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我国商行风险管理体系创建
时间:2022-01-26 09:13:00
导语:浅探我国商行风险管理体系创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公司持有风险。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公司特有风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按照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风险分类标准,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与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相比,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上。信用风险主要是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中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操作风险则在于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分内外两方面因素。本文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一)市场风险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风险和银行竞争风险。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表现在:(1)国有企业“绑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加之我国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以国有企业为主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累积的制度性不良贷款,虽然通过发行次级债券、不良资产剥离、动用外汇储备注资,使得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大大下降,然而,只要国有企业还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企业仍将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被“绑架”的现状仍将继续。因为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相当于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口袋,对一个人来说,把左口袋的钱放在右口袋“绩效”相同。然而,现实情况是国有企业这个口袋的底破了,放多少钱漏多少钱!因此,只要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都没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体制风险就大大增加。(2)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评估体系缺乏。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大于生命。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更是一种信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用风险信息,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现有的会计、审计等信息中介机构独立反映企业财务风险信息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现象;还没有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因此,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很大。(3)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地位问题。维持国家商业银行的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地位是目前整体和宏观视角的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仅是银行内部存在抵制竞争、保护垄断地位,更主要还是政府行为。其理论依据是:银行业数量太多有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非竞争性甚至垄断性银行结构是有效的(马尔科·斯科雷伯,1999年),在某些情况下,集中性银行要比竞争性银行体系更加有效,如拥有众多竞争性银行的美国金融业曾经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而一些由几家大银行垄断控制的国家则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稳定性(富兰克·艾伦,2002)。然而过度集中意味着只有少数几家银行享受经济地租,并且有可能因为缺乏竞争而导致效益和效率低下。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9%的平均资本利润率,远远小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17.6%的平均资本利润率就是很好的证明。可见,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外在的政策体制风险同时内部化了其盈利性风险。
(二)公司特有风险的成因
公司特有风险是指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在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公司特有风险产生的原因有:(1)外在风险内在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股份制改革处“形似”阶段,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对此无能为力,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主体错位、权责不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本位意识不强,虽然政府宏观层面对风险监管和防范非常重视,而微观上银行企业还是被动式风险管理,因而管理风险仍然存在。(2)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完善的内控制度是现代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部制度保障。内部控制不仅要求现代银行企业建立内部制度政策与程序,还要检查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是否得到了遵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控制不足,表现为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门衔接不充分;一方面控制分散,表现为规章制度数量庞大,文件满天飞,缺少整合性。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有能力承担起有效管理银行全面风险的职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较大。(3)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落后。风险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现代银行企业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建立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总之,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内、外两个方面并分析其成因,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进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渡。
二、银行ERM的国际经验
美国著名的专业机构COSO在2003年7月份公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草案)》。该框架规定:“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企业的目标有4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控;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也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蕴涵的风险管理新理念,是当今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新趋势。全面风险管理是全程、立体、动态、计量的风险控制。目前,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体现在:
(1)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国际先进银行市场化经营理念的实质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以求共赢。以香港地区为例,香港大小银行150多家,但无论大小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使有能力满足单一客户的大额贷款要求的大银行,它们往往也不会“独吞”,而是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分散风险。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有效预防和分散了风险,造就香港弹丸之地却支持各家银行盈利的奇迹。(2)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董事会依据经济环境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依据主要股东风险偏好,在风险和收益间进行权衡,确定投资回报目标,制定银行的风险战略管理。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依据董事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负责银行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由董事会考核。(3)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即所有者从外部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测,高级管理层对分支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董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进行全面监测。银行高级管理层则建立另一套风险控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通常设立内部审计部或稽核部。(4)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计量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广泛运用了数学模型。运用模型,根据建立的庞大健全的数据库,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客户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从而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ERM构建
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全世界的各类银行设计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告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有充分准备,不应盲从,要考虑本国实际情况,不应该降低实施质量,应在完全或基本遵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向新协议过渡。因此,我国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银行的经营战略相适应。如果二者不匹配,其结果将是:在经济扩展时,银行对业务发展给予更多关注,风险管理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而在经济紧缩时,风险控制受到高度重视,市场开发则缺乏足够动力。
国有商业银行如果没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约,为了解决历史问题,力求快速增长业务,同时管理薄弱,内控松弛,结果业务增长的收益远不如新形成的风险大,这样的增长会给将来造成更大的风险。可见,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为现代银行企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要做到:(1)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设置。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在董事会和CEO层面分别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其次,在首席风险经理层面实行风险分类管理,下设风险战略部、外在风险管理部和内在风险管理部;在外在风险管理部和内在风险管理部下按风险归属分别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操作风险管理部、合规部、信贷检查部等。(2)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框架。国有商业银行应从五个方面建立全系统风险流程框架:一是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工具的制订和批准流程;二是政策执行和监督流程;三是例外计划的处理流程;四是风险状况变动的连续跟踪流程;五是向高级管理层和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的报告流程。(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可能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开发各类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和IT系统,因为风险计量是经济资本、风险限额、风险调整、绩效考核等风险控制工具的基础。当务之急是尽快收集、整理分散在各部门、各机构的历史数据,实现全行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在物理和逻辑上的同步集中,建立起综合的数据库;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采用历史数据和结果对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检验,适时调试参数,由此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4)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实施“决策分离、平行作业”的前提下,银行各部门应改进工作作风,加大业务、产品、客户等信息的跨部门横向流动,既保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又强化风险控制部门之间及其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密切的横向协调机制和纵向报告制度,避免相互推诿而延误风险监测与处理时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并促进业务发展。(5)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过渡过程中,对管理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巨大。要建立关键人才管理流程和计划,系统地建立人才招聘、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要积极发现银行内部的技能需求,培养关键人才,特别是风险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金融交叉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的研究,致力于精干、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对于关键岗位,可采取“引智”战术。日本在第五代计算机研发上后来居上超越美国,其秘笈是“引智”,请美国相关权威专家来日讲学,获取核心技术的理论思想,然后加以吸收改进,开发出日本的高技术产品。(6)全员风险管理理念的树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组织构建还只是“形似”阶段,一切工作最终依赖人去做,而人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的树立才是“神似”阶段。因此,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比风险管理组织构建更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在业务和市场拓展的前提下来树立的,不能单一就风险谈管理,要在研究市场和业务的过程中研究风险及其管理,树立更好地促进发展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培育与业务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在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只有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有助于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 上一篇:探究我国商行的分类管理形式特征
- 下一篇:年度局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