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10篇

时间:2022-10-14 09:20:45

导语: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10篇

第一篇

一、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必然性

如果对率实施管制,将会使大量的社会福利遭受损失。对我国之前采用利率管制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银行采取的是法定利率,法定利率的后果就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谋或者约定,联合起来制定掠夺式的价格,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相违背,此时,资金商品的价格已经脱离了市场供求,不仅没有起到缩小市场均衡利率与法定管制利率之差异的作用,反而使得两种利益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化机制最法定利率的影响下被逐渐削弱,市场份额逐渐涌向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中,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实现高效率、真正的规模经济,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较大。所以,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社会总福利。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利率是唯一能够体现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手段,发现货币资金价格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利率体系对其进行支撑,只有如此,资金的合理流动才能得到保证,从而达到优化资配置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必然。王国松提出,我国政府对利率实施管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成就的取得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只有放宽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才是长久之计。徐相华指出,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使得存款利率上限被打破,将会把社会大量资金吸引到银行中,银行的存款成本得以增加,为开展贷款等其它业务提供了资金支持。取消下限限制,贷款利息收入将会较少,从而减少了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净利差,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存贷款净利差。鉴于农村商业而银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存贷款净利差,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防和管理的能力又非常弱,因此,有必要对利率进行管制。但是,出于保护目的的利率从管理无疑将农村社行业银行置于温室之中,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更弱,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此外,如果对利率进行限制,将会有大量涌入股票、基金等其它机构,因此,急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机遇

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村商业银行拥有自主定价权,通过定价,就可以掌握资金市场供求情况,对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十分有利。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经营成本等其它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负债管理和结构的优化,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农村商业银行为了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创新步伐,从而逐渐取消,而中间业务将会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这样就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不仅满足了客户的要求,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中间业务还不是很成熟,在总业务中的比重较小,需要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没必然会加大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和健全的科技平台,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经营方面,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将更直接的面临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同时,积极发展基于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计量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风险管控水平得以提高,不良资产比率大大降低。

三、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1、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前文所述,未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农村商业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净利差,依赖资产规模扩张,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将会导致信贷需求萎缩,同时,将会增加信贷资产违约风险,一些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企业将会逐渐将融资渠道由农村商业银行转向其它金融机构,贷款需求降低,这也就意味着银行存款数量降低,进而降低贷款资金价格,由此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增长也将受到影响,仅仅依靠资金规模扩张,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商业银行生存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对产品结构和业务进行调整,尽可能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

2、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都比较成熟,经济来源渠道广泛,而农村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款差,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商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面临风险最大的就是农村商业银行。我国银行一直处于非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利率上下限有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等成为各大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而价格问题,基本不会考虑。而取消了利率上下限之后,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如果银行供给大于客户需求,也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下,银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客户将会重点关注银行的服务质量。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价格不再成为固定因素,并且已经成为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此时,博弈现象将会出现。这样一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就必须以价格为出发点,致使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3、风险管理水平面临挑战

利率市场化后,由市场决定利率的变动,也就是说市场资金供求将直接决定利率的多少,因此,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为了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出现以较高的贷款利率贷给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面对上述情况,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将业务重心转向小微业务,以此避免利差的缩小,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很难对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等进行全面掌握,违约率也较高,因此,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而农村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设立在县城及以下地区,信用环境建设较落后,融资主体信用意识差,此外,利率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

