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4-11 03:13:59
导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是对前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旨在对现实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及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就相关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概念、资本、制度、技术、环境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构建体系、规范制度、加强监管、改善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银行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很多机构,国内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伴随着“请进来”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接轨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因此,积极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当前中国银行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
国际上关于银行或者银行业务的界定,有“罗列法”和“定性法”两种方式。“罗列法”是指,对银行业务中所有包含的业务进行罗列;“定性法”是指,根据少数几个一般化的特点来定义其隐含的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定性法”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对商业银行定义的一种做法,我国关于“商业银行”的定义采用的就是“定性法”。依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我国《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事前无法预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了背离,导致其蒙受经济损失或失去了获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全面风险管理(ERM)最权威的定义源自于美国COSO委员会(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人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以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合理地确定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比传统风险管理更加注重风险范围的全面性、人员的全面性、流程的全覆盖以及方法的全面性。
(三)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由于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关于银行风险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后,面对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及银行风险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要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研究放入全球整个金融环境下来研究其面临的风险成为必然趋势;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巴塞尔协议框架,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学者近10余年的研究将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推向了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商业银行实施并推进全球战略化的必须;而且有助于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开放挑战性的能力;并且更有利于更好的遵从和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严峻、最主要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象未能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拥有者造成了经济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信贷集中度较高,中长期贷款比重的增加趋势比较明显,信贷资金的使用及投资方向比较集中,行业重叠性较高。地域方面主要集中在沿海的一带的经济发达区,行业方面主要集中于铁路、公路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构造的基础设施行业。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已经进入了爆发周期。随着中国经济整体下行的趋势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漏期的叠加,中国GDP不断走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周期规律更加凸显,中国银行业经营和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概率进一步加大,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逐步加剧。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期限的错配情况严重。存贷款期限作为反映银行业现金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关注此项指标的实际情况及中长期存款占定期存款的实际比例将是了解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方式。依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定期存款的比例逐年走高,存款活期化与贷款长期化的矛盾更加凸显,充分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潜在风险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市场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区别,我国商业银行是禁止投资股票与期货等金融领域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汇率和利率的风险。但随着我国利率及汇率管理制度的逐渐废除,市场化的制度逐步形成,商业银行的自主权限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正式开业,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也更加强化了汇率及利率风险的影响。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通道开始打开,但是汇率变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特别明显的是自2015年8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上旬近5个月的时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15元涨到了6.57元,如此短时间内的大幅波动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汇率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情况的普遍性,即用客户存款支持商业贷款,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不匹配的问题已经成为金融常态,致使利率波动造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个市场风险。
(三)操作风险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内相关定义,我们将因人员、系统、流程以及外部事件所引发的风险均归纳为操作风险,可以说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的各个环节,具有典型的普遍性2016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616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2,2016(CumulativetyNO.616)及非盈利性的特征。随着中国当前经济下行及银行业经营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违规操作的重大案件有增无减。2016年01月22日爆出的北京农行票据窝案,38亿无法兑付,即是典型的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此次案件的后续进展必然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巨大的震动。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低迷且“波澜壮阔”,如:2015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国家队”救市过程中的“监守自盗”,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颇为深远。自2012年人民银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到2015年多次降准降息,促进了中国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使得银行的优质客户不断被分流,银行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机构之间规避监管、违规操作的外部驱动力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也不断加大。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流动不足产生的风险,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种流动性风险。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储户的日常取款需要;另一种是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短时间内无法按照预期调配投放在其他项目的资金,导致暂时的流动性困难和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的极端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而被破产清算。典型的流动性风险的案例就是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其爆发根本原因就是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集中体现。就中国当前的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特别是在资产方面,短期贷款比例明显低于中长期的贷款比例,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期限的严重错配的情况将是引发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隐患。这也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引入《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中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两个新监管指标的原因所在,旨在通过对银行的成本控制、盈利能力及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五)其他风险
