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1-09 03:11:25
导语: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及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行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看得见的手”的过多干预,束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再适应当下市场经济体制的诉求,成为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阻碍因素。由此,金融体制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利率市场化被提上了日程。张仿龙(2014)在其研究中是这样定义“利率市场化”的,称其为“利率的决定权由国家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设想始于1993年。从1996年到200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分别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利率,贴现和转贴现的利率,以及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自此,改革进入深水期,涉及到存贷款利率的改革。商业银行会因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又将以什么样的策略应对这些冲击?本文探讨的核心即在于此。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双面的,既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又提供了新的契机。下面将从经营,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我国金融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始终处于一个粗放的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迄今一直以存贷利差为主。所谓存贷利差,指的是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业务得到的利息收入与进行存款业务付出的利息成本之差。在央行严格进行利率管制的年代,央行给出基准利率,各家银行即以此为标准开展业务。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往往与市场实际需求有一定出入,保持着一个比较高的存贷利差。而银行业又有比较严格的进入壁垒,基本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的状态,消费者居于弱势,各家银行得以坐拥高额利润,实现快速扩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2004年,央行正式批准贷款利率不再设上限;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取消对贷款利率的管制。2015年5月,伴随着新一轮的降准降息,央行将存款利率上浮比例调到了1.5。央行利率管制放松的同时,银行业有了自主定价权。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取消利率管制,短期内势必引起存贷利差收紧。存款方面,由于存款利率长期依照基准利率,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各家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将以存款利率作为竞争手段,从而导致存款利率飙升,大幅提高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成本。贷款方面,银行间的竞争压力以及用户议价能力的提高,会导致贷款利率不断降低,减少资产业务的收入。存贷利差的收紧,势必对仍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冲击。
2、银行的业务结构受到冲击
商业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都是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这样一种模式。伴随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存贷利差的收紧,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商业银行不得不找寻新的盈利点,进行业务转型升级,银行的发展趋于被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存贷利率的放开,对于银行业务的冲击也有其好的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加强了,面对不同的客户,可以依据风险程度及客户信用等实施差别化定价,有利于促进贷款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展客户群体;另一方面,为了拓展盈利范围,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促进金融创新,提高了研发能力同时实现风险规避,促进了业务的全方位综合发展,实现“规模大,种类全,服务优”的目标。
3、银行业务风险加大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关于利率风险,可以细分为定价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定价风险主要源于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有了自主定价权。在存贷款利率方面,长期以来各大银行执行央行的基准利率,而基准利率是一种利率管制下的利率,依据经验,放开存贷款利率短期内存贷利差会趋于收紧。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如何尽可能大的扩大利差,保证盈利,仰赖于银行的定价能力。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的定价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大趋势是存贷利差收紧,各大银行已纷纷谋求转型,争夺中间业务领地,相继开发了大量金融产品。金融产品风险,收益的不同,决定了其需要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定价能力的高低成为决定中间业务利润的重要因素,即银行新的利润来源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不容小觑。结构性风险,某种程度上也和定价风险有一定的联系。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会完全相同,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点就是以负债业务为主,资产业务为辅的这样一种结构。结构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银行本身资产负债的结构不同,决定了各银行自身对存贷款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不同,致使利率市场化之后各银行由于存贷利差缩小带来的利润缩水程度不同;二是由于定价能力的不同,各银行金融产品又受到安全性,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之下转型程度和盈利程度有所不同;三是由于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存贷款利率自身的波动,短期和长期利率敏感性又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都以短期贷款,长期存款为主。即使是在管制条件下,这也是一种“低收入+高成本”的组合,一旦存贷利率放开,利差进一步扩大,对银行的收入状况将更加不利。关于信用风险,主要分为用户的选择性风险和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存贷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有了自主定价权。企业为了向银行融资,会不断抬高贷款利率。而为了应对日益上升的存款利率带来的成本压力,商业银行将逐步倾向于高利率的贷款业务。高利率的业务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此举一是驱逐了风险中立性和规避型的客户以及也许是风险偏好型却没有偿付能力的中小企业,改变了客户结构,使得银行业服务的“普惠性”降低;二是加大了次贷风险,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诸如此类的行为产生了类似“柠檬市场”的效果,客户的选择改变了银行的业务结构,加剧了逆向选择风险。至于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则是基于银行对于高利率贷款业务的倾向。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决策存在错误的可能,而繁琐的管理制度导致决策的失误可能不能在早期被发现,除了内部决策失误,更有来自外部企业的贿赂等问题。即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倾向高风险业务,而这个倾向致使一旦发现问题,就注定会带来巨大损失。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冲击
1、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冲击
上文我们已提到目前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而这两种风险都考验着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利率管制阶段,风险固然存在,但基本只以需求变化作为决定因素;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定价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预测和决断都变得更加困难。关于利率风险,银行亟需提高定价能力,开发衍生产品等经营方面的水平;关于信用风险,则需要加强风险预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无论如何,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都受到极大的挑战。
2、银行的内部管理结构受到冲击
