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分析

时间:2022-09-16 04:24:26

导语: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分析

摘要: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降浮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和《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阴阳五行是二者相关医学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彝医治病用药的理论基础,是判断寒热和虚实的两大坐标。中医、彝医以及中华各个民族创造的医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文献引用:罗艳秋,徐士奎,郑进.彝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初探[J].中医学报,2020,35(9):1859-1862.

关键词:彝医;《哎哺啥呃》;《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中医学

汉、彝两个兄弟民族,是同源分支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交流融合、互相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主张“彝族北来说”的学者认为彝族是从古代氐羌的一支,从秦晋高原向川、滇、黔等地发展,与原住当地的濮人混居,融合了他们,形成秦、汉时期西南夷的主体,也就是今天的彝族。这个迁徙活动的线索已经为四川巴蜀、凉山和贵州赫章、威宁等地的出土文物印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彝族先民不仅具有古羌人后裔的氐羌民族成分,其主体民族更是由古夷人大部分和古戎人的一部构成,从当前所发掘的彝族文化遗产看,更多具有古夷人文化的特点。研究者将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刻划符号和彝文进行查对,证实半坡文化不仅是汉文的始祖,也是彝文的始祖。从彝文和汉文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彝、汉文典籍中记载的宇宙观、古天文历法等古代科学技术看,彝族和汉族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的历史资料证实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是同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同源异流的关系,这一点在彝、汉民族医药文化方面体现得更加深入。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首萌长遍退藏与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浮降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2]。查阅彝、汉民族的古代典籍就会发现,彝医和中医同样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基础。本文通过对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哎哺啥呃》为《西南彝志》的三、四卷)和汉文典籍《黄帝内经》所载医药理论和认知方式的分析比较,说明彝医和中医具有同源关系。本文所讲的“中医”指“汉族医学”,是狭义中医的概念。

1彝医与中医同源

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对“上古”时期的生活状态亦有描述。《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神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上古时期这种“居而野处”“结绳记事”的生活方式与记录方法是彝汉远古先民的共同生活状态,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在西南地区尚保留着上古时期先民这种生活方式的遗迹。《黄帝内经》开篇之《上古天真论》论述的就是上古时期中华先贤所主张的“天真”养生理念,“天真”养生理念反映了上古时期先贤如何看待生命与天地的关系,表达了起居作息等日常行为需效法天地的认知观念。彝文医药典籍《哎哺啥呃》开篇说道:“上古哎未产,哺未生之还,气熏熏,浊沉沉先产,哎哺未产,且舍未降还,气熏熏的是,剧剧竖而冒,浊沉沉的是,沉沉低而降[3]。”《哎哺啥呃》开篇明义地指出气浊、哎哺等彝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产生于上古时期,彝医遵循的宇-宙-生物理论,是以太阳论哎哺,以哎哺论万物[4]。“太阳天之根,闪闪万物兴”,离开太阳,什么都不会有,医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先贤对生命-时空关系的认知理念在彝族地区仍广泛流传。中国传统医药的萌芽时期可追溯到伏羲画八卦与河图洛书产生的时期。叶秉敬为《类经》作序时写道:“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大量的史料证实彝医药的产生年代可追溯到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时期。公元前45世纪至公元前39世纪的乾阳上元天纪年时期彝族氏族已形成,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创造表意文字并发明了八卦数理;在公元前39世纪至公元前33世纪的乾阳中元地纪年时期,彝族的君王制度已完备并形成彝族太阳周天日历等天文历法[5]。彝族先贤通过立杆测影所产生的形影长短盈缩反映季节变化,以宇宙八角为工具,以符号图影记录进而归纳推衍出计数的方式,彝文典籍中记载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等所表达的形和数就是彝族上古遗留的天文历法知识的具体体现[6]。其原理与《周易•系辞传》所说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出一辙。伏羲八卦属先天八卦,分别由彝汉两族继承,彝族继承的伏羲八卦保留其最原初形式,表达宇宙天地关系,被称为“彝族八卦”或“宇宙八卦”。彝族最初用来表达角位与八节,故亦称为“宇宙八角”。正如王天玺在《宇宙源流论》一书中所写:“伏羲八卦为彝族先民所继承,称为彝族八卦,文王八卦为汉族所继承[7]。”彝族八卦属于“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通过对凉山地区出土的彝族八卦实物的研究,如西昌市凉山州博物馆收藏的南诏时期彝族先民骨灰缸盖单圆台型向天坟上的八角图案,证实彝族八卦在南诏时期已广为应用[8]。《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伏羲先天易学讲的就是天体运行及其气象的变化规律,与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彝汉民族远古先民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天文历法基础使彝医与中医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观天文,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崇尚自然。可以说,彝医和中医之间具有同源性,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是因为这些理论基础是基于相同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产生。