一是,类似于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理财产品类等“影子银行”的不断蔓延逐渐侵蚀了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不断冲击了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危害。二是,地方政府债券违约事件的频发,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雪上加霜,特别是上海、四川、云南等地区的情况尤为突出,银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开始逐渐下滑。三是,国家兜底的风险制度因素以及银行退出机制缺乏的因素极大程度上掩盖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加之我国居民较高的储蓄偏好使银行存款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使银行业在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转,导致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直处于潜伏状态。如上所述的三种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所面临的典型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理念问题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现状来说,主要存在如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未能有效形成,没有贯穿到每一位员工,存在“上紧下松”、“上热下冷”的情况,认为风险管理和控制是风险控制部门责任的理念比较普遍。二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建立,“重业务、轻管理”的情况比较普遍。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关系未能有效均衡,防范风险和业务发展及效益提升容易形成对立,有些机构甚至存在为了做大规模提升业绩,不择手段规避监管搞不规范经营的情况。三是,缺乏差别化应对风险的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未能根据不同地区、业务、风险之间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还易引发新的风险。四是,风险控制教育不足,执行不严谨。特别是对于系统内“熟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约束,容易打人情牌、关系牌,警示教育有所缺失,制度执行出现了变通走样。
(二)资本问题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2003年底,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约为-3%,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积累,2011年年底全国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才首次全部达标,近年来仍然在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8%。虽然从静态数据来看已经达标,但是达标的实质却是前些年资产剥离与长期高利差环境下的共同影响,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经济发展对信贷投入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本补充的压力不容忽视。按照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增长率为25%,中国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为7.1%,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压力也将成为必然,同时由此所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也将逐渐加大。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新增贷款将近10万亿元,由此不仅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贷款增速明显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增长,潜在的不良资产侵蚀了银行的资本;为了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导致了银行盈利水平的下降,削弱了银行资本积累的能力。目前,银行通过增发和发债等外部融资渠道来补充资本的道路愈加困难,只能通过发行普通股或扩大利润留存的内部方式来积累,因此必然导致了银行业融资成本的增大,资本补充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制度问题
一是,风险管理流程有所欠缺。特别是风险管理战略及管理评价两个环节比较薄弱,甚至有些银行根本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对于风险管理制度运行效果也未建立系统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因此不能形成系统的连续性的风险控制体系,制度流程的缺失导致了风险无法从源头实现控制。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机制系统化较国际大型知名商业银行有很大差距。常见问题如:风险识别标准体系相对缺乏;风险控制体系内人员分工及责任不明确;风险识别范围存在盲区;风险识别对应的责任不够明确等等。三是,信息与沟通制度不完善。主要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之后,没有建立适宜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风险敞口无法准确掌握;内部信息流转使用外网传输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风险控制体现的较为粗放,不够严谨;风险管理更多拘泥于主导,风险计量的主观性较大,风险管理体系与实际效果的匹配度有待提高。
(四)技术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技术与方法方面与国外管理先进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信用风险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采用贷款本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来度量信用风险,主要影响因素有贷款对象、方式、期限及形态,这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的内部评价法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打分法”过于简单且主观性较强,对贷款组合分散的作用没有充分考虑;仅分析了贷款违约的概率(PD),但对违约损失率(LGD)却未进行考虑。二是,市场风险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运用市场风险敞口模型运用时间不长,有些暂时不能精确计算出该行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总扣头寸;引入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的风险价值模型(VaR)值,未能完全整合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三是,操作风险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确立较晚,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广泛采用的内部计量方法存在明显差距,未能将外部数据进行有效地情景分析,未能将内控质量和业务经营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仍需不断完善与改进。
