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论文

时间:2022-01-22 10:55:00

导语: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论文

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1.资本金不充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要求平均在10%以上。近年来,经过政府注资、引资与股票市场IPO的大规模募资后,交行、建行、中行的总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为12%,也只不过略微超过银监会监管要求8%的最低线而已。低双数位的资本充足率对于这些大型银行来说并不太高,从银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需要出发,应该说刚好达到一个审慎适当的水平。况且这12%还不包括农行,农行在四大行里资本充足率是最低的。

香港的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高达16%,新加坡的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在OECD国家,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也是在10%以上。按照国际标准衡量,12%这一代表了中国银行业的最高资本充足率并非过高。

2.盈利水平较低。以人均利润来作比较,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有天壤之别的差距。在美国排名前四位的银行依次是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大通曼哈顿集团和第一银行公司,其人均利润分别是50130美元、47070美元、82280美元、50380美元;在法国排名前四位的银行是农业信贷集团、巴黎国民银行、兴业银行和国民互助信贷银行,人均利润分别是43730美元、33180美元、34270美元、26250美元。而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均利润分别是740美元、180美元、2100美元和3150美元。可见,赢利水平低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大问题。

3.国有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机制依然存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虽已起步,但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70%是由于外部环境造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乃至中资银行竞争力差距的根本原因,它限制了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尽管这些年我国政府先后对国有商业银行系统采取了三次重要的重组措施,旨在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

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利益分析

1.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制度保障。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长期以来存在明显缺陷,例如,董事会制度不健全,董事会未能真正履行决策和监督职责;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责缺乏严格界定,董事会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稽核制度,“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等。从理论上讲外资参资入股中资银行后,董事会的履职和专业性将会得到明显加强。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后,境外战略投资者通常会派驻董事参与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行使股东和董事的权利,对管理层形成有效制约。

2.能够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促使我们加强管理,加快改进不足之处。比如建行的许多机构和网点,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购置的,当时并不要求有完备的产权手续。而进行股改首先产权就必须明晰,这就要求完全按法律制度办事,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并且经过中介机构的确认。特别是在详尽严格的尽职调查面前,有任何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这就迫使国有商业银行尽快完善手续,改进管理,此外别无选择。这样对我们工作的标准提高了很多,对管理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当然,这也正好促使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朝国际水准的商业银行方向去发展。

3.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外成功募资上市。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前通过调查,了解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投资价值及潜在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增进了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了解,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开募股过程中的股票营销。由于引入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具有很高的市场声誉,其入股增强了其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信心,客观上对国有商业银行起到了信用增级的作用,提升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形象,这为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较理想的新股发行定价并顺利实现境外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风险分析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风险集中在国家金融安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外资银行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逐渐熟悉并带走国内最优质的市场或客户,而将风险较高的客户留给中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掌握了中国最主要的公私客户资源和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创值能力的核心因素。并且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巨大的销售网络,其网点遍布全国城乡,这些网点大多占据了各商业中心的黄金地段。外资银行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逐渐熟悉并带走国内最优质的市场或客户,这无异于引狼入室。花旗银行开拓中国市场的手段就很耐人寻味。它一边在华开办自己的业务,一边积极入股中资银行,它是在花钱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吗?其所有参股对象之间其实也是竞争对手。

从国际经验看,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后,获取盈利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争取高端客户。在华外资银行一直以来都将大企业客户和高端客户作为重点的服务对象,此类客户不仅是对银行利润贡献最高,也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互相竞逐的焦点区域。外资银行通过其母行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全球金融服务,并为高端客户量身定制收益率较高的理财方案,分流相当一部分中资银行的高端客户。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投资入股中资银行,这些银行不但拥有较为优良的资产,而且掌握着中国最好的银行客户资源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通过参股(甚至控股)与合作,外资银行就可能向这些优质客户销售中资银行不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投资银行服务、现金管理等。结果是,竞争能力弱于外资银行的中资银行则可能需要更多面对风险较高的客户或盈利空间较小的业务。

2.外资股权合作只是手段,获利才是目的。除优质客户流失会冲击民族银行业外,外资将来还可能会釜底抽薪。所有资本都是逐利的,外资进入中国看好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如果有一天中国经济出现低谷,外资极有可能选择大规模退出,这对“不经济”的中国经济而言,岂不是雪上加霜?银行中外股东日后还可能出现控股权之争。相关法规规定,单个外国投资者参股国内银行的比例上限为20%,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股权集中在汇金公司,因此,外资还不是最大股东,话语权有限。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不再集中在汇金公司手中,股权一旦分散,外资机构很可能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另外,我国不少大银行在境外上市,其股价变动很难预测,我们缺乏对海外资本市场的控制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不能轻易出让。实际上,中小商业银行引入外资是很必要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外资要慎之又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中小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中小商业银行即使被外资控制,也不会给中国金融安全带来威胁。