商业银行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内部管理结构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现行体制之下,商业银行多采用资金池制度。分支行的存贷款配额由统一上级银行分配,且分支行对配额本身没有发言权。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上级银行下达的配额指令很可能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而造成了有的分支行完不成任务,而有的分支行想要拓展业务却没有资金的情况,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且并未实现优化配置。二是管理层的“冗员”问题。无论是四大国有银行还是其他中小银行,都存在着冗员问题。冗员一方面增加了银行运作的内部成本,另一方面不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亟需拥有丰富金融理论知识和实操手段的专业人才,并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而现存银行管理层中这部分人才仍有所欠缺。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应调整发展模式,以此来应对挑战。
(一)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面临的风险问题令人堪忧。如何应对风险问题,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商业银行亟需探讨的课题。
1、提高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拥有了自主定价权。一方面体现在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一方面体现在对金融产品的定价。前者作为商业银行现行制度下的主要利润来源,后者作为面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新增利润点,其定价的思路应有所不同。对于存贷款利率的定价,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放开利率市场化以后,依然由央行公布一个基准利率,而不同于管制时期的是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基准利率结合自身实际自由浮动。此举避免了来自市场的激烈冲击,也把存贷利率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畴之内。目前我国银行业仍处在一种近乎寡头垄断的状态。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几大国有银行很有可能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合作,进行协议定价。此举将打击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中小银行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这一情况,也可以实行合作,注重实行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优势中小银行是不可能企及的,差别户的定价策略重点应放在金融产品定价上。我国现行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虽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金融产品种类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财,基金等方面。大型银行在产品种类和覆盖面上有优势,金融产品定价策略应以“普适性”为主,追求价廉物美,在数量上不断扩张,力图覆盖更广的客户群。中小银行信息上更有优势。中小银行往往依托某个地区发展,与政府和本地企业来往密切,掌握更多核心信息。关于金融产品定价可以以地区为依托,价格结合本地实际。关于种类和覆盖面上的劣势,可选择某一具体领域的金融产品做精,做细。同时,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都应建立健全现代风险预测分析体系,精确风险水平,定价时以此为参考。
2、优化客户结构
关于客户结构的优化,应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保证现有优质客户,一个是拓展更多优质客户。为了留住现有的优质客户,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不得不展开“价格战”。加上客户议价能力的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润将被打压。当贷款利率水平降低到市场利率水平附近,各银行将失去竞争意义,因此争夺现有客户资源的竞争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拓展客户群体。一是要加强对中小客户的吸引力。中小企业贷款往往存在“短,急,少”等特点。以往银行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量,往往倾向于大企业等优质客户。中小企业融资一直处于一种灰色地带。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大客户议价能力提高,致使银行利润降低,另一方面伴随存贷利差收紧,银行更加倾向能带来高额利润的风险更高的贷款业务,客户的要求又带来了逆向选择的问题。因此,通过积极吸引中小企业客户,可以拓展用户群体,优化客户结构,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二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纵观银行业发展历史,都是不断丰富自身业务,由单一的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到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的过程。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于金融服务要求的复杂化。银行业应积极丰富自身业务,不断地满足客户日益专业化、综合化的需求。三是关注个人业务发展。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银行对个人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积极拓展个人业务,促进高端化个人定制服务的发展,是由传统盈利模式向新型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1、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一是调整存款结构。为了扩大存贷利差,应降低存款成本,提高贷款利率。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提高贷款利率有一定阻碍,所以银行可以从存款成本入手。银行存款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可以从银行本身业务操作成本上下手。比如减少人工投入,简化操作流程等等。另一方面,可以从存款利率入手。保持定期存款,发展活期存款,以此降低存款业务成本。二是调整贷款结构。出于竞争因素各银行贷款的定价将趋于一致,因此应尽力减小贷款成本。比如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积极开发互联网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另外保持现有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长期贷款,以此增加贷款业务收入。综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还是为了增大存贷利差,从而增加收入。
2、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银行除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外,还可以积极发展中间业务。现代银行所提供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很大程度上是中间业务。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比大概在10%-20%,仅有少数大型银行占比高一些,在20%以上,不超过30%。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来自中间业务的利润可以达到80%,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大的差距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在现行存贷利差收紧,银行业利润减少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利润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银行经营的风险。一是应加强金融创新。通过开发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实现风险的对冲,还能通过复杂的业务操作,减少金融脱媒的发生,以此增加银行利润。二是提供综合化,定制化,高端化个人服务。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发每一位潜在客户。
(三)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由于银行内部分支行共享一个资金池,存贷款配额往往由上级银行机构分配。集中分配资源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上级银行机构下发的配额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人口的构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分支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原因。有的分支行不能完成任务,而有的完成情况有余地却没有多余的资金拓展业务。这说明资源配置情况需要改善。银行内部应完善资金内部转移机制,推动资金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的转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应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严格规定各岗位配备人员的数量和职责范围,促进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作者:尚晓彤 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
- 下一篇: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