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时间:2022-08-04 10:32:00

导语:独家原创: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项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转而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实现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整个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经济达到均衡。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按国际惯例运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势在必行。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中,与外资银行相比,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和应对措施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占我国金融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采取的对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首先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独特的发展道路,接着分析市场利率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结合中国的国情,探讨未来我国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应该采取什么积极的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和各自的特点自由决定利率。利率市场化要求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但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和基本思路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开始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标志,其中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1993年央行取消了8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档次,规定了定活两便存款利率,规范了存款利率的计息规则。

1994年,中央银行重新授予商业银行和其他各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权,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上浮幅度为20%,下浮幅度为10%。

1995年,央行首次调整利率时,启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关系,调节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把其他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和贷款利率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挂钩,改善了央行基准利率体系。

1996年4月,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正式启用,以回购为重要形式,回购方式实行市场招标,利率由市场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间接调节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需求的作用。

2000年9月,人民银行宣布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这标志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2003年8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2倍。

2005年1月,央行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央行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1]。

2006年7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交所上市,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在上交所上市,2007年7月25日建行63亿A股也于上交所挂牌交易。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农行改革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

1.利率市场化的先期配套改革——完善利率市场化所需的各项外部条件

这些先期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信贷市场上的价格歧视和配给制度、鼓励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放开货币市场的价格限制等等。我国在这个阶段的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主要包括1996年同业拆借市场和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放开,1997年对各种优惠贷款利率条目的整理、合并和政策性业务的单列,以及1998年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等等。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微观主体、货币市场和监管机制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严重的缺陷,还必须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些先期配套改革,为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完全实现提供制度基础。

2.通过将利率水平提高到市场均衡状态来缓解利率管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行利率上限的国家一般通过逐步提高利率上限的方法来实现这种管制利率向市场利率的回归。经过1997~1995年连续9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和1988年、1993年的储蓄保值,再加上1996年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成功降低了通货膨胀率,我国实际利率已经变为正值,这个阶段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按照利率弹性的原则,分期分批地放开各种利率管制。2000年9月21日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按照人民银行“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利率改革计划,到目前为止我国贷款利率的放开主要是通过所谓“增量改革”,即逐步增加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可以自主浮动的幅度来实现的。近年来,国家尝试将一些资金置于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其价格,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

3.人民币贷款利率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化

目前,虽然银行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但由于人民币贷款利率可以围绕基准利率在一10%至70%范围内上下浮动,而且,一些银行通过将补偿存款、票据融资与一般贷款相搭配,能突破利率上下限,使得人民币贷款利率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化。所谓补偿存款,就是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将贷款中的一定比例作为定期存款存入银行帐户。这样,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的实际利率就有可能大幅超过中央银行规定浮动上限。正是由于实际利率的上浮,风险得到补偿,费用得以弥补,才激发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银行将票据融资与贷款结合,可以下调贷款利率,下调幅度能突破10%的下限。

4.商业银行向农村市场渗透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在逐利性原则下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城市为主市场,农信社以农村为主市场的格局必将被打破。这不仅表现为商业银行对农村市场的渗透,也表现为农信社对城市大企业客户的追逐。

综上所述,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已经成为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正处于试点阶段。可以预期,利率市场化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从实践中看,迄今为止,中国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货币市场起步的,其中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存款利率改革先放开大额、长期,对一般存款利率是实行严格管制的;贷款利率改革走的是逐渐扩大浮动幅度的路子;在本、外币利率改革次序上,外币利率改革先于本币;在整个利率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改革进程与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3]。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将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首当其冲。随着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资商业银行能否灵活有效地运用利率杠杆,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资金,是在即将到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关系其存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有利于提高实际利率,增加货币需求,进而扩大储蓄和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将从利率水平、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来影响宏观经济环境[4]。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政府宏观调节的微观基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的承担者。利率市场化,不仅是货币政策的改革,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金融改革要不断深化,因为金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核心,而利率又是金融活动中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全面带动金融领域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适合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外部环境,使商业银行的改革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行[5]。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正面激励