3.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初衷与结果不一致。不良资产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这与银行的定位有关: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改革付出了太多成本。中国的银行不可能像西方国家的金融业那样完全市场化,这是和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据央行于2003年完成的一项调查分析,由于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占不良贷款总额的8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仅占总额的20%。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一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优劣,70%以上取决于金融运行的体制环境。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外资的种种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特殊职能,因此,经营情况的改观绝不是将股份转让给外资那么简单。上海银行引入外资后,公司治理情况并不乐观。自1999年以来,该行先后引入汇丰银行等外资股东,外资股份比例达到18%。因外资的引入而设立董事会,后来又设立了监事会。但是,实际运行效果与原来差别不大,行长级领导还是由组织部门任命和管理,董事会仍然没有选择经营班子的实际权力。同样,也有不引入外资却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银行。招商银行既没有境外战略投资者,也没有到境外上市,却是国内外公认的一家好银行。招商银行成立以来,创造了足以令中国骄傲的银行业奇迹,并连续四年荣膺“世界25家最佳资本利润率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如果不成功,将对整个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后果是灾难性的。

4.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风险并没有完全隔离。中国的许多改革,风险分配和利益分配一直都处于不对称之中。财政体制改革(如1994年的分税制)如此,现今的金融改革也是如此。没有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配套体系,最终的风险承担主体一直都是政府垫底,更确切地说是全民垫底,这对于以风险资产定价为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来说并非好事。最重要的就是很难有完整的和健全的风险意识、风险管控动机和行为。

战略投资者在进入中资银行中,风险和收益并非完全对称。中资股东往往是第一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如开发客户的风险,而即将借助开发的各种中间业务则在银行的风险结构中是第二重风险,是第一重风险过滤后的风险。跨国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目的和意图很明确,对中资银行高端业务和客户“窥伺”以久,信用卡、零售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跨国金融机构主要参与的几乎都是中资银行调整赢利结构、资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业务,是未来增值潜力很大的中间业务。从披露的谈判结果看,跨国金融机构在谈判中自己要得到的东西是很明确的,发展空间和风险把握也是可以描述的;相应地中资银行要得到的不能说不清晰,但几乎都是原则性较强的,表述起来较为模糊的东西,可测度不够,目标的易达性和目标的风险性处于不确定状况。

四、发展方向:利用内资,自我保护

中国金融业开放要有大国意识。只有先对自己负责,保护自己的安全,才能对世界负责。通过对比分析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利弊,笔者以为与引入外资相比,更希望国有商业银行利用民间资本。

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在政策上对中资和外资是平等对待的,目前,国内民营资本进入中国银行业并不存在法律障碍和政策歧视。在银监会依法监管的金融机构当中,商业银行法并没有禁止民营资本参与商业银行的设立,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民营资本历来是这一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此外,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讲没有限制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规定,事实上,目前国内民营资本在中国银行业比重不断提高,银行业总体上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国有企业为主的格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应当说,一个民族国家为了根本利益和长期利益,应当保有“自己的”银行,却并不一定非要有“国有的”银行。在当今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国有”性质的银行几乎不存在,那些“私有”或“民有”的商业银行其实都有着明确的民族国家归属感,美国花旗银行是“美国的”,德国商业银行是“德国的”,尽管它们都没有国有资本的背景。从这一点讲,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后,保有“自己的”的银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是一定要保有“国有的”商业银行,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有的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后,占住了整个银行业市场的最大份额,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只有很短的历史,2000年在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中,这些银行的资产份额只有7%左右。从其发展走势来看,它们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但近期要达到相当的资产规模超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那是不可能的。这样,“国有的”银行就有必要在历史的基础之上,通过向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体制转化,承担起中国“自己的”银行的历史使命。

经验告诉我们,纯粹“国有的”商业银行运行效率存在着问题,它源自于国有产权清晰之下产权主体的空白,在纯粹“国有的”格局下,它是不可能“有解”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产权的多元化来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并非不能够让渡一部分给国内的“民间资本”,以利于根本利益与一般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有机结合。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势在必行,在国家对商业银行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实现产权结构上的多元化。当时机成熟时,“国有的”资本也可以战略性考虑增大对国内资本的让渡,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商业银行界内,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商业银行运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翠红,乔希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利弊评析及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0).

[2]刘振宇.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理论研究[J].特区经济,2005,(12).

[3]将松.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J].北方经贸,2006,(9).

[4]陈少松.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

[5]王锦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架构改革[J].南开经济研究,2003,(5).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已全面展开,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其重要选择。战略投资者分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与境内战略投资者。本文通过分析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利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要充分利用好民间资本,即境内战略投资。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战略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