4、定价能力面临挑战

利率市场化后,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制定存贷款利率。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定价管理的量化基础,定价管理技术落后,自主定价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四、农村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各项业务还不成熟,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机构,没有传统银行长久发展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同时,也没有庞大的不良资产负担。因此,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以服务“三农”为基础,积极开展存贷款业务,使之逐渐完善,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为“三农”服务,真正起到“输血”的作用,贡献于我国经济建设。对于其它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其他类型银行在发展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发展良好的银行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总结教训,还是借鉴经验,都不要忘记与自身实际情况做对比,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改进,对于不足的地方,进一步增强,尽可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以优化的资产结构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主要的运营工具是价格。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以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组成定价部门,逐渐实现稳定运行,定价部门的任务就是要根据金融产品的不同,从而测算利率水平,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别的定价。存款业务方面要综合考虑业务范围内市场的资金需求规模,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闲置问题,贷款业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保证贷款利率水平符合自身承担能力,避免违规放贷或者过量放贷。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代表,存贷款的利率上下限就没有限制,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利率水平建立弹性指标。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其所能承受的能力都要弱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科学合理利率弹性指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农村商业银行既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后,要增加对利率风险的管控职能。农村商业银行整体构成比较简单、规模小,为控制成本,没有必要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一样建立专门对口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应建立利率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测量,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测量,建立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测量模型和测量软件,以此来衡量利率风险的危险程度、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对潜在的利率风险有较准确的掌握,进而协同定价部门一起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或者把风险影响降到最低。第四,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的压力将会增加,很可能拓展农村市场,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将服务质量作为竞争因素,打造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粘合度。同时,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将会缩小,农村商业银行在灵活运用自主定价开展市场竞争的同时,要争取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能够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逐渐优化收入结构,实现持续盈利。

五、结语

市场化改革是国家进一步推行金融改革、合理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长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并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于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宏观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农村商业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市场化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农村商业银行要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开拓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将会在更为完善的金融环境和经济条件下进行,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发展战略。

作者:刘晓群 单位: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2004年10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以下浮。自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进入了“管住上限、放开下限”的阶段,而贷款利率则进入了“管住下限、放开上限”的阶段,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开了关键的一步。2012年6月7日,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允许机构类存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在首次放开存款利率限制的同时,贷款利率下限也由原来的基准利率的0.9倍调整到0.8倍。这一举措不仅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同时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突破性进展。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央行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1.1倍、1.3倍再上升到1.5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连续扩大,直接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利率自主决定权,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性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定价的影响

(一)存贷利差收窄,利润空间压缩

一方面,存款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加大。2012年至今,央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标准由10%上升到50%,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纷纷将利率一浮到顶。另一方面,贷款市场的竞争促使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逐渐下降。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收入中利息收入占比较高,而存贷利差的缩小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的减少,对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构成冲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罗熹曾提出,“利率市场化将降低银行利润增速,利润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

(二)利率定价难度增加

在基础利率有限范围内浮动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有限,银行之间的竞争手段主要为非价格竞争,主要是靠服务质量、科技实力、营销能力等措施去拉拢关系型客户,以抢占市场份额,赚取利润。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一定程度上将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定价能力成为提升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金融创新成为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利率的定价不仅涉及市场判断、战略决策、经营目标等宏观因素,还与供求情况、信贷风险、成本费用密切相关,对资金的分配、资金价格的掌控将成为关键因素,这些对于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三)风险管理难度增加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增大,利率的期限结构也会更加复杂。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会推动市场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加大逆向选择的风险,以信贷市场为例,企业一般对贷款项目的收益、风险比较了解,而银行则处于信息劣势。在利率管制较多的情况下,市场实际利率水平较低,银行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选择大型企业等低风险客户,并可以要求贷款者增加抵押物以降低贷款风险。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实际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借款企业由于不愿承担高昂的利息成本而转移融资形式,高风险的借款人则更倾向于向银行贷款。与此相同,在贷款项目上,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会逐渐退出,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的占比将会极大增高。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甄别风险的能力不高,则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应对策略

(一)培育良好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市场主体共同培育良好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然会引起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降低贷款利率发放贷款。为防止过度或恶意竞争扰乱金融市场,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需要共同建立银行同业定价协调机制,并发挥规范的shibor对市场的基准主导作用。同时,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网点结构布局、业务和盈利模式、客户群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定价策略和经营策略。在当前严控流动性风险,信贷管理实施“总量控制、节奏均衡、结构合理”的政策指导下,商业银行要有效实施运用好定价区间和利率浮动范围,提高自身的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管理水平。

