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04 02:22:00

导语: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金融脱媒在促进商业银行优化资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和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和加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等措施,实现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一直是中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出现“脱媒”迹象。金融“脱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中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挑战。

一、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银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赢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行业之间、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1):56-59.

[2]苏福国.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金融与证券,2007,(2):42-43.

[3]李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06,(1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