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4-07 03:18:32

导语: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影响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影响研究

摘要: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支付结算在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法规政策陆续出台,非金融支付机构企业牌照大量颁发,第三方支付行业日趋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造成较大冲击。本文在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特征、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影响

一、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的变革性特征

(一)提供了更便捷性的服务模式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爆发性增长,选择第三方支付的用户也日益增多。第三方支付首要职能是支付中介,它通过整合各商业银行的支付接口,成功为批量商户和各家银行之间搭建了的结算桥梁,商户仅需按要求接入支付关口,便可使用该支付平台提供的所有种类的银行卡进行网上收付款,而不必另行和各银行联系、结算,也不必安装下载各银行的认证软件,其注册及使用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客户在将银联卡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账号绑定后,交易时只需录入手机收到的动态验证码,或者第三方支付的账户密码即可完成资金的划转,交易过程更加顺畅,支付流程大大简化,客户的便捷性体验获得大幅提升。

(二)发挥了移动支付的替代效应

互联网技术和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移动支付变得便捷而富有效率。截至2015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59亿,较2014年底增加5455万人,半年度增长率达17.9%。与2014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6.9%,提升至53.7%。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76亿,半年度增长率为26.9%,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1.5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39%提升至46.5%。预计到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万亿。用户持智能手机,不仅实现了网上购物,甚至可以进行实体店消费和满足公共服务的要求,移动支付已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海量应用,“数字钱包”可以将私密性的个人信息储备于云端,而非实际电子设备上,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任何移动终端访问自己的“数字账户”,而不必担心因设备更新、损毁或升级带来的风险,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也相应提高,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强化了对客户的信用担保和增值化服务功能

第三方支付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发挥了保障交易公平公正的作用。第三方支付在网络交易中代为保管货款,相当于信用担保机构,在买家收到货物并验收过关后,才可以根据买家提示,将货款转给卖家;支付服务商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对交易纠纷进行公正的裁决,维护了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诚信难题。第三方支付提供的信用担保服务和诚信评价服务,解决了制约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商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获得许多符合自身利益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如实现了对交易的实时查询和交易数据的分析归纳、系统对账、银行卡风险控制、与分公司(商)清算资金等;此外,还可以为普通用户一揽子解决诸如信用卡还款、缴纳水电煤气费用、购买保险、车票、电信充值等各种日常服务,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影响

(一)弱化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付结算效能

近几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商业银行主要依赖利差盈利的模式受到挑战,中间业务收入日益成为商业银行追逐利润的重要方面。和网银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成本更低甚至可以做到完全免费,而且其天然具备操作简易、服务周到等优势,更容易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随着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的日益增多,必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造成冲击,弱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结算效能。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第三方支付线下模式亦迅速占领市场,他们通过POS网络建设和为客户办理代收费以及充值服务等,与商业银行在线下形成竞争,掠占了传统商业银行线下支付的部分成果。同时,第三方支付还陆续开展了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基金的申购手续费比较低,有些甚至不到银行的一半,在与银行的直接竞争过程中并不落下风。

(二)对商业银行传统支付渠道和竞争格局造成冲击

商业银行的产品具有提供和分配的双重性,一般是直接面对客户。因此,对金融产品设置销售网络是商业银行最普遍的渠道选择,设置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和发展零售业的重要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消费者金融行为和思维观念的重大改变,导致渠道和产品的界限逐渐模糊,近几年甚至出现了渠道产品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各种“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呈井喷式出现,其实质就是依靠一种产品推广了一类渠道。在互联网模式下,渠道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联系消费者,加强营销管理,还表现为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对金融产品进行包装创新,通过标准化载体建设满足金融客户日趋复杂多样的消费需求。银行渠道和金融产品的融合,也推动了银行在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上实现了变革。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受困于网点少,客户数量有限,在与大型金融机构直接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由于中小银行有更强烈的意愿寻求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充当资金结算的后台,这种以第三方支付做前台、中小银行做后台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克服渠道少,产品创新难的限制,使中小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与大型银行博弈的筹码,有助于打破大型银行主导金融市场的格局。

(三)对商业银行线上支付营销模式提出新挑战

客户资源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银行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体现在对客户的争夺上。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必然会分流商业银行部分线上客户。银行对线上线下客户的发展模式是根本不同的,发展线下客户一般要依赖客户的聚集区域,生活习惯、交通方式等方面,银行主动营销的难度较大,需要被动等待客户到柜面办理。因此,获取线下客户的主要还得靠多增加网点、多铺设自助设备等物理渠道。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对客户资源和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营销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受到物理网点数量、销售成员人数、激励约束机制、总体成本和效益等多方面影响,各银行通过线下模式主动获取客户的成效有限。而线上模式则不同,客户体验线上模式更多是追求快捷的支付方式和低廉的成本付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正是因为其满足了客户的此类需求。对银行而言,若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营销模式照搬物理渠道营销方式,恐怕难以吸引到客户参与其中,更遑论实现满足客户需求、培养客户重复使用习惯等目标。若以网站访问量、客户注册量和登录频次、商家交易的活跃程度、移动终端的下载量、消费者停滞时间等为考量依据,银行线上渠道与互联网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三、商业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建议

(一)改进支付服务体验,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各银行机构要逐步改变传统经营思维和支付模式,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所提供更加契合客户需求的服务留住客户。商业银行的网点改造要引入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实践中可以将不涉及现金收付、相对标准化的业务整合到智能机具,并改进业务流程,大量的步骤通过后台操作完成,给客户展示简约的入口,使客户所需要进行的操作大大简化;通过提高业务办理自助化程度辅以智能的分流方案,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通过布局全新的智能机具和满足客户直接接触式的体验。同时,在交易流程、网银支付、业务查询、移动终端、安全认证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推出符合客户使用习惯、满足客户需求的支付标准和模式,真正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

(二)重视非结构化数据整合,实现支付互联网化

商业银行在开展支付业务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价值更高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发掘高附加值的增值项目。在信息应用和经营管理中,可以通过建设多层次的数据提炼和应用体系,为客户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支付渠道自助化、现金流和信息流相融合的一站式体验,满足客户不同需求。要使数据更好的满足对外信息披露以及内部支付管理、研究和发展方向的需求。根据数据管理的流程、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等内容,切实有效促进数据共享、提高支付数据利用价值。要发挥数据分析对支付产业的推动作用,可借鉴互联网先进技术,通过对零散、无序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统计、解释和建模,发掘数据背后的规律,最终作出符合其核心利益的抉择。

(三)找准差异化竞争点,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差异化竞争点,积极推动业务发展转型。在支付渠道建设上,这种转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和深化线上渠道,比如大力发展网上银行、开发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创新直销银行业务,以及实现线上业务整合和品牌效应;二是线下物理网点建设要借鉴最新业态发展经验,推动网点向系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业务实践方面,部分银行在支付渠道拓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近几年来,该行加快了金融互联网化的进程,特别是针对线上渠道发展,强化了移动支付的推动作用,通过线上渠道效能提升和产品服务创新,其电子银行替代率已达90%左右,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年均增长5倍以上,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了支付渠道的不断拓展。

作者:孙勇军 肖培连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中国人民银行泰安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何燕岗.第三方支付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西南金融,2012(3)

[2]俞艳波.第三方支付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5)

[3]唐彬.融合与突破——浅谈第三方支付推动金融创新[J].中国信用卡,2013(3)

[4]宋秀峰,赵崇民.商业银行深化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