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医疗制度的对策
时间:2022-09-12 02:46:20
导语:优化医疗制度的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农民参合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的是“大数法则”,即参加的人越多,保障水平越高;参合率越高,基金的“蛋糕”就越大,农民受益面也就越广,但目前农民参合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二是交费方式不够灵活,交费时间期限规定太死。三是参保机制中倡导的自愿参加原则违背了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四是参保机制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子女婚后多数与父母分居、单立门户的现实情况,导致以户为单位参合的规定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抑制逆向选择的作用,反而减少青年农民家庭参合的可能性。
2、保障能力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规定“只报住院费、不报门诊费”,而有些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地方病的农民,往往不需要住院但却需要经常在门诊治疗,持续不断地支付医疗费用;还有一些特殊的治疗,如肿瘤患者放疗、化疗等,由于每次治疗实际发生费用远低于合作医疗补助起付标准而得不到补助。
3、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部分乡镇医疗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文化水平和医疗技术相对较低,加之缺乏学习培养的长效机制,高层次人才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造成乡镇医生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就医的需求,农民意见较大。
4、农村卫生医疗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医疗设备的简陋、落后。相对落后的乡村经济水平决定了村卫生室的设备简陋,也决定了村卫生室停留在初级卫生保健和治疗小病小伤的层次上,无法对急症、危症进行有效的救治;二是农村卫生基础建设滞后,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普遍较少;三是受农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再加上乡村医生对预防保健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往往忽视了农民的预防保健;四是乡村卫生室进药渠道混乱,使假冒伪劣药品泛滥农村市场,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除《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外,具体指导基础实践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主要是通过政策文件来推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然而,仅靠政策文件推动工作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刚性更强、效力更高的法律法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作出明晰的界定,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违规处罚机制。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稳定提高农民参合率一是提高认识,强化政府的责任。医疗保健服务属于生存权范畴,是国民应该获得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大多把它纳入公共物品范围,强化政府的责任。在党的十七大高度关注民生的精神指引下,必须加强政府的责任,提高政府的介入程度,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和决心。加大宣传力度,把“新农合”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报销和管理办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新农合”的意义和好处,不断培育和引导农民增强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模式。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保障交费时间灵活的同时,避免故意“漏人”现象;把“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有效衔接,利用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困难农民参加“新农合”,对“新农合”报销后自付部分进行二次补偿;中央和地方政府按参加人数实行定额补贴,并保证补贴额度逐年增加;取消病种设限,适当提高大病住院报销底线和上线的标准;推行农民大病救助制度,设立专项基金。三是加强管理,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一方面,要制定适合农民、农村和不同地区实际的制度规范。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科学测算、订立合理的费用交纳标准和医疗报销标准,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通过合理制定考核指标,提高各级“新农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加强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的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制度。严格执行区(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集中询价采购制度,区(县)级医疗机构执行“顺加作价”。加大医院行风建设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医德医风取信于民,以优质服务取信于民,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
2、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筹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起点,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是保证“新农合”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一是要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可以按照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使各级政府的投入做到制度化、长期化,分担比例合理化。国家应在加大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明确并限定地方政府的投入额度。二是要建立高效的农民筹资机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新农合体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参合意识。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农民宣传新农合的种种好处及参加新农合的意义,这将大大提高农民的参合率。三是要积极探索其他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捐资支持新农合建设,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在农民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提倡由集体代交参合资金。四是采取一些社会化、市场化的办法统筹或转移支付部分资金,充实合作医疗基金盘子,提高抗风险能力。
3、强化管理,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现状一是要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增加政府投入,加大卫生投入的农村倾斜幅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和投入增长机制。二是要加大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制定和实施稳定农村基层卫生队伍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服务观、义利观,培养一支留得住、有素质、有本事的乡村医生。三是要建立医务人员“上挂下派”制度。城区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之间要长期形成“上挂下派”制度,把“上挂下派”作为医务工作者晋级晋职的必要条件,引导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制定优惠政策招揽人才,鼓励医疗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危机。四是要建设实用共享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要使参合人员信息、费用明细、报补信息、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信息等实现实时交换、更新和共享,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报销便捷,信息共享”管理体制落到实处。
4、完善监督,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力度一是真正发挥监督委员会的实质性监督作用。各地在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同时,都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然而实际上,在一些地方两个委员会的主任都是由区(县)长兼任,且多名成员交叉任职,还存在同一个部门的一、二把手分别在两个委员会任职情况。因此,必须遵循管理与监督分开原则,改变监督委员会与管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交叉任职现象,使其真正发挥实质性监督作用。二是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首先,要保障参合农民的知情权。重点是落实“三级四地公示制度”,即在区(县)、镇(乡)政府、村委会、定点医院等的公开栏上,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和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参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其次,要把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内部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对合作医疗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第三,积极组建“新农合”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监督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既可以组建参合农民协会直接参与监管,也可以引导自治作用发挥较好的村委会或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参与监管。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在监管主体上,应遵循基于规则、机构独立、与被监管者保持距离这些现代监管体制的核心特征,设立一个中立的监管机构。该机构的运行全部依赖于公共财政资源的支持。在监管内容方面,应该建立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准入监管、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公共补贴监管、不分配利润政策监管等。同时,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日常监督:实施住院资料的审查制度和群众举报奖励制度;规范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入院流程和身份核查流程,实行实名就医和实名补偿制度,防范冒名就医行为的发生;加强对基金补偿流程的监督管理,镇(乡)卫生院补偿复核实行镇合管办和医院双章管理制度,区(县)实行财政和区(县)合管办二级审核管理办法。
5、加快立法,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任何制度的实行都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农村合作医疗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和规范。国家应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责等。应明确以下法律关系:政府行为的法律责任;资金筹集的法律责任;医疗服务提供及其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保障对象的法律责任、权益与义务;执法监督与奖惩等。各地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适合本地特点的实施办法。通过立法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增强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保护各方权益,避免随意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作、持续发展。
- 上一篇:国资委理论学习计划
- 下一篇:国资委执政为民实施方案
精品范文
9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