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形态学改造与环境重构分析

时间:2022-05-22 11:30:14

导语:中医形态学改造与环境重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医形态学改造与环境重构分析

形态学是医学的本质,是中医、西医及其他医学赖以存在的生理依据。对中西医来讲,人体以及由人体而发端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现象都是共同的研究对象,这也是中西医可以沟通的本质所在。一般认为,形态学包括形体和状态两个含义,从广义来说,它包括研究细胞阶段形态的细胞学的部分以及探讨个体发生过程的发生学。狭义的形态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个体的外形和器官构造(解剖学、组织学和器官学)。目前,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的突出特征,两种医学有融合、有冲突。从医学发源上讲,中西医都是依托于形态学而存在的医学,但却因发展路径的不同而对形态学认知有了差异。

1中医形态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医形态学发展历史悠久,个人认为应包括5个时期。1.1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特征与人类原始社会状态相统一,也是医学的最初形态,在人类荒蛮时代,原始人之间、原始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着丰富的联系。虽然原始人类没有对自然生命的科学记载,但有男女性别的不同和老少弱幼的存在环境下必然刺激人们产生对生命形态的认识积累,特别是狩猎中对猎物的分食活动、战斗中的俘虏处置等过程,必然产生最初的解剖学。1.2成熟完善时期。原始社会之后到奴隶社会时代,牲畜解剖以及奴隶、俘虏的使用普遍化,一直贯穿到了秦汉时期儒家学说的兴起。在这个时期,解剖学基本完善,人类能够认识的脏腑组织基本完备,并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中加以体现。《灵枢•经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1]。”《难经•四十二难》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指出了肺的质量,与现代解剖的心肺质量之间的比例相对照,结果十分近似。其他脏器如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子宫的毗邻关系和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组织器官是基本一致的[2],奠定了中医形态学的基础。1.3断代改造时期。如果将《黄帝内经》《难经》形态学成果一直发展下去,中医可能会走向纯粹的自然科学范畴,但中医发展随着阴阳五行理论的引入以及董仲舒儒家学说的改造而转变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对形态学的淡化从而将中医学引向哲学化。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写道:“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3]。”从今天中医状态以及秉持理论来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是不能忽略的角色,儒家通过借助皇权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然后在社会上形成了各行各业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而改造核心就是借助阴阳、五行来阐述君臣大义、阐释天人合一。这些理论的形成对中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中医的研究开始走向抽象思维、取类比象,进而在封建教义控制下,将前期中医在形态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裹足或者否定了,这样中医与西方医学本来同样的探索却走向了不同道路。这个时期的改造让中医走向了传统哲学、儒家学说的模式而固化了内核,从此伴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和王朝更替而不断丰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使其进一步强化,到今天依旧是中医重要的理论核心。1.4重新整理收集时期。中医形态学研究在儒家学说影响下走向了哲学化,但中医对形态学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封建社会对解剖屠杀也没有完全禁锢。一方面是对造反百姓的处置,在宋代出现了著名的《欧西范五脏图》《存真图》[4];二是牲畜宰杀成为常态化;三是一些医家如清代王清任继续研究。《医林改错》虽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差,但中医形态学的认识和探索却获得美誉。随着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中医在与西医交流过程中对形态学有了新的认识,在相同器官和主要脏器的认识上采用了中医名称,试图建立中西医公认的形态学。但当时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极力推崇西方解剖学,对中医形态学的成就淡化了,中医处于被压制时代。1.5新时展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中医发展空间得到了空前提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都做了明确指示,中医处于积极的思想大解放的有利环境。在新环境下,中医形态学的发展该如何呢?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儒家学说改造的砧木上继续构建中医形态学,利用新时代的理论来阐释中医。如姜春华系统研究中医脏腑,他运用《黄帝内经》《难经》《千金要方》等经典著作论述了脏腑的形态、部位,这些成果是对经典认识的再认识,但对经络的认知至今没有得到确立。另一方面,对中医哲学核心理念进行固化,形成不可改动的内涵,从而保留中医的一种特征。再者就是对现代研究成果充分继承学习,与中医形态学的认识充分沟通,形成独具特色的解剖学架构。

2近现代中西医学交融对中医形态学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中医形态学在宋元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也有人认为中医一直存在解剖行为但是没有形成解剖学科[6]。薛益明等[7]认为中医解剖落后与中医理论相分离、自然科学滞后、社会伦理束缚、人文思想羁绊有关。笔者认为,其核心始于儒家学说对中医的改造导致中医“脏腑+阴阳+五行生克秉侮”的脏腑理论内核形成,加上封建伦理影响导致了中医形态学被改造和停滞不前。后来在中西医交流中,中医术语被西方引用套用、西方现代解剖学的完善导致了中医在具体脏器上丧失了话语权。在近代之后,中西医的解剖沟通基本上被西医解剖学完全取代,造成了中医没有形态学的假象。2.1西方医学引进以及对中医概念的利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到明清时期,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必须寻找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也需要寻找与中医的沟通与合作。在这其中涉及生命认知和脏腑的翻译问题,在翻译西方解剖学名词时大量引用了中医的脏腑术语,这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徐清华等[8]研究认为,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脾、肺、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脑、髓、子宫的毗邻关系、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器官是基本一致的,关于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骨、脉内容物的描述证明其功能来自中医解剖学知识,并与西医解剖学同名器官的功能相同。2.2中医解剖学的完全被替代。从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引进开始,中医的解剖探索基本上停止了。一是西方对组织器官的认识更加直观明确,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研究,还有对脏腑深层的认识,而且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细胞分子学模式,而中医依旧处于宏观和藏象学说的传统认知,从而导致社会对中医在微观领域空白化的认识。二是北洋、民国政府废除中医的错误政策导致中医在近展困难重重,进而在大医院以及外科手术领域被限制,这样使形态解剖学的认识得不到发展的机遇。至今,除了中医宏观认识依旧停留在五脏学术之外,中医对解剖学的认识和发展基本上没有进步。

