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医学教育研究

时间:2022-01-19 11:33:17

导语:核心素养导向的医学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核心素养导向的医学教育研究

目前大多数院校医学专科教育仍然采取“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教学安排基本上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实习“老三段”模式,课程设置主要是与临床岗位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怎样诊治疾病,同时加入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思政教育等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需要向‘防、治、养’模式转变,但是目前医学教育还没有清晰的“治未病”大健康理念,培养的医学生还未建立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保健、改变习惯的大健康思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1]。我国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培养核心素养导向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将培育健康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运行与管理中,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体系[2]。

1专业与师资服务健康领域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学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助产、护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近年来又增设中药、中医康复技术、医学营养等专业,组建形成临床、中医、药学、食品、预防保健等特色专业群,能够培养中医、西医、食药及健康管理等方面人才,基本涵盖了大健康行业的领域,专业设置完全满足培养健康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注重引导医学专业教师积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等内涵素养,柔性引进有关健康管理、运动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业研讨、健康讲座、指导创新项目等工作,共同开发《饮食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综合教材,共同制作《走进人体探索生命奥秘》《创新创业实务指导》等综合课程资源,制定1+N课程过程考核管理方案,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2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

2.1创新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经历和成长规律,分析学生的社交情感、生活就业、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职业流动及变迁等多重需求,按专业分类、学程分段、素养分层、路径分流、多向发展的思路,把人才培养分为卓越型、拔尖型、技术型“三”种类型,学生入校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认知教育,通过征集学生意愿和评估学习能力开始调整学习专业,进行“二”次专业选择,然后再结合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开设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N”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

2.2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志愿、专业技术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聚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在全校选拔3%左右的优秀学生,组建卓越医生、中国护士、河南口腔、创新创业等学习团队,校院(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同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创新发展为目的设置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组织创新创业、社团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专业基础、实践操作、职业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备国家竞争力的卓越型应用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以行业发展为目的设置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夯实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及职业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备行业竞争力的拔尖型应用人才。针对77%左右的学生强化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以职业发展为目的设置课程、社团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夯实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备职业竞争力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3课程教学融入科学、创新、健康及人文精神

3.1设置医学综合课程

按照医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整合基础和临床课程,如将组胚、病理、遗传、微生物与免疫课程合为医学形态学,将生理、病生、药理课程合为医学机能学,将诊断、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病课程合为临床实践技能,将基护、内护、外护、儿护、妇护课程合为临床护理实践技能,增加基础实验项目,减少简单验证性实验项目,加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将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3-4]。

3.2增设健康及文化课程

目前开设中华饮食、茶文化、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等课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开设说文解字与汉字文化等课程宣扬地方文化;开设艾滋病、性与健康、关爱生命等课程认知预防保健文化;开发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中医膳食等课程认知健康生活文化;体育课程加入保健体育知识,开展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多种运动项目[5]。不仅使医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给患者诊治疾病,而且学会运用传统文化、营养干预和运动健身等知识治疗疾病。

3.3推行仁爱思想

医学专业教育要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对生活的关爱,要将医学人文知识进行内化,以实际行动、切身体会感化学生[6-7]。解剖教师向学生说明职业素养的含义和责任,并身体力行地向学生示范对尸体的尊重,教育学生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意见。诊断教师传授临床诊断技能时,认识某些疾病虽无法治愈,但我们至少可为患者提供安慰、减少痛苦、降低致残、延长生命。临床带教老师通过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理解同情患者感受、通俗讲解疾病、精湛医术方法、高尚道德情操,亲身实践传授学生以患者生命为重的理念。

4管理过程提倡自主自律、责任担当

4.1推行课堂管理自主自律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尊重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个性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信息技术、微课程、在线课程应用,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案例式及项目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辅助学习研讨及解答知识疑惑的作用,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主动交流讨论及自我能力提升的权利,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8]。

4.2开展实践活动培育理想信念

依据学生思想、品格的发展规律,积极引导、管理、纠正学生成长过程,健全学生的理性心智,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组建临床、护理、药学等各类学生竞赛团队,培育学生专业精神、团队意识和人格品质;开展社区义诊、敬老院健康服务、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仪式、城市清洁行动等活动,充分发挥社团活动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懂得肯定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想法,激励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信念系统[9]。

4.3创新实践教学管理

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教学完全同步,发挥临床实践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手段,加入医疗热点事件讲解,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成门诊、病房、急诊、手术室、产房布局及功能与医院一致的豫健医院,通过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情景、角色扮演等再现真实职场,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彻始终,培育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实习教学环境要和课程教育相互衔接,带教老师不仅传授医疗技术,还要培育医德医风,规范行为习惯、谈吐举止、仪容仪态,让学生亲自与患者沟通、与医护人员合作,感受医院环境、组织文化及带教老师人格魅力,掌握医疗技术、沟通技巧、应变能力,从容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建立成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通过扩大健康领域的专业及师资、创新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基础及临床综合课程、增设健康及文化课程、推行仁爱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管理与思想培育,组织形成专业建设体系、教学育人体系、课程改革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彼此交融、相互嵌套、共时交织,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培养符合新时代基于“核心素养”推进基础与临要求的医学应用型人才,使学生不仅局限于治疗某些疾病,还要学会减轻患者焦虑、协调医护合作、处理医患矛盾、更新健康知识、健全人格品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患者健康体魄的守护者及指导者、健康生活的倡导者及践行者,积极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力量。总之,通过将培育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才能提升健康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塑造适应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01).

[2]管琪琪.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及其机制问题[J].文教资料,2018(3):121-122,129.

[3]吴燕,金雯,陈永昌.床医学整合课程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378(2):54-55.

[4]张娜,马志颖.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演进[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132-136.

[5]贾健.“健康中国”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运动精品,2020,39(1):1-2.

[6]雷莉,汤先萍.新时期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104-107

[7]李隽,李亚军,马真,等.《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9):1212-1216

[8]王鉴,安富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38(11):105-116.

[9]陈刚.核心素养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3):94-95.

作者:徐纪伟 王宁 马永超 徐琳 赵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