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
时间:2022-06-04 04:52:00
导语: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与风险;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控制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表外业务的涵义、业银行工作者及理论界,对表外业务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风险、从风险角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可分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发展、银行业发展过程中,表外业务由来已久、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中间业务进行了定义,确定了中间业务的种类、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的基础性管理、运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新技术、坚持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等,具体请详见。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与风险
(一)表外业务的涵义
目前,商业银行工作者及理论界,对表外业务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从广义的定义来说,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产生收益和费用的服务性业务,主要包括结算、银行卡、、担保、承诺、咨询和基金托管业务等。这一定义,与人民银行2002年6月关于落实《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定义,基本相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等同于中间业务。
从狭义的定义来说,表外业务是指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存在风险可能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金融担保、互换业务、证券业务等。可见,这一定义中,表外业务仅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存较高风险的中间业务。
为了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笔者倾向于使用表外业务这一概念,以便于国际间业务交流和金融监管,所以本文中不再使用中间业务这一术语。
(二)表外业务风险
表外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商业银行为了逃避金融管制,期望在降低或分散资产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收益,但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例如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远远高于传统贷款的利息收入,但其交易风险比传统借贷业务的风险要大,说明收益与风险始终是相伴随的,表外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在一定条件下,表外业务可以转化为资产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的风险同时也就转化为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如果表外业务过量,一旦客户违约或者其他突发事件,表外业务风险一旦转化为资产负债表内风险,将会给银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发和发展表外业务时,必须坚持业务开拓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将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纳入可行性研究范围,而且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风险角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可分为:
(1)或有风险业务,主要指银行提供各类担保、承诺、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业务等,种类繁多,是银行表外业务的主体。包括具有内含性的业务,如金融衍生工具、信用证业务、票据承兑业务和具有组合风险的业务,如信用卡中的各种风险。
(2)无风险表外业务,包括结算、、咨询等各种金融服务性业务;主要利用银行现有的物质、人力、技术等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中介性的服务,这种业务,本身风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是当前表外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或有收益业务,主要包括表外应收未收利息等。
2、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特点:
(1)透明度较差。许多表外业务并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现有的会计信息,很难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规模与质量,由于经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致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无法正确评价其经营成果,难以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风险分散。表外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涉及的流程多、部门广,商业银行的信贷、筹资、信用卡、国际金融、财务会计、信息电脑等部门都与表外业务有关,风险点较多,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
(3)自由度较大。许多表外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无规模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这样容易刺激表外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事件、日本住友风波等等。
面对表外业务发展带来的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金融监管两个方面,对表外业务活动的各种风险进行防范和监管。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发展
银行业发展过程中,表外业务由来已久。其中,结算、、银行卡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表外业务,风险小,业务量大,收益稳定,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核心。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资料显示,从1994年至1998年的5年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在6.7%-9.6%之间徘徊;到1999年,表外业务的收入比重又回落到7.3%;2000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中国银行17%,中国建设银行8%,中国工商银行5%,中国农业银行4%,平均比重为8.5%。由此可见,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近两年,尽管存贷利差仍是各家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所占收入的比例已明显缩小,取而代之的是表外业务的空前增长。2002年,工商银行境内表外业务的收益已占到利差收入的9.1%,业务收入50.31亿元,同比增长27.75%;建设银行表外业务实现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36%,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14%;中国银行凭借强大的海外业务,中银集团全年总收益的约20%来自表外业务;而刚在2001年实现整体扭亏为盈的农业银行,2002年即实现了利润翻两番。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逐步加快,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利率的调整,利差不断缩小,导致商业银行依靠传统业务增加收益的路子越走越窄;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面临“非中介化”的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业务创新,发展表外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国外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其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对国内商业银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都把表外业务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越来越受国内商业银行的青睐,逐步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表现之一就是,尽管受分业经营的限制,但是银行利用渠道优势,代售保险、基金、债券已经成为今年商业银行的一大亮点。
2001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了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范围、中间业务准入制度,简化了审批程序,明确了中间业务的收费要求。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又进一步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间业务进行了定义,确定了中间业务的种类,建立了中间业务的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中间业务的开办程序。这是我国首次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规范。
人民银行根据中间业务的定义,将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数十种,囊括了目前所有已经开发的表外业务:支付结算类,包括国内外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类,包括证券业务、保险业务、金融机构委托、代收代付等;担保类,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银行保函等;承诺类,主要包括贷款承诺业务;交易类,例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基金托管业务,例如封闭式或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例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其他类,如保管箱业务等。
《暂行规定》及其通知的,顺应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将有力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加强表外业务的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
1、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商业银行可针对每一种表外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表外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而各个经办部门则必须根据上级行的授权,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所规定的程序,办理各类中间业务,稽核审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操作手册对其进行检查、监督。
2、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的基础性管理
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的基础性管理,是商业银行完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制度。例如,对较长期限的贷款担保和承诺,应定期(3个月、半年或一年)重新协商合同有关条款,以减少信用风险。
(2)制定保护性条款。坚持审核授权买卖的证据,要求对方支付保证金,或提供抵押担保等。
(3)合理确定和调整表外业务的收费标准。商业银行可按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的风险系数收取佣金。例如,按照备用信用证的期限长短、金额大小、企业的信誉程度,确定不同的收费率。通过同业公会的协调,规范竞争,制止各种乱收费、乱降价甚至不收费的恶性竞争行为。
(4)重视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的结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管理人员,不但要管好前台交易,也要加强对后台的结算、报告系统的管理,强化管理、交易、清算三分离体系。
3、运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新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新技术,最大限度地防范和管理表外业务风险。
(1)建立风险的电脑控制系统。跨国银行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跨过银行进行全球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和控制系统,表外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品业务)由于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更是跨国银行信息和控制系统的重点。该系统一般包括日常监测系统、电脑信息与决策系统,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向高级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市场的最新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信息,帮助其分析市场趋势,决定资本额、止亏限额和流动性限额。
(2)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即通过资产组合多样化来分散表外业务的风险,以通过某种资产的盈利来抵补另一种资产的亏损,而取得整体盈利。拥有的资产组合越多,则风险越小。
4、坚持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坚持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是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自觉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严格业务经营范围,规范业务经营领域;涉及保险、证券等业务的,应该及时向其他监管部门报告,申领执照或资格证。
二是对目前表外业务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一旦发生违规操作,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坚持协议的合法性。表外业务大多是以委托或的形式开展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协议便成为了开展表外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合同的书面化,委托人的口头表示不能成为办理业务的依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应当经过专业法律人士的审核;委托凭证要进行严格审核。
四是业务要坚持“不为客户垫付款项”的基本原则。代付业务先付款,再代付;代收业务要先代收款项,再统一清缴。同时不得主动介入客户双方的经济纠纷。
参考文献:
1、戴相龙主编、吴念祖副主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6月,第82-91页。
2、戴相龙、黄达主编,《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73页、第445页。
3、朱雁萍、郭伟,《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几点思考》,《金融与保险》,2002年3月。
4、李早航、周天勇,《现代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14-119页。
- 上一篇:县共青团书记先进事迹
- 下一篇:市场配套改造整治动员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