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

时间:2022-02-01 05:39:00

导语: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

一、透明性的度量

关于透明度的探讨肇始于Cukierman和Meltzer,但至今仍难形成一致的意见。这是因为透明度难以量化,不易描述建模,同时其涉猎面广泛,其范畴不易统一。但经过数年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将问题指向了是否对公众明确宣布政策目标,是否披露决策过程及相关信息的数量和准确程度。

Winkler认为,央行披露较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公众能较好理解其意图;他认为透明度应包括公开、清晰、诚实和共同理解,而不仅是宣布政策目标以及操作细节。IMF在《货币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指出透明度是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和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职责,Kuttner和Posen认为宣布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值,通胀报告以解释货币政策变化造成的预期影响,预测通胀并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对过去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等内容为体现透明度的要求。此后学者便从整个货币政策决策、实施、生效过程来考虑透明性,Geraats将其划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政治透明、经济透明、过程透明、政策透明和操作透明。同时Hahn也提出与以上内容类似的透明度含义,包括:目标透明、操作透明和认知透明三个部分。而另外一个方向则是将透明度模型化,Faust和Svensson用公众观察到央行控制误差信息的程度以及外界对央行意图的推断来描述透明度,并将其用参数化。

二、提高透明性的影响

中央银行透明度的提高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对央行的声誉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二是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产生影响。

(一)对央行的声誉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过去,中央银行基于减轻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的威望,或借保持神秘行事的习惯以此进行寻租;同时,透明度的增加会降低央行灵活操纵政策,即相机决策的能力,这些都导致其不愿增加透明度。

随着公众对民主原则和有关信息只有要求的提高,央行逐步发现,增加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声誉;同时,政府也发现,透明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抑制央行在政策操作上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时间不一致性假说指出一旦私人部门的决策包含的通货膨胀预期被锁定,政策制定者便具有制造高于预期水平的通货膨胀激励,也就是企图利用“意外通货膨胀”来暂时增加产出,但是,市场一旦预期到这种行为,就相应调整工资、物价等名义合约,结果不仅产出或就业状况得不到改善,通货膨胀反而被拔高。透明度的提高使央行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任何背离承诺的行为都会受到质疑,政府也不能为实现其他经济目标来随意向中央银行施压,迫使央行改变原定的政策目标。因此,透明度的提高能使央行有效地摆脱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要求央行必须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执行更有利于公众的货币政策。

(二)对宏观经济发展和特点的影响

透明度提高将会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公众能够减少个人行为决策的噪音,提高准确度,最终增加个人福利。

(1)增加透明度可以减少抑制通胀的成本。抑制通胀能够不影响产出条件是事先向公众宣布且政策可信,若反之则抑制通胀就要付出代价。其主要从成本推进造成的通胀来分析,当信息透明且央行有良好声誉,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就会下降,并以央行宣布的通胀目标值为调整工资水平的基准。这样工资就会随着通胀预期的下降而下降,实际工资基本保持不变,就业和产出也不会受到影响,反之反是。

(2)增加透明度可以有效引导预期,降低通胀水平,并有助于经济稳定。在信息透明条件下,不确定性降低,公众将会以锚定的通胀目标值作为自己的预期,而使得通胀预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低水平,进一步使未来通胀的压力减小,从而稳定经济的发展。Mishkin和Posen对加拿大、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家采用了通胀目标制后的通胀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增加透明度可以使平均通胀率下降、通胀率变动幅度缩小。Levin的研究同样表明,通胀目标制国家通过宣布通胀目标并加强与公众的交流,能提高本国央行的信誉,缩小产出的波动幅度。

(3)增加透明度可以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并可以帮助市场更好地反映货币政策信息。弗里德曼认为信息革命的到来极大降低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使公众的预期能更迅速、更准确地对包括由货币政策导致的波动在内的经济波动做出反应,那么公众和金融市场对通胀变化比以往更敏感,也善于应变。Rafferty和Tomljanovich对美联储增加透明度与反映金融市场效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证明了增加透明度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论断。Blinder认为政策透明可以使投资者更准确预测金融资产的未来价值,减少由信息冲击造成的波动,并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机行为。

三、我国央行透明性发展

我国央行运作的透明性在逐步的提高,我们可以回顾其发展的历程:1994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证。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公布各层次货币供应量、通胀水平、GDP水平。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2001年起,央行开始通过网站和纸质媒介,按季度向公众《货币政策分析报告》,内容包括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以及预测与展望。2004年公布《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公布金融统计数据时间表》。徐亚平在Eijffinger和Geraats的标准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其指标进行了修订,检验了我国透明性提高对于宏观调控成功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小安(2002),《货币政策规则》,商务印书馆。

[2]徐亚平,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经济研究2006(8),24-34.

[3]程均丽,刘枭,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可信性与透明度,财经科学2005(6),26-32.

[4]陈利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与模糊,世界经济2005(2),3-12.

[5]徐亚平,货币政策透明性的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争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10-14.

[论文关键词]透明性声誉

[论文摘要]回顾中央银行透明性的各种度量标准,对提高透明性在央行实施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进行总结;阐述我国央行透明性发展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