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2-09-04 02:59:24

导语:开放银行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开放银行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摘要:开放银行作为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由全功能的独立体系向开放式的平台转变由重资产轻交易的模式升级为轻资产重交易的模式推进开放银行建设,建议因地制宜,强化开放银行顶层设计;引导自主开放,推进数据共享;建立安全有效的数据开放机制;制定行业标准,统一技术规范;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优势互补。

关键词:开放银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一、引言

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数以亿计的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带来巨大冲击。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了6.8%。一方面,国家大力实施金融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央行于2020年4月3日决定实施年内第三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合并前两次累计释放长期资金达1.75万亿元,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传导,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支持了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全国工商联联合数家行业协会、联合蚂蚁金服的网上银行一起实施了“无接触贷款”计划,目的在于使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只需通过线上申请的方式,无需人工实际接触即可实现数字贷款。各大商业银行与企业均纷纷响应这一举措。在应对肺炎疫情的负面冲击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发挥了其具有的特殊优势。金融科技企业的场景能力由数亿个人用户和上亿的商家组成,同时在这种场景中其形成了大数据风险控制能力。与商业银行向第三方平台公开用户数据及服务的传统模式不同,金融科技企业把自己的用户数据及场景开放给商业银行的新型商业模式,使银行能够在开放中精准触及有相关需求的客户。在这种数字经济背景下,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开放银行(OpenBanking)应运而生。开放银行的目标是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它是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等协同创新的成果,是构建开放银行生态圈的一种新的尝试。在疫情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强烈冲击中,开放成为了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应当借开放银行发展之势,思考我国的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面对开放,以实现其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对开放银行的文献梳理,构想了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开放银行的生态结构,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推进开放银行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

二、文献综述

开放银行最初起源于国外,美国著名在线支付服务商PayPal在2004年推出自有平台PayPalAPI,诸多学者把它看作开放银行发展的开端。而我国开放银行的发展进程相对较慢,中国银行在2013年首次推出中银开放平台1.0版,该平台是我国金融业第一次提出的开放平台概念。总的说来,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国内外备受关注的金融科技新兴业态。然而,目前对开放银行的研究却相对匮乏。(一)国外文献。英国由财政部牵头成立工作组(theOpenBankingWorkingGroup,简称OBWG)对外监管框架。2016年3月,OBWG正式对外了《开放银行标准框架》(TheOpenBankingStandard),认为开放银行属于金融科技领域的金融服务术语。Chen等(2016)认为,开放银行的核心内涵是以场景搭建为载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服务平台。开放银行利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API)及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DevelopmentKit,SDK)等主要应用技术,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整合内外部资源,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让客户在无感知的情况下获得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1]Gartner公司(2017)提出,开放银行是一种让数据得以共享的平台,商业银行通过利用API或SDK等技术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伙伴协同合作,共享底层数据,强化每个参与者的市场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2]Brodsky等(2017)认为,开放银行的建设应当包含3个基本标准:一是以数据共享为本质,客户的支出、储蓄、信贷等行为会产生一系列金融数据。二是以开放的API为技术支撑。共享数据是开放银行的本质,而开放API是将数据能够实现共享目标的最前沿技术手段。三是以平台间合作为模式,开放银行通过开放的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加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和产品。[3]Mensi等(2017)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数据共享的开放化商业模式,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平台、供应商等其他合作伙伴共享金融数据,重构银行生态系统,提升核心竞争力。[4]Dimachki(2019)认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核心位于金融数据的访问、处理和共享,若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新的用户群体,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半径,就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5](二)国内文献。近年来,开放银行在国内也不断受到许多学者关注。1.关于开放银行的内涵核心陈翀(2017)指出,开放银行是指商业银行以API、SDK等技术为支撑,把金融服务开放给商业合作伙伴和客户,从而实现金融数据共享。[6]王蕊等(2019)从长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共享经济理论、金融功能理论方面,分析了“开放银行生态圈”构建的理论基础。[7]易宪容等(2019)认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核心是金融数据的共享,使大数据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进行重新整合配置,创造金融服务的新业态。[8]周琰(2019)将开放银行视为一种“互联网+”的开放平台。他认为,开放银行是由银行、合作伙伴及客户共同构建的金融生态系统,通过开放与金融数据共享,可以有效衔接线上线下产生的生态链,实现产品、用户和服务的完美结合。[9]刘翠花等(2020)从战略、客户、业务、技术、盈利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开放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她认为,传统银行应当加快向开放银行的转型升级步伐。[10]迟考勋(2020)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江苏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青岛银行为对象,从开放内容、融入场景、内部活动和外部合作四个方面,对四类零售业务开放银行基础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提出了城市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和开放银行模式选择方案与可行构建策略。[11]吴朝平(2020)认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银行,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转变、积极作为,把握好API开放银行带来的创新发展和弯道超车机会:一是有计划、分步骤、多层次推进API开放;二是以API为抓手,着力打造云端“无界”生态圈;三是推进IT系统优化升级。[12]2.推进开放银行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经商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李梦宇(2019)发现,德国数字银行N26与英国数字银行OakNorth利用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零售金融领域与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积累了广泛的客户基础。[13]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利用数字银行在全球的快速发展态势,让金融科技的力量快速发挥;利用数字银行的通道,开拓海外的银行业务;强化自身的优势,增强业务的多元化布局;创新经营体制,降低实际成本;优化平台数据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推进开放银行的发展。李昊(2020)认为,英国作为开放银行先行者,从实际效果看,开放银行在推动完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近半数中小微企业持怀疑态度、客户授权程序繁琐等。[14]为稳妥促进开放银行发展,我国可以考虑先以中小企业数据为共享重点,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出开放银行,并作好标准制定、中小企业保护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开放银行虽然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其发展也面临着数据彼此割裂、操作风险较高、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但开放银行在未来依然是一片“蓝海”,商业银行应当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积极主动地推进开放银行的建设。

