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名研究
时间:2022-05-22 11:36:16
导语: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病名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慢性前列腺炎在症状上与古医籍中的“精浊”“白淫”“劳淋”相似。现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时,多从古籍中汲取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于疾病的原始概念、病名出现时间等问题却失于考查。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发现两处疑问,因这些问题对于医学史、疾病史的研究较为重要,故撰文提出以下商榷。
1“白淫”的早期认识
《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1]。”根据这段描述,一些学者称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这种说法似有不妥。其一,痿论篇主论“五脏使人痿”,分论“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种证候,从“思想无穷”至“宗筋弛纵”当属筋痿(阳痿)病因,不是“白淫”的病因。其二,检阅《黄帝内经》,“白淫”仅于《素问•痿论》中出现过1次。王冰注曰:“白淫,谓白物流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1]。”则“白淫”不专指男性疾病。其三,有的文章称中医将慢性前列腺炎归属于“白浊”“精浊”“劳淋”等范畴[2],未将“白淫”囊括在内,却以《素问•痿论》“白淫”一句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源头,这在概念上是含混的,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此外,《针灸甲乙经》在“热在五脏发痿第四”和“妇人杂病第十”两次提到“白淫”,前篇与《素问•痿论》内容一致,后篇则云:“女子疝,小腹肿,赤白淫,时多时少,蠡沟主之[3]。”女子疝下赤白淫的说法也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妇人病》。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谈到,白浊、白淫有别,在于发病的新与久:“初出茎中痛而浓浊如膏,谓之白浊。久之不已,精微弱而薄,痛亦渐减,至后闻淫声、见女色,而精下流,清稀而不痛,则谓之白淫也[4]。”《女科精要•带下门诸论》则谓:“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阴中绵绵下也……男子遗精白浊,女子赤下白淫,皆因喜怒忧思,产育房劳伤其荣卫[5]”。古人对“白淫”的认识尚且不统一,以《素问•痿论》中“发为筋痿,及为白淫”一句作为慢性前列腺炎最早记载的观点有待商榷。
2“精浊”病名的出现时间
精浊,为尿道口常有白色黏液溢出而尿色不见浑浊的一类病证,与西医学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相似。现代中医学者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常以“精浊”相关的古代文献作为理论基础。《论精室瘀阻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言:“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中医精浊的范畴。”这种对应太过笼统,不再赘言,又言本病首见于《证治汇补•下窍门•便浊•附精浊》[6]。《证治汇补》一书撰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作者李用粹汇合古人之精义,而补古人之未备,故名“汇补”。书中明确区分了“精浊”与“便浊”,认为心肾二经之火是“败精”诱因,并按败精颜色分“精浊”为“白浊”与“赤浊”,如其言:“精浊者,因败精流于溺窍,滞而难出,故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此心肾二经火起精溢,故败精流出而为白浊。虚滑者,血不及变,而为赤浊[7]”。本段医论诚然精当,但“精浊”病名并非首见于《证治汇补》。明代王绍隆所著《医灯续焰》(公元1652年)中已有“精浊脉证”一节,详细论述了“精浊”概念、病因、脉象、“精浊”与“便浊”的鉴别诊断以及“精浊”治法,如其言:“精浊,肾之液也。所以精浊者,心为之也,一动其心,而天君摇摇,则精浊走失矣……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精浊与便浊不同,便浊是便溺浑浊,即前之膏淋也,乃是胃中湿热,渗入膀胱,与肾经绝无相干。精浊则牵丝黏腻。虽不便溺,亦是有之。此是肾水不足,淫火易动,精离其位,故令渐渍而出耳。治此者,宜滋肾清心,健脾固脱[8]。”《景岳全书•杂证谟•淋浊》对“精浊”病因与治法亦有论述,如其言:“浊在精分者,必因相火妄动,或逆精而然……命门虚寒,阳气不固,则精浊时见,而久不能愈者,但当培补命门[9]。”而《景岳全书》比《医灯续焰》的年代要更早一点(公元1640年以前)。“精浊”首见于《证治汇补》的论断从何而出?因作者未列参考文献而不得而知。笔者考查发现,《中医内科学》有“精浊名见《证治汇补》”的说法[10],和“首见”有所不同。又《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一书中,《景岳全书》与《证治汇补》的相关论述均列于“精浊•正名”之下,将《证治汇补》作为第一条引文,《景岳全书》作为第三条,并没有按照时代顺序排列[11]。编者这样处理,或是由于“精浊”之名没有体现在《景岳全书》的章节标题中,且《证治汇补》的论述更详尽、更接近现代认识。相较于“精浊”首见于何书这一问题,另一则材料或许更值得注意。《证治准绳•赤白浊》(公元1602年)云:“溺与精所出之道不同,淋病在溺道……浊病在精道。”根据浊物有血与无血,分为赤浊与白浊,又言“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不相混[12]”。实际上,“精浊”为尿道口有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特点,王肯堂早就说清楚了,李用粹“疮脓、目眵”的形容并非原创。在内涵上,《证治准绳》中的“赤白浊”与后来张景岳、李用粹的“精浊”并没有本质区别,作为病名的“精浊”二字已是呼之欲出。
3商榷
笔者认为,《素问•痿论》有关“白淫”论述并不能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源头。在早期医书中,“白淫”的含义比较复杂,认识也不统一。宋元以来,医家们对疾病的认识大为进步,逐渐构建出明确、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明清医书注重对病名概念的考订,往往在病名后面紧跟一个简短的定义,使疾病的概念更为明确[13]。《证治汇补》对“精浊”的定义即是如此,叙述方式也与现代医学比较相近。但“精浊”的出现实要早于《证治汇补》一书,《医灯续焰》与《景岳全书》已明确提出“精浊”一词,《证治准绳》也有相关的论述。在疾病命名的问题上,古代医家并不受前代认识的局限。他们并非忽视经典,而是在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接近事物本质。古今疾病名的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这为疾病史研究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对文字、语义和年代的考证是梳理疾病史的基础性工作,看似无关宏旨,实则是很有必要的。
4结语
有学者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在症状上与古医籍中的“精浊”“白淫”“劳淋”相似,病机可追溯到《素问•痿论》,“精浊”之名首见于《证治汇补》。通过前文论述,笔者提出如下意见:第一,《素问•痿论》所论为“筋痿”病因,而非“白淫”,加之早期医籍对“白淫”的认识并不统一,以《素问•痿论》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源头有待商榷。第二,明代《医灯续焰》《景岳全书》二书已论及“精浊”,均早于《证治汇补》。现代学者引用古代文献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时,可能存在断章取义、不合逻辑、失于考证等现象,这在浩繁的古今病名研究工作中是在所难免的,本文指出的这两个问题,望对此略为矫正。
作者:黄天骄 郑入文 单位: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上一篇:艾滋病中西医协同治疗研究
- 下一篇: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