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22 11:21:00
导语: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关键风险点失控。一是对重要环节和重点业务控制不足,风险和隐患难以排除。二是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监控不力,案件隐患时刻存在。三是有效对账不足。主要是对账管理不规范,有针对性的“突击对账”力度不够。
2.会计岗位制约执行乏力,授权管理流于形式。一是会计岗位制约的效力不足,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造成一些人员违规、违纪,甚至贪污挪用银行资金,给银行带来风险。二是未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责任和授权批准的程序,使一些会计人员在执行授权制度时,没有严格按照先审查后授权的要求,形成违规授权,使授权管理制度难以取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3.会计人员管理不到位,业务操作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一是会计主管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不到位,工作质量下降,同时未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致使会计主管的工作缺乏主动性。二是业务操作不规范,屡查屡犯现象较多。一些会计人员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精通全面业务和熟悉新业务的人少,有的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标准或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意识,操作行为不规范。三是重点岗位强制休假、轮岗制度尚未有效执行。有的基层营业单位重要岗位人员长时间未进行轮换,有的强制休假也只是流于形式,使得某些长期积累的违规或案件没得到及时发现和堵截,加之对基层人员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人员排查力度不够,形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4.系统对部分会计业务有效控制不足,产生系统风险。由于业务操作系统对有些风险点业务自动控制覆盖面不全,增大了“人控”的难度。随着电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的操作平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系统的疏漏和技术支持的相对不足,产生操作风险的危害性加大。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部门岗位职责定位不清,会计内控监督乏力。基层行会计部门的管理者既要负责日常会计管理工作,又要负责会计业务的风险监督,这不仅导致本行行政领导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及独立性,甚至某些基层行会受本部门小集体利益的驱使,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使制度、法规、监督措施形同虚设,久而久之使会计工作抵御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
2.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一是部分单位领导更多注重业务扩张和客户需求,相对忽视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一味地为了目标任务的完成,单纯地追求业务指标,在效率和内控的选择上普遍存在效率偏好而不是内控优先。二是未将会计内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业绩考评和绩效考核中。业绩考评往往只停留在对存贷款增长比例、不良资产的下降幅度和清收比例、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比例上,而未对会计内控风险管理质量进行量化,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中。
3.重事后检查监督,轻事前、事中监管。一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部分行领导和会计管理部门看重的往往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件的控制措施则关注较少。二是重会计操作人员管理,轻管理层管理人员管理。三是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往往是为查案而查案,很少研究案件发生暴露的一些共性问题,从而造成手段并不高明的同类案件屡次发生。
4.会计监管人员素质不高,制约了会计内控监督效能的有效发挥。会计电算化和金融业务创新的不断扩展,对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会计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有会计监督人员大多专业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对新业务操作把握不准,会计监督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会计监管实务中缺乏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没有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操作性强的风险管理方法。
5.员工培训不到位,柜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一是部分员工长期得不到培训,加之自学的自觉性不强,导致业务素质相对偏低,工作质量不高,会计人员队伍缺乏足够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与新的会计管理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对会计职业的责任感不强。部分基层员工反映,长期缺乏领导关心,责任多、利益少,要求多、关心少,责权利不对等。三是道德风险隐患大。一些单位员工长期缺乏职业道德教育,不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归属感不强,存在道德风险隐患,在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时,案件隐患加大。
三、强化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一)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健全会计内控制度体系
1.设计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商业银行应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其中会计内部监督系统应当分层次建立,在基层营业机构应当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在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针对基层柜台业务的事后监督机制,并建立各项会计业务风险评价、会计内控的检查评价与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制度。
2.全面梳理和整合各项会计规章制度,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针对会计规章制度多、新制度又不断出台的情况,为保持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要从管理、监督、操作三个层面,将柜面业务流程从繁多的制度中提炼出来,对各项业务环节标明注意事项和进行风险提示。同时,按内控原则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在系统整合业务规章的基础上,优化业务制度的运作方式,根据业务流程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的制度文件框架,为实现经营管理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要对新制度的出台实施动态更新。随着新业务品种不断推出和对现有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有的旧规章制度已不再适应新业务和新规则的要求,必须对规章制度进行不断补充、更新、完善。
3.正确严格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是领导干部要成为制度执行的表率。不能以拓展业务和营销客户为由授意或准允下属在办理业务时违规操作,只有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制度至上的意识,真正做到依法、按章办事,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二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在办理业务时都应以制度加以约束,要将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置于制度监控之下,以规章制度来指挥、控制各项业务的运行。三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传导上级行的精神,及时反馈下级行的执行情况和制度执行的效果。
4.强化会计内控风险点的监控,提高制度执行的可靠性。一是实现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动态管理机制。首先,临柜人员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受理审查会计凭证,做到逐笔把关、逐笔办理、逐笔复核,严把柜面业务的事前审核关。其次,强化网点会计主任的事中监督关,会计主管对当日重要会计业务、关键业务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将临柜人员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作为检点,实现风险事中监控。再次,抓实会计主管部门和会计监管员的再监督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辖会计业务进行全面检查辅导和非现场监督,把好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两个环节。通过实现全程监控,及时控制前台人员因违章操作带来的风险隐患,从源头上加强内控、防范风险,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会计行为。二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会计监控系统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把风险点的控制纳入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日常监督中。在全面衡量各环节的风险度的基础上,对高风险和风险多发的业务、时间、环节、人群予以重点关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建设风险隔离墙。三是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二)以风险管理责任制的实施为重点,完善会计风险控制流程
