封闭式的业务运作方式。比如,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钱包、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支付等服务是这一运营模式的具体表现。然而,现阶段这种业务量并不大,同时就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另外,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的运营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为交易中心的第三方平台,商业银行及运营商分别提供金融、技术服务,而第三方平台除了提供普通的消费功能外,还需要借助预付机制,提供信用担保功能,目的是增加客户的支付信心,拓展移动金融的客户市场。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去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突破了10万亿,其中,银联商务、支付宝及汇付天下名列前茅。
二、现阶段国内移动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竞合商业模式亟须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国内移动金融依旧处在初期阶段,商业银行未能获得绝对优势,这就造成移动金融产业链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行业亟待加强整合。现在,像商业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等都在争夺主导权,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市场。商业银行期望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不但可以扩展客户群体规模,也能够拉动有关金融产品的销售。而电信运营商则主要注重第三方支付,大力推行手机钱包,渴望把自身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此外,商业银行移动金融服务没有达成统一标准,未能完全体现行业合力。各大商业银行只注重移动金融的利润水平,纷纷忙于推行自身业务,而忽略了整体合作。
(二)缺少差异化的营销手段
国内城区金融资源比较丰富,普及移动金融拥有坚实的基础。然而,城市移动金融客户群体内也存在着个性与差异,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先是高端客户群,这一类客户是商业银行目前移动金融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他们以中高收入客户为主体,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同时对金融服务也具有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更多中高收入人群开始使用手机银行业务,而这些客户也是各商业银行争抢的重要目标。其次是新生代客户群,通常都是80后、90后或在校学生。这部分客户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快,但是平均支付能力不足,对价格因素最为敏感。尽管如此,这部分客户群仍旧具有极大的潜力。最后是本地生活服务需求,比如说人们的水电煤气及交通医疗等必要的支付需求。这类移动金融需求更加稳定,群体也更加固定,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动介入的市场。
(三)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空白区
目前,移动金融在国内农村地区发展较为滞缓,主要是由于:第一,城乡间的差异巨大,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网络科技落后,缺少某些必要的硬件设备。第二,一些农村地区的观念较为滞后,尚未形成完善的移动金融消费观。此外,有些金融机构只关注短期利益,从而令大量金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缺失。
(四)移动金融的安全性不高
作为跨领域、跨产业、跨系统的综合性金融系统,涵盖多系统的利用环境以及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这也对移动金融业务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移动终端的多元化,需要商业银行持续提升内部系统的兼容性和创新性,令其可以应对多平台操作环境,迎合各地区、各类客户群体的基本需求。此外,资金、货币的电子化,更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及操作风险,这就需要更加健全的风险控制、安全保障系统。
三、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展现自身优势,健全竞合模式
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及时抓住移动通信更新换代的机遇,加强和电信运营商等厂家的合作,并且在监督部门的引领下,迅速构建起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构建更加稳定安全的移动金融技术保障机制。其次,增强行业内部的协作。移动金融的发展需要借助坚实的客户基础、充足的业务储备,方能实现更大的利益。今后,移动金融将会进入到一个高速运转的黄金阶段,各商业银行必须突破行业壁垒,增强和业内的协作,提升移动金融服务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开拓崭新的业务增长点,最终达到提升银行综合实力、金融转型的根本目的。
(二)丰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对于各类城市客户群体来说,商业银行必须推行差异化营销战略:首先是加强对中高端客户群的交叉营销,增强手机支付等业务的综合能力,强化理财等中间业务的营销力度;其次,针对年轻客户群体,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等合作伙伴的廉价服务等,建立起品牌忠诚度。此外,对人们平时的支付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和公共交通、广电等平台类企业的协作,增大商业银行产品在这些平台当中的植入力度。除此之外,主动深入研究和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家、广电等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扩展更加宽广的营销平台。
(三)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拓展
第一步,政府必须强化对农村网络金融的扶持力度。借助税收减免、财政补助、政府采购等方式,加大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下乡力度,激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移动网络的拓展业务。第二,商业银行应当从推动业务进步的角度考虑,做好下列内容:让农民群体会用移动金融产品、加强移动金融的宣传力度,发挥移动营销策略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网点,构筑移动金融服务体验站,深入偏远地区、推动客户观念的变动等。另外,结合当地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农民的生产消费水平,重点推行小额转账支付、存贷款业务、惠农补助等,对于移动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普及和推广十分有利。
(四)增强对移动金融的风险管理
国内各商业银行应当在相关技术标准的指导下,尽快提升软硬件安全保障能力,从流程、方法、内容及结构等环节出发,实现全面的规范化控制,建立健全移动金融的行业规范,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与此同时,由于移动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展,商业银行应当强化对客户群体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客户的风险意识,保障客户的信息及资金安全。
作者:卫海梅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分行
参考文献:
[1]李琼.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J].湖湘论坛,2013(01)
[2]游春.关于商业银行拓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2(07)
[3]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04):36-38.
- 上一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分析
- 下一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