(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减少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

中间业务作为一种业务,不涉及银行表内资产负债,是一种非利息收入,风险较低。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间业务因不含利率风险而可以起到缓冲剂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经营水平越高的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越高,有关数据表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超过50%,而我国大部分银行还不到20%。我国商业银行要从理念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努力创新,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培育稳定客户群,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不仅可以弥补由于利率市场化推进而造成的利差收入缩减,同时还可以减少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性。

(三)有效规避和化解利率风险

一方面要构建风险内控机制,加快建设完备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商业银行大多设置由专职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直接对高级管理层负责,以此来确保从事利率风险测量的具体岗位和职责细化和明确,保证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在利率风险衡量、监测、报告与前台部门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即前台部门为监测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并就监测部门的监测情况来合理运营和操控,而监测部门则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反馈风险情况,高级管理层再根据反馈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利率风险。由于利率准确预测和缺口匹配的难度,表内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功能就是转移金融风险,可以通过表外管理法来实现其价值。同时,即使能够准确预测缺口,也可以通过利率衍生工具加以对冲。

作者:梁萧 单位:郑州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第三篇

一、引言

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基本设想至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我国利率市场化以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推进,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进行,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币存贷款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20日,中央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管制,并且同时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条件来循序渐进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也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目前,以突破存款利率管制为主要目的的银行理财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发展迅速,其所依托的货币市场基金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对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如何利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化解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已成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一)冲击传统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结构,比如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都会受到较大程度地冲击,竞争将更为激烈。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采用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严重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大中型公司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的现象,信贷投放集中度偏高,不利于信用风险的分散。

(二)银行间同业竞争压力倍增

利率市场化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银行的信誉、核心竞争力、存贷款利率报价、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如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比同业价格高,而贷款利率又低于同业价格将会面临巨大的利息损失。而反之如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比同业价格要低而贷款利率又高于同业价格,就可能会失去优质客户。那些经营管理能力脆弱、创新乏力、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将面临被兼并、被收购的可能。尤其是当银行为了达到监管指标,刻意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和银行存贷比指标时,就会出现以较高的成本来拉取存款的恶意竞争风险。

(三)银行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

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将会成为银行面对的最主要风险。第一,期限错配风险加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存在严重失衡,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存款则以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为主。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远大于负债,以至期限错配风险加大;第二,基本点风险加剧。我国银行现在主要收入来自利差,由于实行利率市场化,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其结果就是存贷款利差缩小,必然会加剧其基本点风险;第三,收益率风险提高。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会导致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自然加大了其收益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现代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完成,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首先应当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如VAR值的计算、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等各种先进的分析方法。其次应该尽快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自己的市场风险计量系统。再次,由于当前的管理框架短时期内无法调整,商业银行可以使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等分析方法,慢慢提高各部门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对利率风险的认知。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当前阶段,存贷款业务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也是作为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重要业务。相比之下,中间业务则不仅风险小,而且利率的波动对中间业务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加大中间业务的开发,努力提高中间业务占比,是商业银行有效应对利率波动风险的必要措施。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仅规模小、品种少,而且利润极低,因此提高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扩大规模,提高收入水平,开发中间业务新品种,不仅可提高盈利和效益水平,也是减少银行经营风险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一般的利率风险,不健全的银行体制也使我国商业银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面临着更多更大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采取相应的金融措施来健全风险防范系统,强化外部监管,完善内控机制,提高银行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和风险内控能力。另外,建立完善的现代银行监管体系,完善利息披露制度,运用高科技加速监管也是利率市场化之后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四)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银行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比如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人才、利率衍生品研究和开发人才,加大高级人才海外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未来金融业务发展的高级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包括重新配置人力资源,改革目前僵化的人事制度,建立与其岗位责任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张杰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四篇

