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14 09:52:00
导语: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存差”规模过大,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历史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流动性严重过剩,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其原因不仅有宏观经济环境层面的因素,还有微观层面的因素,最后从汇率制度改革、宏观金融环境的改善、商业银行业务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克服流动性过剩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存差;非利息收入;汇率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差”逐年放大,存差即指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从1995年起,我国经济中开始出现存差这一经济现象,当年存差为0.33万亿元,而1999—2003年,银行体系存差分别为1.50,2.44,3.13,3.96,4.91万亿元,存差波动上升,进而从2004—2005年,银行体系存差分别为6.32万亿元、9.25万亿元,2006年10月末存差已突破10.81万亿元,显然,近三年存差增速、增幅显著上扬。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由1.62%调到0.99%,2006年三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由7.5%调升到9%,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仍居高不下,如2006年9月末,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储备高达8200亿元以上。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这一点学术界有目共睹。流动性过剩不仅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增加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也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因而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考察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流动性最初的含义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损失的前提下,在满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的情况下,对资产进行变现的能力;根据《经济和商业辞典》,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从银行的角度看,流动性过剩实质是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没有充分利用。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中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因而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非常有限,除了用作贷款之外,只能用于同业间货币市场交易或以超额储备形式存于人民银行,获取低额收益,从而可以使用同业间货币市场交易额和超额储备金来判定商业银行出现的流动性过剩。
三、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之因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个宏观金融现象,如果只从单个银行的角度观察或分析这一现象,难免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只有从商业银行存在的宏观环境层面,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微观层面的因素综合分析流动过剩问题,才能揭示其产生的独特机制。
(一)汇率制度因素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维持汇率的稳定,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规避国际“热钱”大规模投机冲击,央行不得不对资本项目进行管制。而现实中的结售汇制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即外汇储备的激增是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不断攀高,这是推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0年底的165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的由1.4亿元上升到5.2亿元,截止到2006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914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由此投向的人民币总量超过7万亿元。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这就会使商业银行沦为基础货币的吸收器,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入银行系统,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也就不足为奇。
(二)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因素
在混业经营体制下,银行作为追求盈利性的行为主体,要不断按照市场价格机制原则来调整资产结构;贷款是一项高风险资产,具有收益高、风险大的特征,对商业银行来说发放多大比例的贷款完全由市场需求决定,存差规模大并不能简单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会出现过剩,银行可以把更多超额储备投入到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因而在混业经营体制下,根据存差规模来判定流动性过剩是不科学的。
然而,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渠道有限,其资产主要用来发放贷款,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源于利息差收益,在除贷款以外的资产收益远低于贷款收益情况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
(三)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股份制改造来分析其成因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主要由人民银行决定,缺乏经营决策的主动权,具有较强的行政职能,其流动性和支付能力由人民银行的贷款来维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加入WTO,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推行后,银行的经营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加强对风险控制,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减少贷款的发放,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我国商业银行向来看重投资于大企业、大项目,这会导致中长期贷款上升,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下降,这势必要求商业银行保持更高流动性以应对具有较高收益的中长期贷款。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需全面开放,届时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国际金融巨头的激烈竞争,在五年的过渡期内,必须剥离掉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以便提高其对外竞争力,但不良贷款剥离会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果发生调整,会使银行以贷款形式持有的资产下降,进而导致存差规模进一步扩大,流动性加剧。
(四)金融市场现有约束条件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不充分,利率仍被管制,限制了银行业务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存贷利差被限制在4%~5%之间,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在0.5%~2%之间。同时实行严格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但商业银行却没有主动降低存款利率,以压缩存款;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因而银行无法对风险较大的贷款客户和风险很小的优质企业进行机动灵活定价,使储蓄向投资转化通道阻塞。
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直接融资比重较低,流动性过剩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资本市场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影响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对贷款的吸收,同时,创业版市场发展速度和规模非常有限,尚未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和统一的信用体系,这些都会影响中小企业对存款的吸收。
四、几点政策建议
>(一)针对“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上升,进而致使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避免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收缩货币总量,有效地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同时,改革人民币所参考的一揽子货币中各种货币的比例关系,减少美元的比重,增加欧元英镑日元等币种的比重,通过外汇的多样化分散风险。
继续深化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改变现行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实行“藏汇于民”的政策。随着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创汇越来越多,国际资本的流入使投放的人民币也越来越多,因此,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由吸引外资到有条件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由强制结售汇制转向自愿结售汇制,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转向民间分散储备外汇。
(二)改善商业银行的宏观经济环境。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及我国企业规避利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扩大存贷款利率上下限范围,使商业银行依据利率信号,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其次,要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在我国商业银行总收入中约60%收入来源于利差收益,盈利模式单一,强化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冲动,而贷款市场又受到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引起贷款投放的压力过大,因而要改变单一盈利模式,鼓励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同时,逐步构建混业经营模式。国际经验说明,混业经营可增强银行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实现服务多样化、资产多样化。最后,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来使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最终彻底打通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壁垒,全面实行混业经营,顺应金融全球化的国际趋势。
(三)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寻求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具体措施。(1)商业银行要全面进行市场化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指标,着重从内部法人治理和外部客户需求约束两方面改进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其切实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的经营管理体制。(2)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驳逆”,商业银行应着手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评级和授信制度,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开展金融创新,探索出一批新的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3)积极开拓非利息收入业务,减少对贷款的依赖,可以开展的中间业务包括信用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网上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大力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我国目前的分业经营虽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承销和交易,但对其他的投资银行业务并没禁止,因而可为企业间并购提供金融服务,有利于与并购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减少因企业并购所带来的贷款客户流失。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企业融资难亟待破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6-02.
[2]李成,姜柳.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J].金融论坛,2006(9).
[3]刘锡良.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再认识[J].财经科学,2007(2).
[4]张晓慧.正确认识当前的“存差”问题[J].中国金融,2006(4).
[5]张国良.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财经科学,2007(1).
[6]田素华.流动性过剩与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转型[J].财经科学,2007(1).
- 上一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论文
- 下一篇:要点明确训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