1.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

近年来,随着存贷款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都提出要重视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也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利益使然,当前存贷款业务利差大、见效快,商业银行当然要将资源主要投向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机制;二是产品因素,由于中间业务产品受国家严格管制,市场的差别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力和空间。

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收入将大幅度缩小,存贷款业务投入产出比下降,银行如果单靠存贷款业务很难生存下去,商业银行自然而然会把资源投向发展中间业务。此外,利率市场化同时也伴随着中间业务产品设计权和定价权的市场化,这就给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空间[6]。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竞争

商业银行之间适度的竞争,可以带来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但过度的竞争或者恶性无序的竞争,最终会导致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极端情况下还会引发金融机构破产。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案,商业银行之间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因此,可以遵守“等价交换、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要严格自律、同业约束,加强监管,使各家商业银行在合法规的条件下,积极、灵活、公平的开展业务竞争。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的挑战

1、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性业务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净现金流现值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从技术形式上讲,基本的利率风险包括四种形式

①利率变动时,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因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所引起的收益风险。

②在存贷款利率产生不同步变动时,即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

③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长短期利率倒挂,会使银行预期的资产负债利差落空,特别是在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的情况下,若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长期未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必然造成收益损。

④由于各国金融法中都规定存户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多数贷款合同中也规定贷款户有提前还贷的选择权,利率变动会引起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倾向,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利率风险。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逆向激励效应,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

其作用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逆向选择的作用。利率水平提高之后,商业银行受短期收益驱动,倾向于把贷款投放到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对借款人来说,只有项目风险水平超过银行利率对应的风险水平才会有借款的意愿。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

②逆向激励的作用。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为了支付高额贷款成本也倾向于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形成道德风险[7]。可以预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必然导致信贷市场贷款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大大提高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2、资产负债管理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的情况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利率的决定权从中央银行转移到商业银行。随着利率的频繁变动,银行的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占总资产(或总负债)的比重上升,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更强,利率的变动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利率风险增加,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小,盈利空间缩小,于是加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能否建立适应利率波动加剧环境下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未来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较严格的利率管制,利率风险管理并未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这从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研究和分析利率风险,完善利率风险管理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利率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利率管理模式上,商业银行要实现从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即在人民银行调整利率后,被动地根据其经营状况进行局部调整,转向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竞争形式来确定和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选择适当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才能真正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8]。

3、导致商业银行利率的贷款风险

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上,银行的贷款利率将受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内有效需求等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现行的利率结构、运作机制、管理体制、借款对象状况和行业竞争程度等因素从内部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样的利率波动幅度不协调将在市场上不断的商业,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9]。

4.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滞后

①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对利率风险较为陌生,各家银行的竞争观念也比较单一,虽然存贷款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升到追求效益,但在价格等深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还十分肤浅。

②商业银行经营层面对于金融深化的意义认识不够,部分人认为金融深化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加入WTO的客观需要,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会太过迅速,坐等观望气氛较浓。

③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较弱,比如利率定价模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等体系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所以认为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难以控制,只能被动应付。

④具备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经验的人才较少,不能很好地适应金融深化的要求[10]。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之策略

商业银行作为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机构,其主要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的不确定及其频繁变动必将引起商业银行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因此,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并对其资产负债管理、乃至战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作为商业银行,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对象或参与者,其行为要受制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监管环境、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微观经济主体改革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商业银行的应变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利率风险管理之策略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为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应者。在全部银行业资产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约占60%;在国有重点企业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约占80%。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趋势不可改变的形式下,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最主要力量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上积极、主动应对这种变化,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资产负债管理以流动性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但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商业银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如何保证自身的资产安全。所以,加强以安全性作为主要目的风险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要求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年9月公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十一项原则,对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利率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利率风险的计量和监测系统、内部控制、披露信息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也规定,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除了要计算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之外,还需要测算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就是商业银行必须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有相应的资本来弥补利率风险造成的损失,此外,在新协议的三大支柱当中有一条是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受状况、利率政策提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