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开放银行生态模式

从最初的业务开展需要依靠线下的网点和人工,只注重营运效率提升的传统商业银行,到依靠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通道升级,从而降低了营运成本的互联网银行,再到通过与金融科技企业共享服务数据,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获得性的开放银行,银行业不断地实现着转型升级和开放。在未来,更广泛的开放生态系统还将得以实现,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基于多方共同协作、互利共赢的广义上的开放银行生态圈。(一)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及演进阶段。1.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受益于本轮技术革命,银行得以更多地开始在线上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务体验,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无需人工接触的金融服务,更不用到线下网点办理相关业务,省心省力又便捷,在类似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中也更加具有适用性。2.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如果说传统的银行更像是“坐商”,先行构建出产品和服务,让客户来银行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那么如今的市场格局则更鼓励银行转为“行商”,以客户体验为驱动力,主动走向客户,探索客户的潜在需求,并以此开发出更多具有贴合性的定制化产品。3.由全功能的独立体系向开放式的平台转变。技术力量的推动使得银行不再是一座“孤岛”,不再独自创造全部的生态,而是让金融真正融入场景服务之中,让金融的功能散布到所有需要的地方,银行作为整体市场的一个部分,与其他企业一同构建协调有序的生态体系。4.由重资产轻交易的模式升级为轻资产重交易的模式。正因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银行的发展目标不再只是单纯地使资产规模扩大,而是迎合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以客户的商业模式和交易链条为起点,围绕客户的日常经济活动,为其提供可以高效实现需求对接、方案设计、产品交付和持续跟进的全程化的金融服务,依靠数据科技构建更丰富的业务体系。从注重资产到注重交易,银行将能以更少的资产和资本获得更多收入和更高的效率,不断提升资产和资本的利用效率。(二)开放银行的生态结构。在银行的长期演变过程中,基于开放的转型升级方向,将会形成至少包括“账户层—中间层—生态层”等在内的三层生态结构,监管层提供监管支持与政策规范,多方共同协作,实现金融产品服务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的开放生态体系。1.账户层在开放生态中提供数据及金融服务。账户层拥有着海量的客户数据及基础的金融功能、业务,但缺乏雄厚的技术实力,数据信息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更难以将服务与客户的日常生活有机地对接起来。通过提供底层的账户数据和金融服务参与到开放生态后,既能将产品和服务嵌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提高客户的使用频率,收获更多流量,又能获得外部技术支持和指导,从而丰富自身产品体系,优化内部风控和管理机制,以满足更多客户(如长尾客户群)的需求。2.中间层在开放生态中实现数据流通和技术支持。虽然没有账户层大量的真实数据,但往往拥有互联网基因和强大的技术背景,对数据流通和管理分析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型和体系,能够在账户层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研发活动,为生态层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确保了开放银行体系的高效和稳定运行。此外,中间层既能通过开放银行体系获得关注度和影响力,增加客户流量,也能借助账户层的数据和服务完善自己的模型和产品体系。3.生态层距离客户最近。生态层在开放生态中直接为C端、B端客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是距离客户最近的一层。生态层拥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是连接市场的重要渠道。基于账户层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并在中间层的支持和引导下,生态层也能够得出更清晰的客户画像,对客户需求和痛点把握更精准,因此能够调整原有的业务和产品,并探索更多的业务板块,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最有针对性的服务。4.监管层承担着保障开放生态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作用。在开放生态中,监管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需要为行业制定统一高效的准入标准,并对数据的保护实现相关的法律支撑。一方面,开放体系有利于多方协作共赢,可能会吸引大批机构“一哄而上”,尤其是中间层和生态层的多元化,不但可能增加市场的不稳定性,还会带来混乱和风险,因此监管层要在制定行业规范的同时,对市场参与者的资质进行监督,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数据在共享过程中存在泄露、被攻击、被窃取的风险,监管层在出台应用程序接口规范后,还要加强对于信息的安全保护,严厉惩治非法盗取、泄露数据的行为。5.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是开放生态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数据的最终拥有者是客户,通过账户层、中间层、生态层、监管层的多方联合运作,越来越多的客户能够体验到更加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客户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从群体数量上看,通过数据的更充分利用,更多的客户,如长尾客户的需求能够受到关注,并且客户自身也能更方便地得到授权使用的账户和衍生信息,从而对自己的状况,如信用状态等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能对外提供相关材料,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相关服务。从多元化需求层面上看,基于特定场景、定位更加直接精准的产品将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一站式服务”也为其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既省心又省力。开放生态体系的建成,会使金融服务完美地嵌入生活的各个场景中。自此,也许银行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物理感知,客户可能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使用了某个金融衍生品,完成了对自己银行账户的访问,也许当客户在大型商场、酒店或者健身房等消费场所产生了金融需求时,使用了某个开放生态的APP,可能连“银行”俩字都还没出现,就已经享受了开放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

