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制度的理性浅析
时间:2022-09-12 04:43:27
导语:医疗制度的理性浅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基本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形象,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我国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特别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提供了解决之策。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并付诸实施,提高了政府政策的针对性与稳定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和政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制定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农村自愿参与的原则;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为制度的实施主体,财政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建立了配套的医疗救助制度。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可见,政府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完善十分重视。
1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1.1有利于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但农村地区面积广阔,农村居民较多。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否真正解决全体人民的吃饭问题,能否真正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对于我国能否独立自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至关重要。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既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整体身体素质给与保障,更保证了稳定、劳动能力突出的农业人口的供应,对我国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粮食供应能力的稳定与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1.2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与政策支持对象都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定及实践,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与信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消除农民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而且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3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根据国情和世情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是重点,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也是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更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稳定,并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9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总额达94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69亿元,地方财政471亿元,农民个人缴费194亿元。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为113元/人,比上一年提高17元/人。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很好的发展,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人数不断增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
2.1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新医改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互助共济的精神,其作用大小与农民的参保数量成正比,但目前农民的参保比例不是很高,这与宣传工作不到位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同时农民自身的参保意识也不可忽视[2]。农民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和需求方,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农民参保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参保农民都是老年人等健康情况比较差的人群,而青年人等健康状况较好的人群参保热情较低,参保功利性的存在也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2.2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程度,关系到农民是否能接受到质量水平较高的医疗服务。与城市相比,现阶段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地区存在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仪器缺乏与质量低下等,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卫生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较好医疗卫生服务的又一障碍。卫生人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也是较为薄弱的领域。由表1可知,2008年我国农村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数量分别为3.81、1.58和1.25人,虽然较2003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效果不明显,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村医疗服务需求,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2.3报销制度不合理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因此医疗报销制度较为苛刻,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予以报销,当农民到大医院治疗时,部分医院的用药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规定范围内,因此导致能够报销的费用较少。
2.4相关法律不健全目前,中央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条文。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更多依靠部分领导个人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以维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的认识水平、成员的更替变化等都会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4]。专业的法律制度建设落后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完善。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进对策
3.1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已经推广与发展了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有部分地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不高,多数农民没有享受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因此调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和乡镇政府的相关宣传部门要大力向农民进行宣传,重点介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益处,可以采用“新农合知识讲座”、“新农合有奖问答”等形式调动农民的热情;其次,对基层干部采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责任考核制,把参合率作为考核基层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提高基层干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责任感与积极性。最后,及时纠正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偏见与错误观点,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此过程中不能以简单的行政命令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3.2改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引进与培养专业卫生人才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目标是实现城乡医疗服务水平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应通过提高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率与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实现。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医疗基础设施,改善现有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的状况,建立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正常增长机制,规定不能低于每年地区GDP增长水平;其次,改革现有公共财政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资金来源的现状,适时引进民间资本进入,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公益机构加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给与其相应的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拓宽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最后,加大各类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可以通过与城市高校,特别是专业的医学院、卫校的合作,加大对毕业生的宣传动员力度,并力争提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福利待遇,吸引毕业生服务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3改革现有报销制度,加强医药监管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制度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应适当改革现有报销制度的不合理之处。首先,千方百计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保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其次,逐步将农民平时易患的普通疾病,如感冒、胃病等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报销比例可比大病报销比例适当降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最后,加强医药监管工作。建立统一的监管模式,严格管理,监督到位,具体包括对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病历处方进行不定期检查,电话回访、暗访等,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月评季考,每月汇总评价日常监测指标,年终总评,并采取严厉的奖惩措施,规范民营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准入制度,制定统一标准,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创新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管理办法,对单病种采取限价管理或对日均费用采用限额管理等办法,控制次均住院费用[5],加强对医院药品处方的监管力度,降低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3.4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建设,提高医疗制度建设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发展与快速推广需要专业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和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教训向我们揭示,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和改革仅以政府或政府的职能部门名义出台一般的政策性文件,会严重削弱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仅经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政策与部门之争,而且是造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无法定型的重要影响因素[6-7]。因此应加强立法建设、制定专业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赋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有的法律地位,避免社会因素及领导人主观因素对其实施产生影响;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服务机构和监督机制、医疗保障和救助的对象及其义务,规定医疗保障和救助基金的使用范围和受益人的资格条件、发放标准、补偿办法和处罚条例等;明确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应承担的管理责任、财政支持责任,从根本上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努力使相关法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际需要相配套、衔接。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性、权威性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的参合信心。
- 上一篇:监察室主任作风建设体会
- 下一篇:医疗制度对眼科的价值及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