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发展启蒙价值研究
时间:2022-08-17 03:51:11
导语:现代医学发展启蒙价值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英国传教士司督阁创建了东北第一家西医院、第一所医学院,被称为“东北西医鼻祖”、“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他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乃役于人的办学思想、博施济众的医疗理念、弘扬红十字精神、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平等严格的校园氛围等医学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高等医学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应该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于东北地区现代医学发展的启蒙价值。
关键词:东北现代医学;博施济众;人道博爱;开放合作
司督阁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为近代著名传教士、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1882年来中国东北施医传教,直至1922年离开奉天(今沈阳市)。司督阁来华的目的是传教,但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医技术传入我国东北地区,客观上推动了东北地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司督阁在中国工作近40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创了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创建了我国东北第一家西医诊所、第一家西医院、第一家女子医院、第一座医学院、第一家红十字医院。司督阁医术精湛、为人坦诚,热心慈善事业,在当时的政府人士、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中颇有威望。本文通过梳理其创建医院、兴办学校的历程,探讨其在这一过程中对我国东北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启蒙价值,为今天的高等医学教育提供借鉴。
一、乃役于人的办学思想
为了打开传教局面,基督教会采取兴办学校、创办医疗事业、发展慈善事业等多种手段辅助传教[1]。《满洲十年(1883—1993)盛京医务传教活动史》(1894年英文版)曾记载司督阁之言,“我不仅要把医疗技术传给东方人,而且还要传入医学知识。”他在创办医院后招收了4名助手,但这种方式不能解决医务人员紧缺的问题。1892年,司督阁决定设立盛京施医学堂,采用英国医学院的教学大纲,以正规医师的课程和半工半读的形式培训,学期5年。1908年,司督阁向总督府提出办学申请,经过四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1912年初建成奉天医科大学,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第一所医科大学。司督阁成为首任校长,并将“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作为校训。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重要反映和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最为学校所看重和倚仗的精神传承。“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作为校训,虽然体现了司督阁作为一名传教士的职责,但对于医学这样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学科来说,其所蕴含的人文色彩亦恰如其分,培养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之医务人才也与我国古代传统医学思想相一致。
二、博施济众的医疗理念
1883年,司督阁来到奉天(今沈阳市),在小河沿买房应诊,开展施医布道工作。1885年春,司都阁创办“盛京施医院”,门额上方悬挂了一块“博施济众”的牌匾,表明医院的慈善性质,这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成立的首家西医医院。司督阁认为,治病同传教一样,整治人们的灵魂,给人们带来福音,应该是免费的,故名“施医院”(FreeHealingHospital),就是免费治病的意思[2]。由于盛京施医院免费看病,为了维持医院的运转,司督阁通过社会捐赠解决资金问题,主要通过官员和富商捐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司督阁都一视同仁。其西医技术被人们认可,盛京施医院每年诊治患者由数百人、数千人发展到数万人,誉满东北。据统计,仅1883年7月至1884年9月,施诊病人就达8689人次;1886年已施诊病人10000余人次,完成手术251例;1885年至1891年施诊病人118711人次;1893年实施手术954例,治愈914例[3]。司督阁在医疗过程中坚持博施济众的理念,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被称为“奉天神医”或“奉天圣人”。
三、弘扬红十字精神
司督阁是创办了中国东北地区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也是东北地区红十字会组织的创始人。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司督阁正在营口市,看到当地不具备救治大量伤员的医疗条件,他便找到营口市地方官员宣讲国际红十字公约,提出建立站地红十字医院救助和保护伤病员。1894年12月3日,他在地方官员的支持和配合下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地红十字医院,共救治伤员1000余名,做了几百例断肢手术和清创手术。光绪皇帝为表彰战地红十字医院救治清军伤病员所做贡献,特授予司都阁等几位主要医生“双龙宝星”勋章。日俄战争期间,盛京施医院建立了能容纳700余人的难民营,予以接纳和救助。作为红十字医院,对日俄伤兵皆给予救治。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俄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均给盛京施医院送来感谢信和感谢电报,并分别授予司督阁红十字勋章。1912年4月,奉天省红十字会成立,司督阁被官方批准为会长。司督阁躬身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从战地救护到医疗卫生,再到医学教育,都能看到红十字精神的影响。