2彝医与中医同源的特征分析

古籍文献是医药理论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源头活水,在传统医药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汉文典籍《黄帝内经》和彝文典籍《哎哺啥呃》核心思想的解读,分析中医和彝医的共同特征,可以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同源关系。2.1以阴阳五行论医理。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的立论基础,来源于河图、洛书所表达的中华先贤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与探索。河图与洛书之数表达了时间春、夏、秋、冬,河图与洛书之形表达了空间东、西、南、北。河图和洛书的图形只在彝、汉两个民族文献典籍中保存下来,虽在彝、汉两种文化体系中表达不同的意蕴,但均可用于阐明医学原理。在彝文典籍中并未将这两个图形称之为河图与洛书,而是称之为“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用于表达万物的生成关系和日月的运行规律。“五生十成”以十个数以概其全,“十生五成”以九个数以概其变。《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两部经典谈医理均离不开阴阳五行,以阴阳五行论宇宙演化的道理,解释万物起源的问题,揭示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诚如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所说:“中国的‘阴阳学说’与五行交互关系一样,它也能引导人类思想走入科学的领域,以正确地运用大自然[9]。”在诊疗疾病过程中,中医与彝医均以阴阳论色脉,以阴阳为治疗疾病的总纲。《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提出了“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哎哺啥呃》指出“阳与阴两类,五行福禄集”,这里的“福禄”指的是天地间的气浊和五行不断地运行,不断产生变化就是天地间的“好事情”。可见,虽然彝、汉两种医学思维模式不同,但阴阳五行是二者相关医学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表现为同源性的特点。2.2以时空论养生治病。“论人必论天”是彝医与中医论病的共同认知特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太阳历、太阴历(月亮历)、北斗历、阴阳合历等四种历,以太阳为坐标论医道医理,以月亮为坐标论气血盈亏,以北斗星为坐标论邪风,论疫病,以历法之数论人体之数[10]。彝文古籍《哎哺啥呃》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而彝医学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正是基于彝族先贤在研究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原理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和归纳为彝族古代宇宙发生与演化模式,也是基于太阳周天历法等彝族古代天文历法,说明《黄帝内经》与《哎哺啥呃》对时空、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相通的。《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两部典籍对春、夏、秋、冬四时之序尤为重视。中华先贤所创造的的八卦蕴含着四时八节的道理,四时为春、夏、秋、冬,八节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可以概括为四分四立。《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主要讲述了四时八节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精神调摄和身体调护必须以四时规律为法则。而《哎哺啥呃》亦讲述同样的道理:“气腾腾,浊沉沉一对,它俩又相配,青气赤气交,这样了后呢,宇宙四方产,冬春四季生,宇宙八角产,年月八节生,这样了后呢,春生与夏长,秋去而冬分,气转浊而生,一年十二月,八节作的管,春立及春分,夏立与夏至,秋立及秋分,冬立及冬至,天气地气交,天线与地线,中是气浊道,青转赤之路,赤转青之交,日月云星生,产生青赤同,它是这样的。”彝族先贤认为人体气血的运动变化无不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任何生命均受控于春夏秋冬四时,东西南北四方。可见,中医和彝医全面继承了伏羲先天易学中“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指导着各自的临床医疗实践活动。2.3以天体之理论人体之理。《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通篇贯穿“以天体论人体、以大宇宙论小宇宙”的价值取向。老一辈彝医常说:“宇宙大人体,人体小宇宙。”《灵枢•邪客》说道:“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11]。”《哎哺啥呃》在诠释宇宙八角时,先是解释和勾勒出一个天体模型,然后再展现出一个人体模型。宇宙八角所表达的宇八角和宙八角由哎、哺、且、舍、鲁、朵、哈、哼组成,象征宇宙时空的八方与八节。对人体的论述,其说道:八角中的哎,为人的上部;八角中的哺,为人的下部;八角中的且,即为人的舌;八角中的舍,即为人的耳;八角中的鲁,即为人的肩;八角中的朵,即为人的口;八角中的哈,即为人的鼻;八角中的哼,即为人的眼;还不止这些,这宇宙八角,对应内脏系统……八角中的哎,为人的大肠;八角中的哺,为人的小肠;八角中的且,即为人的心;八角中的舍,即为人的肾;八角中的鲁,为人的胃;八角中的朵,为人的肺;八角中的哈,即为人的肝;八角中的哼,即为人的胆。彝族先贤通过宇宙八角的拟布格局在天地万物和人体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观察阴阳五行的变化,由此可以正确把握天-地-人、时-空-人、整体-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住了阴阳的变化,就能把握变化的根本。阴阳是汉、彝医治病用药的理论基础,是判断寒热和虚实的两大坐标。阴阳两大坐标虽然很抽象,但寒、热、虚、实四因素却可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等表象观察出来。然而,患者寒、热、虚、实的考察亦要放入天地这个大环境之中,须将寒、热、虚、实四因素放入大气之一年的升、浮、降、沉运动的基本原理中探寻。这正如同树叶和树根的关系一样,树叶的“象”反映出树根的“态”,树根的“态”决定了树叶的“象”。《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不仅论述五时、五方与人体的对应关系,且将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与五方、五时的对应关系进行阐释,包括五脏与五情、五味、五官、五色、五音、五体的对应关系等多个方面。上述两部医籍均告诉我们,人在时空之中,疾病也在时空之中,通过“以天体论人体”的方式,彝医与中医将天地与人体联系起来,形成“天人一理”的宇宙观。

3结语

中国传统医学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医学,各兄弟民族的医学理论之间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通过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与彝医典籍《哎哺啥呃》的对比研究,说明彝民族与汉族自古就有交流、融合和发展,是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医药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作者:罗艳秋 徐士奎 郑进 单位:1.云南中医药大学 2.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