1.全面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一是逐级签订会计内控责任书,明确责任追究链条,使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各级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行长直接负责,各业务主管部门具体抓,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二是按照各级管理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对违规和案件的问责制,对因失职、渎职及不作为等各种行为造成风险或损失的,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三是加大对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力度,建立问题台账,落实责任人,逐条逐项整改落实到位。四是对违规、违纪及违法人员,要移交相关部门按党纪、政纪和法律严格责任追究。
2.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一是针对具体业务制定会计操作流程时,应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突出风险提示,列出业务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点、风险级别、控制目标、控制措施、控制岗位,便于业务和管理人员清楚地知道各项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和岗位控制职责,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形成操作风险损失与流程的映射关系,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较好的基础。二是优化业务流程时,明确关键控制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流程中的控制措施。在流程控制的基础上,对流程中的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程度进行风险分析与判断,并制订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三是建立严密完整的会计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通过岗位设置、账务核对、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确保向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充分、准确、及时。
3.强化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手段。积极探索,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在线监控与视频监控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业务监管与柜员表现观察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一是抓好对网点会计主管和监管员的管理。督促会计主管和监管员认真落实监管职责,增强监管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和频度。二是把握监管重点,注重结果与过程的监管,重视预警信息的及时处置与分析,将在线监控与现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充分发挥有关业务系统的监督预警作用,优化风险模型,提高对柜台业务风险的非现场监控能力。
(三)以改革考评考核办法为契机,提升会计内控风险管理水平
1.创新会计考核机制。一是对会计监管人员实行工作质量综合考评,实行差别档次的经济奖励措施,将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的业务骨干不断充实到一线监管队伍中来。二是注重柜员工作质量考核,建立柜员工作质量登记制度,并将柜员工作质量考核的执行情况作为网点会计主管和监管员履职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
2.把会计风险管理纳入到绩效考核。一是将会计内控管理和案件防范纳入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从绩效考核方面引导各级行关注会计风险防范,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二是建立会计内控风险评价制度。充分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将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结果纳入对各行的考评体系中,与其绩效考核、评先表彰、工资分配等合理挂钩,与主要负责人的晋升、政绩考评等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内控优先的意识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奖励机制。提高会计主管、监管员的待遇,将会计主管、监管员的经济收入纳入业务管理类人员序列进行薪酬考核,以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以人员管理为根本,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1.培育会计内控文化,切实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要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关键在于在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提高员工的合规操作意识,形成自觉主动依法经营的普遍氛围,这是治本之策。银行内部控制要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员工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形成内部凝聚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会计内部控制成为银行员工自愿的行为,员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觉地按照规范行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和文化,共同努力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推进合规风险管理的制度、机制、文化、队伍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和长期培育,使“合规有益、违规有害”成为广大员工共同认可的理念。
2.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增强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要开展好对业务知识、操作技能、操作规范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执行力。要搞好阶梯培训工作,制定一套详细、科学的员工培训计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内控风险教育,采取集中分层次培训和分散培训、边检查、边辅导、按月点评通报、集中整治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和引导员工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合规教育活动,加大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力度,做到经常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并重,剖析近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违规案件,总结经验教训,表彰遵纪守法先进典型。
3.强化问题整改和信息交流,营造会计合规环境。要狠抓问题整改,达到整改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对现有会计内控问题的大力整改,要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问题整改的保障机制,加大后续跟踪检查力度,促使问题整改到位,有效解决屡查屡犯的问题。要利用现有的典型案例教育全行员工,在思想观念上树立有错必改、有责必究的导向,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创造全体员工充分了解且能认真履行职责的内部控制环境。
4.提升各个层次的内控执行力。一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是执行力的前提,在实行决策前,应当多作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并尽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都预测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强化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业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律监管职责,要对照自律监管的要求,认真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工作,突出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控制与防范,监管内容要全面,工作要扎实,防止出现空档。三是增强操作人员的执行力。通过综合发挥合规教育、制度约束、经济激励等方面的作用,使一线操作人员对会计内控由主要依靠外部约束转为更多地依靠内部自觉,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形成整体认知,从而增强操作人员会计内控的执行力。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会计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风险之一,会计内控风险管理将摆在突出的位置。针对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主要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健全会计内控制度体系;以风险管理责任制的实施为重点,完善会计风险控制流程;以改革考评考核办法为契机,提升会计内控风险管理水平;以人员管理为根本,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管理
- 上一篇:公务员初任培训学习班心得体会
- 下一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