一、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利率最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价格性工具,有效地引导了资金的流向并优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结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所带来的风险程度也不断加深,甚至导致中小银行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风险

利率波动幅度被放大之后,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使用路径较为单一,无法及时作出合理调整,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净收益以及现金流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新定价风险。这是由市场自主定价所导致的风险,银行间价格战的竞争,缩小利差。随着利率浮动范围的放宽,放款人的道德风险也可能随之产生。再者是选择权风险。特别是对于贷款而言,利率随市场的浮动会使得一些客户在利率下调的时候要求提前还款,以获得成本更低的贷款。由此也引起商业银行由于期限配错而导致的风险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利率上升必将是利率市场化后的首要表现之一。利率上升之后,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出来。银行更加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由此支付正常利率的合格借款人将被挤出,而借款人为承担起与之相当的高成本,在缺乏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向管制的情况下,则会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三)收益风险

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的盈利结构。从别国经验上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后的短期内,商业银行在竞争中会不断缩小自己的利差来吸引优质顾客,由此也会引导商业银行转向利用自身优势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将盈利结构由利息收入转向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盈利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而在长期上看,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会不断优化,定价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使得存贷利差水平也慢慢回升。

二、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变化

(一)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以及盈利结构调整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存款利率上升以及贷款利率下降,促使银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寻找高价值的客户、行业以及领域。银行在发展大企业贷款对象的同时,也会积极迎合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满足基础信贷需求的同时,开发新型消费性信贷业务;同时加大对于新兴产业的贷款。以优化存贷业务结构来提高自身利润空间,规避风险。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存贷利差的挤压,会促使银行提高中间业务的利润空间,积极发挥中介优势,提高中间业务的利润值。发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拓展收入来源,弥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基本不存在风险,还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具有一定好处。

(二)中小银行将采取更加激进的竞争策略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中小银行在吸引顾客以及拓展业务方面影响力的加强。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公众对于中小银行的信任。存款保险制度采用的是限额佩服原则,资金持有人为规避风险会采用分散投资的方式,选择多家银行存放资金,也给中小银行争取客户创造了条件。而中小银行对于利率自由化自主定价的特点,可以作为自身发展增长点,用中小银行相较于大型银行更加高的效率,使用更加贴合客户的个性化定价模式,利采取多样化补偿措施,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成所带来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的发生。中小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信用保证下,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有可能制定较高的存款利率,提高资金成本,为保证自身的盈利空间,也会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领域。此时,存款保险制度就会引发中小银行制定更加激进的竞争策略,进一步大大强化市场竞争。

(三)银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

首先,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大,会使得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现象更加明显。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更加顺应市场的变化,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实现银行退出市场的情况也会大幅增加。再者,国内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银行的冲击最大,而并购的现象的不断出现也将促使银行业内部的集中度不断增强。“问题银行”不断被持续经营良好的银行接管,银行资产规模的集中度也将迅速得到提升。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拥有自主定价的权利,有利于其对于自身客户结构、经营战略、金融创新以及社会形象的优化。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业市场的竞争,促进了银行竞争策略的不断升级。本文创新点在于在当前政策扶持的环境下,前瞻性地审视在政策扶持消失条件下村镇银行的发展战略。政策扶持的消失是必然的,政策扶持的消失预期下村镇银行如何调整战略布局尤为紧迫和重要,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并深入研究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问题,为我国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作者:袁珊婷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第五篇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麦金农(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实行金融自由化,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黄金老(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还是要受政府的控制,商业银行无法根据每个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差别确定利率,此时银行与客户的风险就不对称。王世伟和赵保国(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逐渐减少政府对利率波动的控制,使利率的变动随着资金供求、经济活动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2012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课题组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20年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以下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心路历程。1996年5月,央行允许金融机构(不含农村信用社)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上浮10%,农村信用社上浮40%,允许各类金融机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下浮10%。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保持10%不变。1998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保持10%不变。2006年8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9倍提高到0.85倍。2008年10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85倍提高到0.7倍。2012年6月8日,将存款利率上限增加至1.1倍,同时扩大贷款利率的下浮区间扩大至0.8倍。2013年07月20日,央行宣布自该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4年11月20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2015年8月26日,央行决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将逐渐打破银行主要以存贷款利息差的盈利模式。本文选取了十家商业银行近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

