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现象产生缘由
时间:2022-12-18 11:26:00
导语:分析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现象产生缘由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银行的资产介绍
近年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存贷款期限错配趋势加强。即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但是资金运用不减少反而增加,无论是平均的还是总体的,存贷期限对比,存款期限比贷款期限短,就形成存贷款的期限错配。如果贷款总额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多,则中长期贷款依靠短期资金来支撑,存贷款期限错配状况加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主要特性是“短存长贷”,其中隐含了资产匹配不合理的风险。
央行在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2010年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中占比应“较2009年(70%)有所回落,掌握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是,2010年3月中长期贷款占比却高达约130%。
徐虹(2005)研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及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邓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负债管理,增加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改善期限错配状况。对银行业的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田艳芬、邵志高在《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构造两个期限错配测度指标,分析了期限错配的变化状况,运用基于无约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析了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从近几年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存贷款期限结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以及国家政策方向指引角度,进一步证明商业银行因存贷款期限错配而产生的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引起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原因分析
期限错配,就是指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是短期性的居民储蓄,而资金运用则多投向企业中长期贷款。在经济繁荣期,这种“短存长贷”的负面影响会被掩饰起来,而一旦经济陷入周期性低谷,则会放大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
引起错配的原因有:
(一)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变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影响
近10年来,利率水平的不断调整使我国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都呈现出逐渐水平的趋势。2004年10月29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各期限存款利率之间的差幅有所增大,但总体而言,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化趋势仍然相当严重。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化趋势比存款利率更厉害,目前商业银行6个月短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5.22%,5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为6.12%,两者之间相差仅0.9个百分点,如图1和就居民存款来看,由于长短期利率之间差距不大,居民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着的短期化倾向。从企业贷款来看,由于各期限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更小,企业偏好于申请更长期限的贷款,表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是长期贷款比重不断上升。银行主导型金融机构受国家政策影响很大,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倾向就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等周期长的社会项目,银行仍服务于“准公共投资”。我国的各大企业还是以银行贷款这种外源性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所以资金的长期运用加剧了问题的凸显。如图3、图4显示。
(二)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金融托媒”趋势的增强
我国金融市场近年来呈现发展飞速的势头,金融创新愈演愈烈,人们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宽,这就分散了流往银行的资金。而银行本身的管理体制虽然在改革,但是速度明显很慢,这就导致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竞争力很弱,慢慢就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银行“脱媒”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我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一系列挑战。
(三)政府政策导向加大中长期贷款的需求
一直以来,政府推行的巨额投资刺激经济计划需要配套资金,但信贷总规模却受到监管层严格控制,令银行放贷时很自然倾向“扬长避短”,多放中长期贷款,压缩短期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购房者居多数是按揭贷款,占据了较大比例的贷款。
(四)银行考核系统迫使工作人员更倾向于放长贷
我国把不良贷款问题放入到了银行贷款责任考核中,责任具体到个人,一度出现“贷款责任终身制”和“贷款本、息回收率必须达到两个100%”等考核机制。严厉的考核使银行负责人更倾向于长期贷款。同时,由于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和管理成本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
三、期限错配之我见
(一)最根本的是银行本身体制的改革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银行主导型的体系暴露出很多弊端,如业务的单一性。我国银行主要靠吸收存款的发放贷款来维持其运行,必然导致在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就要改变其业务结构。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是商业银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增加存款的角度而言,银行要采取积极主动的负债策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中长期负债的比重。积极参与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建设,规避风险。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提高主动负债的能力。从减少贷款的角度而言,一是要积极响应国务院提出的“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号召,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二是严格贯彻中长期贷款比例管理,要加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压力。三是积极推动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试点,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比例。
(二)政府和银行的界限要分明
央行,是政府的银行,这是我国一条铁的纪律。央行是国务院的一个部门,当然受其管制和调配。而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国家间接地在管制和参与商业银行的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政策的执行和实现经济稳定。但是,政府和银行之间的行政管理体制却使政府过多地干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商业银行成为政府的一个工具,失去了改革的动力。
(三)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改变中长期融资对银行贷款过于依赖的局面
目前,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格局增加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从融资结构角度考察,压缩中长期贷款需要发展资本市场,在健全股权融资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 上一篇:解析区域银行金融的创新
- 下一篇:窗口单位建立工作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