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分析

时间:2022-11-11 09:03:50

导语: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分析

摘要: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是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本教研室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实验诊断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将经典实验与新理论、新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新模式,并在医学本科生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实验;病例引导式教学;临床技能;虚拟仿真;综合性评价

实验诊断学课程是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也是培养合格医师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1]。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是实验诊断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型(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模式为主,缺乏灵活充实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重点也未能从对白细胞、骨髓细胞、尿液的形态学观察转变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总体教学效果欠佳,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明确了课程培养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将病例引导式教学、临床技能培训、虚拟仿真实验、临床见习引入到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当中,并建立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的新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医学人才,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入“病例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作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课程,重点强调实验诊断的实践操作,突出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因此本教研室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引入病例引导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引导式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引用或者设计临床病例,使学生“体验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本教研室采用LBL+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学表现等理论内容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后引入典型病例,学生对病例进行初步分析→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标本涂片的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观察→对比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小组讨论→教师进行重点分析和点评,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更利于以后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处理。为了更好地推进实验诊断学实验的LBL+CBL教学改革,本教研室首先进行了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病例库建设。根据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大纲,本教研室与附属医院合作,选取了符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真实、典型的临床病例。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一般情况、病史采集结果、体格检查结果)、标本涂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血涂片、骨髓涂片、尿标本等)、对应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结果、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尿常规结果等)。由临床医生及检验医学专家对病例进行审核,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病例纳入该病例库。目前已经应用到教学中的病例包括血常规检测病例(急性感染病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骨髓细胞学检测病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贫血病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及尿液常规检测病例(膀胱炎病例、急性间质性肾炎病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例)等。CBL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临床氛围的同时,通过病例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围绕患者的临床表现、标本涂片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学习时,不仅能够根据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断,还能通过临床资料巩固实验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因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形态学观察能力、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实验诊断的结果判读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4-5]。其边操作边讲解边分析的教学模式不仅启发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内容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主要面对医学生,尤其是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课,课程以培养临床医生为目的,所以应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而临床技能培训是岗位胜任力为核心要素的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6-7]。在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本教研室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将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与临床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将动静脉穿刺采血的操作引入经典的白细胞分类一课;利用骨髓穿刺模型,将骨髓穿刺术引入到经典的骨髓细胞学检查一课中,讲授骨髓穿刺的操作原理、操作过程并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对于骨髓涂片的制作有更直观的理解,将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涂片的形态学观察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学习了骨髓的形态学观察,也锻炼了骨髓穿刺术的技能操作。通过实验课中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诊断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开放式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诊断学涌现出许多新型的技术与方法。其要求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虚拟交互操作和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开放式学习。本教研室前期建设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诊断》于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中引入此虚拟仿真项目,学生可以在不接触乙肝病毒的环境下,进行自主、互动学习,熟悉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Bvirus-DeoxyriboNucleicAcid,HBV-D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FQ-PCR)检测实验的原理、步骤、影响因素及结果解读,根据系统提供的真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B超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独立完成HBV-D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实验,并根据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对虚拟患者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并在课下、课上展开讨论。实现了虚实结合、以虚补实,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推动了学生们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8-9]。

4增加临床见习教学,了解实验诊断学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临床实验室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实验诊断学的进步,很多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已经由大型仪器、设备和流水线完成。为了使学生了解实验诊断学的最新进展,本教研室在实验课教学中增加了临床见习,安排学生前往附属医院的检验科进行见习,观摩现代化的检验设备,并由检验科的临床医生现场讲解标本的采集、存储、运送等过程,标本的检验流程、检验结果的生成,以及实验诊断学理论课的相关检查和临床的结合等知识。临床见习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乃至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5建立综合考核评价,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传统实验诊断学实验课大多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定音”等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教研室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了开放式、多元化的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报告:考察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以及基本实验技能;(2)平时病例讨论表现:根据学生分组病例讨论的过程和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以考查学生临床资料运用能力、实验结果解读能力、病例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10-11];(3)虚拟仿真实验:利用已经建立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线下理论教学—线上虚拟实验—线上实验考核—反馈—再考核的方式,考查学生虚拟问诊、查体、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能力,实验室结果的判读以及最终的临床诊断等综合能力[12];(4)期末考试:期末采用在线机考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评价。本教研室采用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做到查漏补缺,而且能够及时地得到教师的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6调查问卷结果

本教研室对2017级及2018级医学本科生使用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新模式进行授课,结课后对166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见表1),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总体来说,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改革,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初步达成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对实验诊断学实验相关的临床技能更加熟悉;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自主开放式学习以及临床见习加强了对实验诊断学最新技术的了解;通过较为完善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在教学难度方面必然增加,在知识结构、方式方法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这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是新形势下医学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真正能“起自临床”,最终“回归到临床”,使学生的实验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巩固实验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符合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需要的高素质卓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时景伟,孙志,李晓燕,等.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4):760-761.

[2]胡东,张荣波,吴静,等.个体化医疗现状及对检验医学教学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20):15.

[3]李春艳,王莺燕,卢书明,等.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4):3370-3372.

[4]叶俊凯,徐韫健,林勇平,等.案例分析教学法结合形成性评价在分子诊断实习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8):2735-2737.

[5]董轲,林芳,王希,等.标准化病例库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7):1221-1223.

[6]孙宝志,王县成.“5+3”模式培养临床医学人才胜任力阶梯标准及医学考试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31.

[7]卢丹,史宏灿.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2):172-175.

[8]杨丹聃,王志飞,王艳玲,等.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模式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3):124-126.

[9]刘彦权,周华蓉,付海英,等.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1):46-49.

[10]吴晓冬,姜金兰,杨宇丹,等.实验诊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7):1231-1232.

[11]吴薇,翟桂英,王小飞,等.小组讨论结合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全科医学社区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5):691-695.

[12]周小东,张红,李红松,等.实验诊断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9):1672-1676.

作者:衣明慧 陆楠 黄涛 钟宁 杨金玲 孟晓慧 程汉智 马兆垠 单位: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