四、对策建议

其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净利息差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超过30%,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超过这一数值,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产生冲击,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金融创新,将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提高其竞争力。其二,培养创新型人才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要想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于银行这种对人才有较高要求的行业,更是如此,培养能和国际接轨的创新性人才,尤为重要,人才的储备能很大程度的提高银行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业界地位。其三,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利率风险监管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所以,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利率风险监管尤为重要。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监管,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良性机制,尽量将风险控制在事前,成立专门的风险防控小组,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研究市场变化,做到事前有效防控风险。最后,加强市场监管为了保证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恶性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健康稳定。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银行业协会要有效协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开展竞争,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作者:邬红梅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第六篇

一、我国市场利率化及商业银行现状

2014年,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1369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较2013年下降4.8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来源于规模稳健扩张、息差提升、中间业务较快增长以及成本收入比小幅改善。而受资产质量继续恶化的影响,信用成本同比大幅提升贡献利润的负增长。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体现在资产端与负债端价格变化,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利润创造,传统商业银行依赖存贷款利差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无疑将受到巨大挑战。2013年7月20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进入了攻坚阶段。相对于贷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更是衡量利率市场化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4年11月,央行时隔28个月再次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空间逐次扩大,从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从10%提高至上浮20%,浮动区间逐步扩大。利率调整后各商业银行状况,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地方城商行在存款定价上基本一浮到顶,采用了差异化利率定价模式,

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资产业务

1.企业定价

商业以往喜好“垒大户”的营销模式将会改变,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强,融资渠道多,资金成本管理要求高,商业银行从大型客户获取的利润将逐渐降低。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能力,在提供融资的基础上,增加融智等因素,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服务能力,获取服务利润。

2.风险管理手段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面临更多压力和挑战,余额宝、P2P等模式严重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入。在资产配置上,表外业务、表表外业务等影子银行业务,要求在资金期限配比上更精于细化。2014年6月末的钱荒,无疑给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

3.客户定位

大客户谈判地位高,挤占商业银行利润空间,且大型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众多,低成本融资逐渐替代高成本融资,直接融资占比逐年增加,间接融资比重逐步降低。商业银行从大型企业获取利差的空间进一步收窄。

4.资产质量

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由于我国现行信用体系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信用等级差、抵质押物不完备,违约概率高等特点。加之今年来中小企业融资违约率逐步盘升,倒逼商业银行重新对中小企业融资重新定位,重新判定企业风险。因中小企业违约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资产质量压力逐步加大,致使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更趋审慎。

(二)负债业务

负债来源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对商业银行负债端来源造成剧烈冲击,负债端成本不断增长,期限趋于短期化。自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共计3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存款基准利率上浮提高至30%,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允许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状况在规定范围内自主确定利率水平,被视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多数商业银行为减少客户流失,采取了一浮到顶的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

三、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一)改变资产的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背离

从金融机构行业分布上看,金融机构资产业务集中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与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其中,制造业中,有大量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钢铁、建材等,批发零售业中也存在大量类似行业。

(二)改变资产的区域分布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偏离

从区域角度看,对商业银行也有两个挑战:贷款区域分布过于集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北京、上海六地贷款规模即占全国的近一半(46.91%),金融深化系数(信贷/GDP)明显偏高;贷款投放的区域组合需要调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业已明确,商业银行需要克服人力储备、业务储备相对不足的困难,相应调整区域投放策略。