2.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利率风险管理职能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根据总体经营方针政策实施资源配置,制定利率政策,对内部存贷款定价提出指导意见,控制存款和主动负债成本,制定审核产品定价,审核利率风险报告等。在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内设立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机构,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研究的力量。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利率风险状况的监测,分配各种业务的利率风险额度,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利率风险管理机构还应定期、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全行利率风险状况,并提出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方案,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丰富利率风险管理的手段

利率风险管理需要运用各种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存贷款期限匹配管理的方法。在运用缺口管理资产负债利率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在缺口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利率风险管理的手段,从静态分析和动态模拟两个方面来评估利率变动的影响,从事后测算逐步过渡到事前控制,进一步丰富我们利率风险管理的手段。

4.运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包括表内工具和表外工具,运用表内工具是指试图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内的不同组成部分来改变它的利率敏感程度,运用表外工具主要是指运用包括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衍生产品工具来改变利率风险承受状况。

掌握各种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不但应掌握利率风险限额、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利率期限结构调整等传统技术外,还应熟悉和掌握各种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利率协定、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等。

(二)全面实施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战略

针对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客观现实,我国商业银行应全面转变经营观念,从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现代意义上的银行集约化经营,是指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效益和质量提高为特征,采用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效集中和配置利用,提供经营效益,寻求内涵式发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商业银行应该

①实行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和机构,建立一体化的营销格局,进而缩短信息传递路径,增强营销能力。

②推进全面成本管理。各商业银行应科学确定成本核算单位和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成本核算,创立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

③实行客户经理制。商业银行应有效地确立新的客户服务架构,以客户经理制为依托改革业务流程,由一个客户经理或客户经理小组负责为客户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以顺利、有序地完成各项业务。

商业银行必须对现行信贷经营思路进行调整,实施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战略,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同时应该从传统业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业务领域,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则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三)积极推进经营与效益的多元化战略

西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大多把工作重点放在新兴业务的开发与推广上,以此为鉴,我们也应积极调整、加快创新,以实现经营和收益的多样化。

①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改善银行盈利结构。商业银行要在发展结算和等业务的同时,逐步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投资、融资服务,为企业及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托管等理财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减少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整体业务的影响程度。

②发展零售业务,满足客户需求。随着个人客户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与理财观念的理性化,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拓展住房按揭、汽车贷款、、信息咨询、投资顾问和私人理财等个人金融业务,以提供更多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多重需求。

③提供综合化服务,提升银行品牌形象。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入世”后外资银行机构大举进入国内的有利时机,努力寻找和挖掘潜在客户资源及可能的业务合作领域,延伸对客户的服务,实现服务的全能化与综合化,以此来提高业务附加值和综合收益[11]。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将逐步覆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项目。商业银行根据本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

①由商业银行总行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目标需要,制定并公布本外币的基准利率水平。

②总行确定对各分行在总行分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例如,对于外币存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总行可根据本行利率管理战略需要,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为基准,在充分考虑全行的外币资金成本、外币存款费用、外币贷款费用、外币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情况以及外币存款的利率供给弹性和贷款的利率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利率水平。

而总行对分行的定价授权,则可依据各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同业竞争关系等方面因素进行确定。分行在各行授权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可根据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对不同客户确定具体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五)调整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

内部运作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主要的束缚之一,成本过高,将导致较高风险,因此降低成本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过程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我国银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银行内部运作成本还存在较大的紧缩空间,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合理的运作机制,这就要求我们的负债业务由集聚为目标转型为效益为目标,由一味的鼓励吸储转变为促进资金成本控制和有效运用,使资产负债比例在数量、期限和类型上优化配置,使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提高,从而降低由利率市场化加剧的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郝林.A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管理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MBA学位论文.2006年11月.8-10页.

[2]谢永坚.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18-20页.

[3]张建磊.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管理的效应分析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4年6月.15页.

[4]罗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定价问题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18页.

[5]吕林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高校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15页

[6]吕林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高校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17页.

[7]邵杰.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7页.

[8]王浩.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38页.

[9]王莉姗.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2期(总第82期).136页.

[10]陈曦.论金融深化中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35页.

[11]刘刚.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企业经济,2006年第7期,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