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15 11:11:50

导语: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现状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一)业务交叉与合作。我国商业银行在尝试综合经营的初期,主要是通过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合作与创新实现跨行业经营,这种业务合作分为两个层次:即互为客户型合作和共同客户型合作。互为客户型合作指合作中的一方为另一方的普通客户,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合作,目的在于使合作双方资金流动更为便捷;共同客户型合作指合作各方围绕共同的客户,利用各自优势,通过现有业务交叉或金融产品创新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与前一种相比,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业务合作。

1、银证合作。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商业银行开展基金托管、财务顾问、信息咨询、证券及金融衍生品等业务提供了法律基础;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开办金融衍生品业务,并可以从事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使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相互介入程度越来越深。目前,我国银行与证券之间的业务合作已初具规模。国内银证合作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资金类业务,即证券公司利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进行客户交易资金的存管、支付和结算等,如银证转账、银证通业务等。二是中间类业务,即商业银行可以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基金等的承销、发行、买卖业务,股票开户业务,发放股利和债券利息等。三是融资类业务,包括在公司借壳或买壳上市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配合证券公司帮助借壳或买壳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选择壳资源公司并策划具体的运作方案,提供项目资金和信息方面的支持。

2、银保合作。从1999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建立频繁的业务合作关系,合作的业务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中间业务领域展开合作,银行从中收取佣金。商业银行作为保险人,利用其网络和柜台向客户销售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商业银行为保险公司收取或支付保险金;保险公司通过商业银行实现资金汇划网络结算。就商业银行方面来说,利用现有的销售网络推销保险产品,既可降低边际成本,又能增加代销手续费收入,还有助于扩大并巩固客户群、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第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长期的、收益稳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并将其转化为保险公司可进行投资的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不仅能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而且有利于拓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第三,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还通过联合开发房地产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保险资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电子商务、客户资源信息共享等进行合作。

(二)组织型合作—成立银行控股公司。组织型合作是指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参股或直接在组织结构上结合,使原属不同行业的业务统一在同一集团下开展,金融业务的开展分别划归下属子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即是组织型合作的典型方式,现阶段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在积极采取银行控股公司模式实施综合化经营,即商业银行作为控股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根据现有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组建银行控股公司走的是“曲线”金融控股模式,以规避国家有关政策的限制。在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组建的银行控股公司主要有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等。以中国银行为例,1979年中国银行通过其香港全资附属公司中银香港投资组建了中国建设(香港)有限公司,从事证券发行、银团贷款、公司上市、收购兼并等投资银行业务。1996年在英国注册成立中国银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将投资银行业务扩展到国际金融市场,1998年中国银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迁址香港,统一对境内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进行管理。1992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1998年又设立了专门从事人寿保险业务的子公司—中银集团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全面从事各类保险业务。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中银国际将业务进一步扩展到了内地市场,2002年中银国际联合国内几家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一家投资银行—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收购了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至此,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除在香港拥有中银香港集团(100%股份)、大丰银行有限公司(50.31%股份)等持牌银行,还控制了中银国际控股、中银集团保险、中银集团投资等子公司。

二、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经营过程中的业务合作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层面。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已处于综合经营初级阶段的商业银行依旧被禁锢在分业经营的框架内,许多商业银行视野停留在比较短期和狭隘的阶段,因此容易产生利益冲突,难以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形式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综合经营的风险管理以及监管体系不健全。在综合经营模式流行于商业银行行列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综合管理。在综合经营的模式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隐蔽性更强,与传统经营模式下简单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区别很大,需要更加专业的风险管理手段。

(三)综合经营的人才匮乏。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业务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拥有金融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对其综合业务的知识有所掌握,并需要充足的金融从业经验作为支撑。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对人才的培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诸多现有的从业人员综合专业知识水平还较低,难以承受发展迅速的金融综合业务。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综合效率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1、要把握综合经营的“度”。商业银行是否继续推进综合经营需要在由此产生的成本、收益和风险等方面做出权衡。综合经营产生的成本包括不同业务单位之间的委托成本、内部组织执行成本等,产生的收益包括资源共享带来的协同效应、品牌效应以及经营多元化带来的风险的降低等。综合经营中业务种类越多、关系越复杂,组织成本和相关设计成本就越高,而集团规模越大,管理成本就越高。当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达到某一临界值,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此时综合经营能够带来最大利润,超过这一临界值后,就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现象,表现为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程度的提高与利润反向变动。

2、加大人才储备和技术投入。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是发挥规模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即使是最优规模,由于管理的低效率,规模经济也不一定能增加利润。如果给定银行规模,最有效率与最差银行之间成本相差甚远,而管理混乱导致的利润损失比规模不当造成的损失更严重。商业银行在进行综合经营决策时应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银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银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商业银行应注重科技开发,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特别要注意增强计算机系统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尖端高新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奠定技术基础。

(二)防范和控制综合经营中的风险。

1、资本规划设计。资本运作其实是综合经营最主要的核心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规模的发展,背后需要适当的资本支持。过少的资本会使银行控股公司的业务拓展受到限制,而过多的资本会使商业银行产生投资冲动,进行盲目投资或是为了追求利润而过分涉足高风险投资。因此,结合自身业务的发展,对其长期资本需求进行规划就十分重要。

2、建立一套集中统一、分层交叉的风险监控体系。设立一个直接隶属于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并考察相关人员的业绩。其它相对独立的审贷委、稽核处、监察室、信息管理处等部门进行交叉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分层交叉管理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建立灵活的系统风险管理策略。

作者:梁琦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