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时间:2022-08-18 10:35:12
导语: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时期,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鉴于此,不同层次教育的学校都设置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我国的行业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物流人才。而想要实现物流人才的有效培育,需要采取科学和有效的培养模式,来全面提升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就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校本研究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社会现代化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型专业类型,它对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物流行业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在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教学中就需要注重对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做好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校本研究与实践,这也是其专业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现代物流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等特点,它是一种外向型以及增值型服务产业类型,涉及领域非常广阔,因此对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主要包括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个人品质。
(一)通用能力
对于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通用能力主要是一些他们在行业中需要具备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数学应用的能力等。在现代物流业工作中,计算机的使用十分广泛,即便是普通物流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借助各种软件,如文字软件、表格软件和通讯软件等,因此就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表达的能力方面,需要他们掌握日常的物流业务内所涉及单证和物流文书方面的写作,能够对信息完整和精确记录,并把合适语言风格以及语言形式在工作中良好使用;在交际能力方面,要求工作中具备谈话能力,在讨论或者小组的陈述中,可以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有效信息的传递,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且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在数学应用的能力方面,需要在工作中能够完成基础性计算,如物流规划设计、物流成本管理中对整体数字与比例的正确使用[1]。
(二)专业能力
在工作岗位中,对学生专业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主要涉及对问题有效解决的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在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力方面,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要求能够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实现对问题的创造性处理与解决。在决策能力方面,要求他们能够对最好选项实现有效选择与评价;在学习能力方面,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继续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等的能力;在协调能力方面,要求从业人员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能够灵活通过方法的使用满足不同人群服务需求,学会和其他人员良好配合和协调的能力,如和其他部门良好沟通、和同部门的人员有效配合等。
(三)个人品质
在工作期间,个人品质往往直接体现在工作质量和成效方面,表现为责任心、积极努力、自我管理等方面。在责任心方面,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能够积极投入工作中,为自身设立标准并做好细节的把控,处理、完成任务时会表现出对自身的高标准、高要求;在积极努力方面,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奉献为企业谋取利益;在自我管理方面,能够根据组织的目标来设立个人目标,借助目标对自己不断激励,对自己要求严格和有很强的自律性,心理素质比较高,遇事能够沉着、冷静[2]。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一)对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确
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对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存在定位不准确,单一强调学生某一方面的岗位技能,较为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且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主要还局限在叉车的操作和托盘货物的进出库、货物封箱、打包、贴标等物流基础工作方面,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这就导致学生能力的片面性,最终造成他们无法达到市场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标准。
(二)专业课程的体系还有待完善
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主要偏向于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的课程,而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相对较少,且教学内容普遍脱离和滞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理实一体化以及项目式教学虽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仍不足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实践,尽管很多学校也进行了软硬件以及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和物流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但实践环节和岗位实际要求存在脱节的情况,整体性、系统性与延续性存在不足。片面强调对物流中某一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也影响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后期发展[3]。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教师多是从事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从而阻碍了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立足需求,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
学校需要从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学校要对本区、本市物流企业深入调研,对近年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工作动向密切关注,了解和掌握相关物流企业岗位的设置以及要求;同时还要按照调研和反馈的信息,对目前物流企业的相关工作和岗位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实施跟踪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和企业专家有效座谈以及和其他院校互动交流的方式,对自身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4]。
(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创设职场情境,突出实践取向,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通识性课程、管理类课程、思政类课程来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等;通过设置充足的专业实践课程来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意义。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可以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如设置仓储的管理实训课程,涉及系统的信息、出库和入库的作业、盘点的作业、储位的管理、不良品的管理和库存的管理等内容;设置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实训课程,涉及物流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输出等内容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实验的设备,来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中综合性以及设计性的实践活动[5]。
(三)完善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制度
鉴于职业教育特点及就业导向性,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应使其在毕业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岗位的要求,因此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的指标进行评价。每项评价指标尽可能多地涵盖相关能力要素,评价结果注重职业性,如采用实习现场、工作现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代替传统的考试试卷进行评价[6],还可以引入“学分银行”,将技能培训成果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四)完善机制,引入全真环境的校企合作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年级开展岗位实训及就业指导。一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参观企业进行企业认知实训,初步了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二年级学生安排专业核心课及相对应的实训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技能训练。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三年级学生安排就业实训,采用“学徒制”“校中厂”、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正的岗位上进行操作技能及职业能力的检验。
(五)持续推进“三教”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其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实施“三教”改革需要配备最合适的师资,用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最新的、最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而助推教育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7]。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环境下,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被视为中职生成功就业、优质就业以及长久发展的重要品质。中职学校应着眼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积极打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正规的职业能力培养后,获得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与素质,这对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永勤,惠文栋.基于校企合作校中厂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J].知识文库,2019(2).
[2]冯国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2):199-200.
[3]李文敬,马小雅.物流管理(职业师资)专业“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6(39):158.
[4]杨福荣,杨小刚.“三标融通、学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402(5):122-123.
[5]徐元庆.物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商论,2018(19):185-186.
[6]倪福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8(12).
[7]李忠华.“三教”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N].
作者:曾慧雯 单位: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
- 上一篇:职业能力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 下一篇:职业能力与高职体育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