3中医形态学现状与现代认知的矛盾

中医形态学历史上是有成绩的,在同时期比西方医学认识早千年,但遗憾的是在《黄帝内经》《难经》之后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虽然经历了王清任等医家的修补和解剖实践,但整体上没有单独形成解剖学科。这样就让现代社会群众产生了两个错觉:一是中医没有很高的解剖学成就,形态学认识比较粗浅;二是中医脏腑学说的抽象性引起反对中医者的不认同。在中医内部,因为形态学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封建社会的禁锢,中医很长时间以来是不研究具体解剖学的,而把取类比象和演绎作为重要说理手段,建立起来的五脏为核心的医学体系与阴阳五行结合,彻底走上了一条思辩的医学道路。另外,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大都重道轻器,忽略甚至轻视实际技术操作,即使一般的技术活动也往往会被认为是匠人下作,雕虫小技,人多耻之,毋庸说解剖这种腥手血刃的类屠活动”[9]。这种行为准则使古代医生产生了对于解剖的回避心理。到了近代社会,中医在封建社会环境下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冲击,特别是在当权者和社会精英对中医压制的情况下,中医被委屈地接受了改造,失去了自己架构的命名权,进而失去了话语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制度的改革,中医曾经试图在发展中借助于现代医学和技术的力量发展自己,但遗憾的是中医在市场化大潮下西化严重,导致了中医脏腑观与西医脏腑观的冲突和矛盾。值得庆幸的是,这导致中医内部的觉醒,从而引起了物极必反的效应,就是中医人对中医理论内核的坚定维护和阐释,产生了一种极度排斥现代科学的思维而强调脏腑学说,为维护核心内核而错失了中医形态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继续利用和吸收。结果是,反对者对中医不理解,中医则守着自己内核不接受改造,对社会大众来讲对脏腑认知处于迷乱状态,在医学领域也逐渐丧失了对脏器形态学的认知。一方面,西医解剖学翻译借用了中医名词,导致中医在现代环境下失去依托。虽然近些年来翻译界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对应错位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以西医解剖学建立的现代医学模式又不能与中医相适应。这样,西医试图权威,但是不符合中医;中医试图发展,但是失去话语权。

4新时代构建中医形态学的紧迫性、可能性和思路

中医最初发展立足于形态学,后来受到了儒学、阴阳五行等学说影响而进入了哲学化状态。这一状态不理清,中医内核就会越发紧致而逐渐失去很多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交流和融合的机会,学术界难免就会出现对中医的误解,从而把中医形态学定位在低端层次,或者依附于西方医学。新中国成立后,封建时代的影响因素消失了,那么中医能否再继续从萌芽、雏形重新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形成新的医学呢?笔者认为“在中医脏腑认知上,应该有一些时代精神”,可采取全面接受现代解剖学知识、中医脏腑分类而行、无价值舍弃的原则,从而理顺中医的形态解剖学关系,构建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中医形态学[10]。4.1正确处理好中医经典形态学与现代解剖学的关系。西方医学及一些学者误解中医,他们认为中医形态学认知浅薄,但实际上中医早期的认识十分超前并有很好的形态学基础,只是随着西方医学全面进入,形态学内容很多被西医借用或贴了标签,从而导致中医很难找到存在的生理依据。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新时代的中医状态,那么中医就不能跳出哲学化的范畴,在发展中也会丧失自己在形态学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不去努力,若干年后中医的存在依据就有可能会消失,而存在于世的就可能只有围绕阴阳五行以及藏象学说而存在的理论架构,而这个架构时刻面临挑战。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中医形态学基础和现代解剖学的关系。4.2中医核心维护与中医发展空间的拓展。时代在发生变化,中医也会在时代中前进。我们在秉持中医发展理念的同时,不能固守于内核的状态,必须用发散思维去大胆接受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要用中医的理论覆盖新的发展成果,这样的中医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真正存在的意义。不然,未来在涉及医学本源以及存在依据的时候,没了形态学的支撑,就难免尴尬和被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中医在其中也要与之适应。我们研究中医西医的时候不能割裂历史而存在,必须充分考虑当时社会、自然环境对中医发展的影响。所以在新时代,这里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中医理论内核与时代如何适应,是局限于中医内部还是有新的理论阐释;二是中医既往形态学基础该如何改造和利用,是废弃不用单用现代解剖学成果,还是有序改造、继承发扬;三是中国能不能产生自己的中医解剖学,进而支持有特色的中国医学架构。无疑,这是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

作者:王治英 孟长海 单位: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