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论文
时间:2022-04-08 03:39:00
导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系2007年度浙江工商大学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何琛(1986-)女,汉族,现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大学三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彭寿康教授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剧,利率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成为商业银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我国银行已经从利率管制发展到了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自主权,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在利率风险管理方式上仍然处于以“堵”为主的被动局面。如何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方式从以“堵”为主的被动式风险规避到以“疏”为主的主动式风险疏导转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
毋庸置疑,利率市场化对提高金融效率,推进金融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国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缓解资金紧张;对个人,可以增加利息收入;对银行,可以相对自主定价,有利于改善盈利性。
但是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率市场化同样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与资金短缺现象长期共存,实际利率经常处于负值。一方面国家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常常人为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另一方面银行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对大量民营资本惜贷,造成一定的资金短缺。这种信贷市场的严重扭曲突出表现在:第一,占产出较大份额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了较小份额的信贷资源,对GDP贡献达2/3以上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信贷资源的1/3左右;第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非正规融资,且利率远远高于法定利率。这种信贷资源配置扭曲的严重后果是利率一直严重低于均衡水平,可以想象一旦利率放开,上升甚至大幅度上升将成为必然。上升的利率水平会对各个经济主体发生重大不利影响。
首先从居民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总量逐年增加,其中10到3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比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热情居高不下。所有按揭条款中均有诸如“合同有效期内,如遇利率调整按人民银行规定调整,甲方不再另行通知丙方,丙方对此无异议。”类似条款。因此按揭贷款(住房、汽车等)本质上均是浮动利率计息,然而众多居民未必知道其中的真实含义。实际上通过这类条款,利率变化的风险将全部转嫁到居民身上。
其次从企业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都是高负债经营,利率攀升必然导致企业负担加重,亏损加剧,甚至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以及破产与失业的增加,由此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有企业的种种问题又会作用于国有银行。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贷款利率的放开一定程度上为它们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但银行对中小企业往往用高贷款利率来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讲,银行可以利用高利率当挡箭牌,“名正言顺”地拒绝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再者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总体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风险成因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这是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产生的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第二,客户选择权风险。这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
第三,利率结构风险。这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中产生的利率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第四,管理体制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利率风险必将越来越突出。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从而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是被动地去适应利率的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管理体制风险。
第五,利率决策风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金价格的竞争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水平的竞争。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存贷款市场的风险。
二、利率风险管理需要金融工具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会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风险的控制上。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除了最基本的利率市场化本身的制度完善外,金融工具创新将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就是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工具创新过程。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完成,同时在此期间先后诞生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卓越,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1)远期利率协议通过远期合约把微观主体的筹资成本或投资收益完全锁定,将其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风险的远期利率协议公司(或金融机构的某一职能部门),远期利率协议还给银行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而无须改变银行资产结构的有效工具,银行可以用它来削减同业账面往来金额,改变银行借、贷资金的利率性质和期限;(2)利率期货是特殊的远期利率交易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由于利率期货的保证金、日清算机制以及期货市场交易的广泛性其风险被众多风险爱好者承担,因此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3)远期、期货保值的共同特点均是对未来的“锁定”,但作为理性的经纪人深感“锁定”不总是合乎本意,如筹资者担心未来利率上升但到时利率不升反降时,则会懊恼当初的远期或期货的保值交易,于是利率期权(更多的时候称之为利率的上限、利率下限、利率的上下限)被创造出来,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期权合约的购买者付出少量的期权费后,享受有效期内选择性交割的权力,即锁定对自己不利的风险的同时又保留于己有利的风险。(4)相对于上述三大利率衍生工具而言,利率互换的功能更是明显,它比较适用于规避由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它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拓宽筹资渠道,完善价格的发现机制,一方面银行充当中介机构而能带来具有中间业务性质的收入,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可有效地进行负债管理,再者它还可以使得具有相对优、劣势的客户通过利率互换交易解决各自“所能不等于所需”的矛盾,以使各自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金融工具创新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然对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金融工具创新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金融工具的创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利用衍生工具,要充分认识其本身的“双刃性”。衍生产品在被用作避险工具时,存在可能放大风险的副作用,一旦市场发生意外走势,风险无法对冲时,衍生交易的一方可能既无法转移基础产品的风险,又承担衍生交易的损失。广大微观主体利用衍生工具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但“投机套利”的情况在衍生工具的使用中伴随着“套期保值”,这使金融市场出现了潜在风险。如果处理得不好,衍生工具会使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大,甚至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 上一篇:县委新领导机制运行调研报告
- 下一篇:党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