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分析论文
时间:2022-07-22 05:29:00
导语: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财务消化能力不足的现象。如何正确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
(四)净利润=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所得税
当金融企业资产质量产生风险时,是通过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补偿相应的资产质量风险。上述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中所指的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就是指金融企业经营当期所应提取或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
可以看出,连接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纽带是资产减值准备。通过提取减值准备,一方面保障了资产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准备的项目主要包括:贷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各项应收款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抵债资产。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现状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呆账准备,执行的是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即“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提取呆账准备金的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的计提比例。呆账准备金期末余额最高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基本上是按照年末呆账准备金资产余额的1%差额提取,尚未依据谨慎性原则,以资产质量五级分类为基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两种计提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举例如下:
可以看出,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应为133.5亿元,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为10亿元,二者相差123.5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不足的情形大抵如此。
三、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
鉴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沉重,且在短期内难以足额计提准备金的实际情况,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够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在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历史包袱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模拟计提准备的方式建立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利润考核体系的设想如下: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经营利润=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不含消化不良资产)
由于尚未实施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除了通过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外,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贷款以外的其他不良资产。
(三)账面利润=经营利润-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当期消化数=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
(四)净利润=账面利润-所得税
(五)考核利润=本期账面利润+X(上期数)+Y(上期数)-X(本期数)-Y(本期数)
X是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
Y是指除不良贷款以外未建立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不良资产的预计损失金额。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
上述示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A:账面利润相同,经营利润不同。
2000年与2001年账面利润相同,但当期准备金提取及营业外消化不良资产数2001年要大于2000年,说明2001年不良资产消化力度要大于2000年,反映在经营利润上,表现为2001年经营利润大于2000年。
B: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考核利润不同。
2002年度与2001年度相比,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核销不良资产力度相同。但2002年考核利润要好于2001年,可以看出2002年资产质量改善幅度大于2001年,说明除了通过核销途径外,2002年资产质量保全工作要优于2001年。
C: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账面利润不同。
2003年与2002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经营情况、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情况基本相同。只不过2003年度多核销了不良资产,在经营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表现为2003年账面利润小于2002年。从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看,我们最终需要的是能够体现资产质量的效益,是夯实资产质量后的效益。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尚未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制度,账面利润并不能真正体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同时,在大量不良资产不能按照谨慎性原则足额计提准备的客观背景下,也需要客观衡量国有商业银行消化历史包袱的进度。只有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
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最终的构成情形:
当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和其他不良资产损失全部消化完毕后,考核利润与账面利润完全一致,“考核利润”的概念将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后,对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利润构成,当期消化数就表示金融企业按规定提取(或转回)的贷款损失和其他各项资产损失,经营利润即指利润总额,账面利润即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
四、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保障措施
利润考核体系并非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从更深刻的意义看,多层次利润考核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将资产的安全性与经营的盈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和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注重企业未来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要做到既保持账面利润的适度增长,又要把账面利润最优与压缩不良资产和消化历史包袱结合起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必须从商业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出发,树立起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不能只看到不良贷款中存在的风险,还应该看到不良贷款以外的风险资产中存在的隐患和损失。
(二)建立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掌握银行现有的资产质量情况。以往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控主要体现在不良信贷资产上,通过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实现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控。对不良信贷资产以外的风险资产缺少监控考核,也无从掌握其他资产损失情况。为此,建立涵盖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就成为管理的必然选择,重点是建立非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全面掌握非信贷资产中的风险损失情况。
(三)非信贷资产的分类及风险。非信贷资产是相对于信贷资产而言的,在整个资金运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构成了非信贷资产。按照非信贷资产是否生息,可以将其划分为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包括存放款项、拆放同业、买入返售债券、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看,非信贷生息资产业务已经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除了信贷业务以外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无息资产是指由于经营需要或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包括现金、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等。
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同时来源于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变化,当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造成偿债能力不足时,生息性非信贷资产就产生了风险。无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从“资产”的内涵看,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无息资产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已经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时,风险随之而生。非信贷风险资产就是指非信贷资产中具有上述风险和损失的、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资产占用或垫款。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积淀的大量的非信贷风险资产。从管理实践看,宜采用“两类”式的分类方法,将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类和风险类。按照重要性原则,将非信贷资产中已经存在重大风险的项目划分出来,归为“风险类”,并重点进行质量分类;将不存在风险或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归为“正常类”,同时建立相应的质量分类体系。这种分类方式便于对非信贷风险资产进行清理归类,集中反映非信贷资产中已经存在风险的项目,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总地来说,以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为基础,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提取为纽带,最终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目标。
- 上一篇:物价科学发展观工作心得体会
- 下一篇:物价局干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