(三)国内金融机构亲周期行业占比较高

国内金融机构往往在资产业务方面,亲周期行业投放占比较高,且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存在较大背离,新兴产业又存在着市场容量、技术路线、政策落地、产能过剩、资金出口五大隐忧,资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而且在调整的过程中不良可能进一步释放。

(四)实体经济变化更为迅速

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实际经济的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从传统的经营方式转向多元化、线上经营、虚拟经营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价及判断上,出现了看不清、摸不透、弄不懂的局面,从而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上带来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实体经济经营管理新模式探索出一套新的风险评价体系。

四、国外利率市场化情况

以美国为例,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质银行业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和市场化。与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全面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同,美国银行业的贷款利率一直是“无管制”或自由化的。虽然其利率不受管制,但其贷款利率化过程首先是经历了“监管放松”,之后才完成了市场化进程。1978年美国银行业正式开始存款利率市场化序幕,成为美国历史上典型的“脱媒化”过程。银行负债结构的市场化趋势对当时美国银行业影响极为深远,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成为美国银行也改善盈利、管理风险的重要方式,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与随之衍生出的“反脱媒”创新产品,对银行也存款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也带来了该行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利率风险是由利率波动银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来源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自身的管理。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以往利率管制下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式,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等情况,灵活制定本机构利率执行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实现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

(二)实行特色化经营

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已达数百家,主要由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银行,中信、光大为代表的国有金融控股集团,招商、浦发、兴业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控股的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同质化经营严重,在利率市场化的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进入红海,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倒逼商业银行必须找到自己特色,走出一条特色化经营的道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充分认清自身优势,明确自身定位。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改变大量耗用资本的信贷产品,降低存贷款利差占比。大力推行轻质产产品,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发展商行+投行模式,开展轻资本银行业务运营。通过发债、撮合、资本市场业务、并购、基金、保险、零售业务等多种形式,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管理模式。

(四)建立差异化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各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开始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在央行规定的利率规则下,商业银行可自主决定负债资产价格,根据客户资信状况、贡献度大小,提供价格不同的资金支持和吸收不同类型资金。同时加快产品创新力度,打造交易银行、投资银行,丰富服务领域。

作者:孙立 单位:中国民生银行郑州分行

第七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

我国自1993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构想后,2003年进一步将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明确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2004年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上限,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正式运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标志性事件。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漫长过程,近年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6月,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允许机构类存款在存款基准利率之上上浮10%,这是央行首次放开存款利率限制,而贷款利率下限也从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下降到0.8倍。仅仅时隔一个月,央行再次降息,并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至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2014年11月,央行为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决定再次调整存款利率上限,将上限由原来的1.1倍调整至1.2倍,同时在月底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意见。2015年3月,存款利率上限再次调整,由1.2倍调至1.3倍。5月1日,央行正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这将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更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当月,央行再次降息,并将存款利率上限由1.3倍调整至1.5倍。完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框架仅剩最后一步,即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存款利率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为商业银行带来挑战和机遇。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央行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商业银行能依据商业原则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从而拥有了利率决定权。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不受限制地制定出更合理的利率价格,提升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加快速更加灵敏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适当策略,在盈利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地规避风险,便于建立更加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商业银行获得利率决定权,自主决定利率水平,也将大大刺激商业银行的创新积极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不再受利率限制,从而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金融创新,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更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也有利于丰富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必然会带来金融机构间的价格竞争,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改善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来逐步提升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使其在金融市场上得以立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以便具备充分的实力参与到价格竞争中去,并在市场竞争中稳健经营与发展。此外,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主定价的水平和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利率一直处于国家管制的状态下,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的实践较少,如今利率限制的放开能够加速培养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在金融市场上提升其竞争力。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消极影响。利差收入减少。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在商业银行间掀起一场价格战。原本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由国家管制,利率一般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商业银行利率限制的放开意味着利率差异化加大。为争夺市场,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更高的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这种价格竞争最终带来的是利差收入的减少。而利差收入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改革经营模式,开拓新的盈利渠道,迎接新的挑战。利率风险加剧。我国尚未实行利率市场化时,存贷款利率相对稳定。而一旦完全放开利率,利率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市场影响,根据市场而波动,利率将频繁变动且带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利率风险。而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普遍不够重视,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相应加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大。长期以来的利率管制下,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一向是供不应求。利率放开限制后,商业银行容易受利益的驱使,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愿意承担更高利率的贷款人以及会带来更高收益的项目。然而,高利率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有效了解和评估贷款项目的经营情况以及贷款人的道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商业银行损失,形成坏账,增加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信用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创新力度。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竞争愈加激烈。为在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缩水。此时,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地创新,开拓新的盈利渠道,转化经营模式,方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加大中间业务的创新投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动用本行资产为客户办理的服务性业务。包括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信托业务等等。通过开发中间业务来拓宽盈利渠道,不仅能够应对利率市场化下传统业务收入的减少,还能够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加强经营管理创新,从经验管理转化为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经营管理体系,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面对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加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控制利率风险的方式方法。由于利率风险带有不确定性以及难预测性,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预测模型,这是准确预测利率的前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变动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在利率预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相关因素的变化,通过技术手段对利率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为有效控制利率风险做好准备。通过科学预测得到相对准确有效的数据后,要选择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经验较少,研究相对也较少。因而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有效管理、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