(五)环境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存在问题与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过高,多数为国有股一股独大,造成了监督过度的情况;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管理者经营意识和风险意识比较淡漠,风险管理不能落到实处。二是,组织结构不科学。在总分行制形式下,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风控管理机构,管理层次较多,不能够有效反应市场信号,且风控管理工作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容易受到干扰,风险信息不能够得到有效、及时、全面、完整的披露。三是,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加强。首先是要建立董事会成员问责机制,避免决策失误的损失;其实,对于高管层要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2016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616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2,2016(CumulativetyNO.616)机制,建立适宜的高管层的绩效评价体系,将高管层的薪酬与银行的短期及中期经营业绩进行关联,充分调动高管层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四是,风险管控人才匮乏。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复杂,专业化、高层次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人才比较缺乏,在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接轨中风险管理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风险管控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普遍的现象。
五、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体系
首先是建立涵盖风险识别、评估、决策、处置、全程监控与及时报告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适宜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方可确定实际效果,体系的完善起目的就是要更加全面的将风险防控工作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其次,要健全合理的组织架构,并将责任明确到人。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结构主体的制衡机制,明确董事会应该承担的责任,避免决策失误导致银行遭受损失;还应该强化监事会人员的组成,发挥监事会人员的职责,健全风险管控相关的组织架构。再次,规范决策程序,充分发挥激励与监督机制。必须要建立健全合理的长效风险管控机制,通过建立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将高管层的薪酬与风险挂钩,充分调动高管层的工作积极性,将企业战略的制定及风险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有序实施。最后,要将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员工。要将风险管控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确保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将全员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充实到每一位基层人员,构建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体系,并将风险管理能力作为选聘、晋升银行从业人员考核的一项必要指标。
(二)规范制度
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适宜的风险管理流程机制。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并明确相关部门的权责;其次,要对风险进行监测和识别,依据国家金融政策及金融市场现状确定风险的实际情况;再次,通过风险评估系统来确定风险管理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妥善解决;最后,通过风险管理评价和反馈系统不断改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二是,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考评制度。必须要建立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保证考评体系的全面性、稳定性、可比性。首先,对于基本评价指标建议采用KP(I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其次,对于等级行评价指标从价值创造和质量风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再次,对于业务线条评价指标,要引入主要业务评价,以此衡量业务线条的业绩;最后,对于客户经理评价指标,要突出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将客户经理的目标统一到银行的整体目标上来。三是,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要积极引入IRB(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操作风险、市场内部风险模型等多种高级计量方法。四是,建立数据库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要注重积累原相关基础数据,通过合理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指导实际应用;通过加快管理信息系统,保证风险评级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三)加强监管
加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外部监管,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内控监管制度,实现自律。首先,要提升商业银行审计部门的系统地位,实现其监督职能的独立与超脱。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控指标体系,从敏感性分析与应力检验等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审计部门的职能。再次,要将银行内部资本的监管作为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参照巴塞尔新协议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指标,实现系统自检自律。二是,建立监管协调制度,创造条件。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家金融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首先,要统一标准,分清职能,防止监管套利。其次,要共同建设金融信息披露系统,强化信息共享的作用。再次,要建立定期磋商机制,达成谅解备忘录。三是,强化监管能力提升,提升水平。首先,监管机构要转变监管理念,注重分析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控制、化险的能力,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在正常的经营轨道上运行。其次,要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从专业能力、道德素质、任职资格等多方面系统性的评价认定监管人员的资格,并不断加强岗位职能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保证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再次,面对我国加入WTO的现状,要加强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交流、合作与学习,提升水平,加强对跨进业务的监管。
(四)改善环境
改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环境,必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内对于风险管理的认知。董事会要必须将风险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管理,提升整个银行系统对于风险控制的认知程度。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要认真执行银行发展的战略,切实将风控人员在系统内部地位摆到重要的位置,并适度提高人员的收入水平,保持专业风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人员要保持“风险控制、人人有责”的工作理念。二是,商业银行本身必须要做好风险披露的相关工作。首先,对于资本信息、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表内信息的披露必须要严格执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要求,并建立、健全适宜的资产质量评估体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其次,对于表外信息,要建立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并不断完善合理的披露方法,以附注或者附表的形式就重要的表外信息进行披露。再次,对于重大事项和重要管理信息,要及时、全面的披露,维护在客户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保持客户的忠诚度。三是,通过监管部门的强制性约束来促进银行披露水平的提高。首先,通过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来促进商业银行主动自愿披露,促进银行主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其次,要加大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督、检查、跟踪及评估,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最后,要围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来界定“专有信息”的范围,并对范围作出明确的解释。
六、结束语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助于提升风险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从构建体系、规范制度、加强监管、改善环境等四个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才能切实建设好适宜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
作者:吕晨 单位:贺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陈德胜,文根第,刘伟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OL].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2012年6月7日.
- 上一篇: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研究
- 下一篇:商业银行智能互联网产品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