四、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
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建校资金一部分由司督阁从英国募捐而来,一部分由中国政府出资,成立之初就有国际合作的背景。学校成立了由中国、英国、丹麦三国人员组成的“董事会”,英国驻奉天总领事为董事会主席。早期教师均为外籍人员,如索伦艾勒贝尔教授内科学、大卫缪尔教授生理学、霍德华莫尔教授病理学、威廉教授外科学、C.F.辛普森教授解剖学、杨威廉教授公共医学、D.S.罗伯森教授内科学、F.B克洛卡特教授药理学,另有一些各地的医学传教士兼任客座教授。课程标准按照苏格兰大学模式设立,采用双语教学,学制最后定为7年。学生在中国学4年,然后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大学学2年;只有医学科目和英文都合格,才发给毕业证书,允许就业。因此,学生文凭得到中英两国的认可。1919年,学校派出高文翰和刘同伦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分别接受眼科、内科学的研究生教授。1911年4月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国际防疫大会)”在奉天举行,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来自中、英、美、俄、德、法、奥、意、荷、日、印、墨等12国的34位正式代表出席会议,奉天当地报纸更重点介绍了参会主要成员的个人业绩情况[4]。司督阁参与会议筹备工作并在大会上发言,分析了一些病例的特点,发表了防治疫病的重要观点,并介绍了奉天(沈阳)成功抗击肺鼠疫的经验。由于司督阁医学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和卓越的管理交际才能,使学校在中英两国都受到重视和关注,有利于引进西方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
五、平等严格的校园氛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儿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这与司督阁倡导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1896设立了盛京施医院女施医院,培养了许多能够掌握现代接生方法的助产士。1923年,增设高级护理助产学校,学制为4年,英国的郑美瑞女士为第一任校长。1924年,招收3名女生,男女生同班授课,这不仅在中国即使在西方也很罕见,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东北教育史的先河。1930年9月,首批三名女生吕淑贤、刘述真、贾玉蓉毕业,她们被社会各界誉为“学校之光、女界之优”。1912年3月28日,学校在143名考生中录取的50名学员正式入学,至1917年6月毕业时,仅有20名学生获得医学文凭,毕业率仅40%。其他不适合学医或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均按规定淘汰或降级。这种严格的教学要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增设的高级护理助产学校入学条件要求“必须为正式中学毕业,身体健康,成绩优秀”。这种宁缺毋滥的严格要求,导致第一批学生只招收了5名。学校除重视学习成绩之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健康身体素质的培养。学校设有篮球、排球、网球、足球场地,经常开展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学校承办华北运动会时,在100米、400米接力、跳高、三级跳远等项目上取得佳绩,还曾获奉天省各界网球联赛三等奖、足球联赛冠军。奉天医科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先后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1948年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据记载,奉天医科大学培养各类医务人员总计1160人,大都成为东北地区西医学各学科奠基人、牵头人,其中刘同伦、白希清、吴英恺、高文翰、王宗承、张亓、李宝实、吴执中、项全申、李助萱等毕业生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医学专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战乱频繁、社会激烈动荡、寻求维新变革的时期。司督阁在华奋斗40年,创建医院、兴办学校,解除了当时东北千百万民众的病痛,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医学专家,为我国东北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司督阁的办院理念、办学特色仍然有值得今天医学教育学习的地方,他的历史贡献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以便丰富中国东北医学史研究之用。
参考文献:
[1]邱广军.司督阁在中国东北施医布道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6-118.
[2]于永敏.东北地区西医传入先驱者———司督阁博士[J].中国科技史料,1992,(4):24-30.
[3]陈醒哲.司督阁与东北现代医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8-61.
[4]焦润明,焦婕.清末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考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1-68.
作者:宗继光 刘新勇 王君君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 上一篇:图书馆助力医学学科发展价值研究
- 下一篇:电子信息系统在医疗影像设备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