(三)积极防范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来自于交易对手,具体表现为信用违约。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容易只顾眼前利益,将贷款发放给高利率高收益却也高风险的项目,忽视了远期的后果,极易产生不良资产。对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贷款发放审批流程,通过加强多环节多方面的评估审核来更加慎重地进行贷款发放。综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加快盈利模式的转型,加强经营管理创新,尽可能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建立科学预测利率的模型并借鉴国外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得出合理的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充分认识规避信用风险的重要性,通过完善贷款发放审批流程,更加慎重地发放贷款,尽可能降低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作者:孙枫 单位:农业银行无锡锡山支行

第九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的发展模式

依旧存在过度依赖于高利差的盈利模式,依赖存贷款业务的现状:利息收入占比较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到体制的影响,传统利息收入过高,而非传统利息收入明显较低。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渐渐地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于受到原有体制的影响,对于银行来说,其主要的营业收入还是以获取存贷利息差为主。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也是出于不断增长,而非利息收入也是相比于往年均出现增长的趋势。这可以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在渐渐地发展中间业务以及其他非存贷业务。虽然增长较于存贷业务来说发展比较缓慢,但是还是出现了向前发展的迹象。从下面的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在慢慢的实现业务转型,但相比于其利息收入来说,非利息收入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一带一路所带来了的巨大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金融需求的主要领域一是交通、港口等跨境通道方面;二是能源、资源方面投资潜力十分巨大;三是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三、一带一路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一带一路中的沿线国家大多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等各方面所处的发展阶段都是具有很大的差异的;而且各个国家之间的区域金融力量的发展还是相对不足;第二,沿线国家自身的金融综合实力还是相对很弱的,缺乏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四、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一带一路问题时所能展现的作用以及自身所能获得的发展机遇

自从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来,实时的为处于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迅速做出配合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相关举措来,而这样做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来说是必不可需的。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实体经济开始不断地向海外进行分扩展,虚拟经济和金融支持变得更加的不可忽略,非常需要配套跟进,而在“一带一路”问题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既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也有利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因此,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将担任着中坚力量,这同样也将会给予商业银行巨大的收益和机遇。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将大量的闲散资金投入的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各个领域,通过在相关国家建立海外分支机构,从而可以更进一步的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来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也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走向国际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五、结论

