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能用电在电力营销的推广
时间:2022-12-05 03:45:04
导语:论智能用电在电力营销的推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定义
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是指利用SG186营销管理系统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结合智能电表技术,在智能用电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化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
2.作用
运用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可以对客户进行远程指导,引导客户合理用电,引导电力供应企业对自身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发电结构,从而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相应的环境效益,进而促进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在保证用电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电力工作人员的压力,切实保证供电服务的质量。
3.业务架构
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是对多个系统平台进行高度的统一和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一体化平台,对不同平台的功能进行继承和发展,实现业务流、数据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融合。同时,可以对营销业务流进行适当的整理和改善,从而满足客户智能用电服务的需求。系统具备远程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对用电服务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向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4.物理架构
智能用电服务系统所涉及的服务和业务是多方面的,其信息流和业务流十分复杂,信息量较大。为了减少系统的运行压力,防止数据信息的损坏和丢失,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各个系统平台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从数据底层实现系统的集成,从而避开系统之间数据的大量交互。
二、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
1.客户需求的实现
智能化用电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对于用电客户用户的方式也是一种选择,是服务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在使用过程中,客户会根据自身需求对用电业务进行诉求,这个时候智能化用电系统就会根据客户的申请进行相应的业务。
2.智能化计量的支持
智能用电服务系统具备本地计量和远程计量两种带你能计量方式,采用智能电表和现场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和光纤专网等,构建新型的电能计量采集设备,从而实现现场信息采集,智能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和远程控制。智能化计量装置可以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并及时向智能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反馈,使系统可以随时掌握电网的运行和线损情况,根据智能电表的反馈数据对供电技术作出调整,从而提高对于电网的管理水平,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
3.对电能销售进行实时监控
传统的模式是采用人工抄电表来对用电量进行监控,但如今的智能化用电就取代了这些,实现了电能销售实时监控的自动化。这样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可以对电力系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与处理。电力营销业务的日益创新和市场的发展,都需要智能化用电服务。对电能销售进行实时监控加快了电费结算周期,也能分析和预测电力市场的变化。综合分析,对电能销售进行实时监控实在是因为社会需求迫切的形势下才应用的,它的推广与应用,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以及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也降低了环境污染。
4.智能服务多元化智能用地服务系统的服务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报装便捷化:可以通过相应的智能系统,对报装方案、系统优化方案以及系统优化负载提供智能服务,对于不同的用户可以进行不同的
分析和计算,从而使报装工作更加便捷;②用电检查主动化:通过智能电表和现场监测设备,可以对客户的用电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可以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将传统的定期被动检查变为主动上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③服务多元化:可以根据客户用电容量、用电类型等的不同,对客户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多元化的服务策略。
三、智能化用电服务的发展前景
供电企业现在着重力推的供电方式就是走向智能化,推进智能化用电建设,在建设中不断的进行摸索,不断的改进供电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智能化用电建设工作。在技术领域,中国在世界的智能化用电方面起步还是比较晚的,所以各种设施和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以往的模式是计划用电。但科技时代的到来,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供电模式,采用智能化的用电服务。在当今服务意识日渐提升的时代,客户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基本满意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关企业还应该对他们的服务人员进行正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使他们全心全意的为客户服务,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服务意识。因此智能化用电的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
智能化用电服务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除了应用高科技以外,还要匹配更加优质的客户服务,让客户得到全新的用户体验,这样智能化用电才能得到全面的推广,增强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使用智能化用电的设备,服务更加立体化,也极大程度的节约了运营的成本,对于电力能源更是极大限度的利用,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找到根基点,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本文作者:刘进坚工作单位:博罗供电局福田供电所
- 上一篇:略析产业经济下的服装设计课程
- 下一篇:校企融合的电力营销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