四、对我国开放银行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强化开放银行顶层设计。目前,开放银行在许多国家已发展得比较完善,相关理念和实践运作模式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各国监管部门在监管开放银行市场过程中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规范,从而确保银行业的合规运行及有效监管。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银行运行体系、金融科技水平、银行客户的需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国外开放银行的发展模式与建设理念很难直接应用到我国的市场中。应当根据我国国情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适合的开放银行相关监管政策、法律法规。开放银行的发展作为全球浪潮,我国也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银行的数字化趋势已是显而易见,在此背景下应与时俱进,考虑与开放银行生态更加适配的监管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指出:“研究调整完善不适应金融科技发展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推动出台金融业新技术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层应当充分考虑各方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需求,组织开放银行的各个参与主体,其中包括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消费者、开发者社区和其他的参与方,让各个主体一起参与制定差异化的标准和指导意见,使开放银行能够最终服务到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引导自主开放,推进数据共享。数据共享才是实现开放银行的核心问题。但是,我国金融领域的相关数据基本掌握在政府部门、传统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等部门。尽管近些年在“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方面确有积极进展,但在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等仍将数据视为自有资产和利益的情形下,数据分散在不同数据源,信息孤岛问题仍然严重。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合理引导各个参与主体主动开放数据,从而推进数据共享的交流机制,逐步实现对外开放。我国可借鉴英国监管沙箱的监管方式采取临时性监管来管控风险,在沙箱内针对部分机构试点公共、政务数据共享。可以考虑将目前分散在各处的政务数据聚合在统一接口。同时,通过划定共享数据的范围,明确共享的收益和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在数据保护和共享之间做好平衡;通过引入数据可携权,实现解决数据共享的争端;还可通过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推动数据共享的发展。(三)建立安全有效的数据开放机制。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风控操作时已开始逐步利用外部数据源,但目前还未主动开放其数据。互联网联合贷款首次尝试通过数据共享提升风控效率,虽然双方都有数据融合的动机,但缺少数据安全共享的安全、有效机制。将联合放贷作为应用试点,鼓励机构合作共创数据融合的市场化机制。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目前已经开始尝试将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应用于联合放贷中数据共享,在“数据不出域”情况下,就可以实现数据深层次共享和联合建模。该技术目前处于探索实践期,未来可能成为机构间数据共享的主流技术解决方案。建议以联合放贷业务为试点,鼓励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运用最新安全技术形成更加完善的数据融合市场化机制。(四)制定行业标准,统一技术规范。考虑到开放银行参与方的多样性,以及各参与方通过API、SDK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信息沟通,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尤为重要。可考虑借鉴英国等国外开放银行的经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制定统一的技术、数据及安全标准,减少银行、第三方公司等参与机构的额外成本负担,从而达到各方系统互相操作,各方数据也可互联互通的目的。2020年2月13日,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为商业银行推进开放银行的建设提供了参考。该规范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的类型、安全级别、安全设计、安全部署、安全集成、安全运维、服务终止、系统下线、安全管理等安全方面的技术与保障要求。(五)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优势互补。我国开放银行和金融科技创新已处于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资源的整合,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网络银行等积极拥抱来势汹涌的金融科技浪潮。鼓励金融机构和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如蚂蚁金服、腾讯、平安等)进行渠道、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联合推动开放银行的发展,从而达到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建立合作共赢的开发模式,全面提升客户粘性、客户体验,建立长期的商业合作模式,形成开放合作的服务系统和新增利润,推动银行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以组成金融科技联盟抱团发展,联合投资金融科技研发单元,集中科技资源,统一研发、统一维护、共享成果、共担成本。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可以与金融科技企业建立长期的商业合作模式,双方遵循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制定约定条件,按比例分享创新服务和创新产品形成的超额收益。

作者:张钥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