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7-15 10:42:29

导语:营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营销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互联网凭借其巨大的信息处理与传播价值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渐深化,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营销工具的变革和以此为基础的商务模式的创新,职业教育院校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行业变化特点,改革相关课程教学模式,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使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职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教学改革;创新

在中国,互联网正在优化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模式,随着5G互联网发展越来越成熟,5G互联网成为企业行业营销中核心途径,利用互联网思维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可以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网络技术开始成为了人们生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交换开始被现有的网络虚拟交换方式所取代。不可否认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能够真正地为民众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以及工作平台。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1]。这为我们推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充分的行动依据。《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体现对技能人才的尊重,激发技能人才发展生产;也更强调的新技术背景下带来的一体化改变。本文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为背景,积极探索如何推进职业教育营销类课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方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技能型人才。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略滞后于行业转型升级速度

市场环境在不断改革、创新,面对当下市场环境营销类课程更应该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课程应契合行业营销网络建设与发展。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市场实践及其需要结合得不够好。近几年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开始被强调和重视个性化品牌营销,转型升级背后推动力是市场细分。随着5G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成熟以及百年不遇的疫情之下,行业从产品、客群、营销模式三方面,进一步为企业主体的线上销售及品牌曝光打开新机遇。当前部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建设中服务社会变革这个基本价值导向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专业的教学案例大多选择国外企业营销案例,缺乏对国内领先互联网营销案例的挖掘与分析,课堂部分还是理论分析教学,学生无法培养正确的营销思维顺序,这些因素本身就具备了滞后性的前提,也会使教学落后于市场行业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营销核心课程教学手段较单一

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建设长期陷入“唯技术论”的定位,不少高职院校唯“技”是从,片面追求技能大赛的训练以及就业率[1],忽视了科技发展趋势所要求的跨领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市场前景来看,具备综合营销能力毕业生需求量比较巨大。而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方向就业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新媒体营销能力、营销运营策略的理解能力,进而培养更加广泛创新竞争能力。大部分职业教育中营销类课程在教学中强调市场营销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综合应用比例偏轻,不能体现出产业“互联网+”运营转型升级中市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部分营销课程考核方式还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考试方法缺乏灵活性,评价标准过于统一,使考试考核的评价中职业特征不够明显[2]。

(三)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会随着阶段发展的需求而做出不断的调整,而在互联网经济的洗礼下,行业商业活动的营销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应用创新做得最好的国家,无论是平台电商、线上线下融合,还是社群营销,都在快速演变和进化,对传统商业渠道和经营模式带来了非常明确的影响和冲击。而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该明确信息时代教学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的教师必须紧跟行业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了解社会对市场的最新行业需求,更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相当丰富的市场营销的实践经验[3]。部分营销类课程教师毕业即入职高校教育,这些老师优点是理论知识扎实、知识体系完整,但是缺少一线营销管理实战经验导致教师队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对行业发展新动态、前沿的新营销战略认识不深等问题,同时职业院校应拓展教师到企业交流机会。

(四)缺乏营销课程思路系统规划

信息时代下的新的营销方式要求职业教育教学中要不断适应时代改革创新。课程建设中缺乏系统性的依据和支持。部分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计划,某一门课程中呈现建立网上营销、公众号文章等教学环节就认为学生掌握新媒体营销。营销类课程体系没有制定完整的专业系统规划,没有形成完整思路,也无法达到理想教学成果。也会出现有的课程新媒体介质与传统介质切换还不自如,比如有的院校采购了新媒体融合发展设备,甚至在机构、人员进行了部署,但由于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硬件进入了“新时代”,课堂表现还是“老把式”。出现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一)以行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教学的内容

信息化时代不仅促使产业行业转型升级,而且也产生满足互联网创新营销的人才需求。这将传递知识的课堂转变为智慧生成的课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和人才竞争中的核心内容[3]。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行业技术人才的第一阵线,其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职业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专业课程中应引入数字品牌建设案例、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价值、逻辑和运营管理等知识。同时与企业探讨根据项目的需求设置双轨制度,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确保有关项目课程与企业挂钩,与时俱进。课程教学重点突出学生适应社会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教学内容紧跟当今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4]。

(二)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了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目前国际国内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正在进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营销类课程教学可以依托企业丰富的行业营销工作案例、产业品牌发展以及学校的教学经验、科研材料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微课、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翻转课堂、平台运营等课程资源。考核学生的项目思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提升沟通、演示技巧。教师要主动学习、掌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积极和与学生互动,成为课程项目中的一员。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要体现动态性原则,并且要根据当地行业动态或者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进行营销类课程考核环节的设置。不能单独以纸质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沟通表达、情景操作等纳入考核标准,注重考核学生生分阶段学习的表现、项目分阶段作业的质量、项目成品的演示质量。这些考核要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职业素养,也帮助拓展后期毕业就业范围。

(三)教师加强自身建设优化教师职业培训体系

“互联网+”时代下的行业产业升级过程中,教师身份正在从“实施者”向“职业者”转变,教师在完善专业知识之余,更要求具有长远的眼光和行业前沿的灵敏度。教师应该强调社会责任,自身重视实践指导能力与综合处理问题能力,旧的知识体系中与时展结合度不高的部分应进行自我反思学习。同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多渠道化,老师的综合素质实质上是有更多的机遇。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和运用网络等教学资源进行自我提升。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四)课程实行深度融合机制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互联网经济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职业教育课程应深度融合时代脉动,专业教研室或教研团队应共商共建营销类课程,不能将营销类课程独立或者只从技术层面考虑和操作,学院需要构建适应要求的新机制,提高认识高度,有了系统的认识高度,才可以切实保证实施计划和投入计划,同时把考评评价传导到教学项目一线,从而形成体系共建高度。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建设,职业教育结构改革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因此在探索具有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相关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课程设计上。在使学生继续了解和把握学科的前沿的同时,根据市场实际需要,打破原有课程模块,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使职业教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深层次发展的驱动力[3]。

参考文献:

[1]刘雪倩,廖晨竹.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9.30(4):59-63.

[2]刘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29(6):90-92.

[3]祁智茹.“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34(18期):376-377.

[4]杨峰.互联网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9.15(11):11-12.

作者:何燕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