自从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是在迫切想要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来实现业务转型,为银行继续获得丰厚的营业收入寻得更加有力的支撑与保证。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恰好给正因为利率市场化而处于困难转型期的我国商业银行一条新的道路,也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进而也加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因此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切实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来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国策,是实现互利共赢,实现中国梦的具有历史性的跨越一步。

作者:杜克磊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

第十篇

一、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向上浮动区间变大

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情况看,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区间在不断的变大。从1998年到1999年,这一年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连续三次扩大。在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区间扩大到。根据近两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情况看,已经放开了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的管制,并且有望进一步扩大。

(二)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利差变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平稳以及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定价能力。我国监管机构的管制在慢慢的变松,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依据我国2006年到今天为止的历次基准利率调整的数据,一年期的存贷利差由2006年的3.6%变到15年6月的2.85%。

(三)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

一是吸收存款的竞争在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致使存款的利率上升,同时为了对存款的流失进行弥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债券等融资工具将是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将导致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减少,资金成本增加。二是受到存贷款价格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将会降低,进而加大经营压力。

二、商业银行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受到的挑战

(一)同业间竞争激烈,经营效益受损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保持着较高的存贷利差收入。自利率市场化之后,基本放开了管制,之前的控制模式消失。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不断参与,使得银行的存贷利差变小,经营效益直接受损。此外,一方面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而提高存款利率,同时大客户的贷款议价能力不断提高,逼迫商业银行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进而使得银行净利息收入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打开新的经营出口急需开通其他业务。

(二)传统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体制受到考验

与以往的利率管制环境相比,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的整个经营和管理体系,从利率的定价机制、结构以及期限的选取、创新研发新产品再到以往的经营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对整个运营系统的管理以及员工的工作形式,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不再适合新的环境。因此如何根据目前的经营体制,在此基础上以最少的成本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进行改革创新。这是目前商业银行所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市场上参与者调整自身行为加剧风险

在利率管制放开之后,市场参与者会自行依据新的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进而对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行变化调整。之前对商业银行贷款过渡依赖的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可能会增强,因为他们会有新的更加理想的选择。在改革以前,一些金融机构可能和商业银行互不干涉,但是由于银行转换了自身的业务,因此会展开更加激烈的拼杀与竞争。像以上这样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由于利率的不断调整波动,使得预测更加困难,同时银行也会因为这种变动会给自身的经营活动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不断增大。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

在面对种种的困难与挑战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力争占据有利时机以及优势地位,一改以往的高枕无忧的姿态,就目前的经营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并且主动地付诸于行动。银行应该清楚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尽量发挥自身优势以弥补不足之处,积极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另外引进优质的人才,组建高效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引进对利率管理有经验的优秀人才,这样有利于银行应对由于利率市场化而造成的利率不断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不断进行变革创新,灵活经营

商业银行应该足够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所推出的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并且应该及时的进行长远深入的讨论与思考,进而有利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市场未来的变动的方向。同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调整以此应对各项政策。这是目前商业银行可以选择的一条必由之路。此外,商业银行就自身的经营管理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与协调。例如,对于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就几乎贯穿在银行的各项业务之中,因为对于利率的风险管理既要影响其他的管理政策,又要受到其他政策的影响。因此,在这以双向影响的过程中,银行要灵活经营,不断变革,互相协调,这样才能达到总体目标的趋同性。

(三)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管理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无论是哪一阶段、哪一步骤,市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的关注市场行情以及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不断进行自身的调整。商业银行应该对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及时、准确而且全面的分析,进而利于自身的调节与应对。商业银行应该清醒及时的认识到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继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高效灵活的应对风险,而且要具有针对性,专业的应对各种不同的风险。四、结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向前发展的必然标志,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随着放开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将会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在这以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银行要准确分析市场环境、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将关系到银行的未来经营与发展。当然,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课题,由于本人学识及视觉的限制,对该课题研究比较浅薄,有待进一步探索学习。

作者:樊涉川 单位: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