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研究
时间:2022-12-25 08:18:51
导语: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是指为保证超声医学影像质量和诊疗质量达到规定要求所采取的各项技术规范[1]。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或专科质量控制而言,超声医学质量控制起步较晚[2]。从2002年福建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到2018年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我国“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医院-超声医学科”六级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才正式建立[3]。各级质量控制中心为做好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工作,相继出台了质量控制指标[4-6]。然而,超声医学科作为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的基本单位,鲜有研究聚焦其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PDCA[计划(plan,P)、执行(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A)]循环管理模式是目前管理界公认的质量管理办法之一,已被成功运用到放射医学科的质量控制工作中[7]。国内也曾有不少文献提到要在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但均没有详细展开叙述[3,6]。因此,本文从描述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出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各阶段的具体措施,为提高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水平提供理论思路。
一、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现状
福建省在国内率先建立“省级-市级-县级”超声医学分级质量管理体系,初步确立了以管理制度、人员准入、仪器设备、检查操作和报告书写等5个方面为主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这对国内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随着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发展,后来又陆续添加了患者随访和质量控制讨论等方面内容。2018年,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筹)发布的《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版)》的指导性文件中,专家们从结构、过程、结果3个方面设置了7个超声医学专业质量指标,这也为今后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4]。
二、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6,8-9],然而,该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医疗市场化的浪潮中,国家对于医院投入逐年减少,医院需要自负盈亏,这使得临床效益仍然是超声医学科乃至医院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10]。此外,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超声医学科为提高科室知名度和在全国同行中的排名,会在保障临床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对于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既不会产生直接临床效益,也不会产生科技影响力,很难引起重视,尤其在一些专科医院和基层医院更为明显[6]。2.员工质量控制积极性不够:超声医学科质量控制人员大多数由科室主任担任质量控制组组长,然后由科室主任指定1名超声科医师兼职担任质量控制专员。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超声医学检查因其无创、无辐射及分辨率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这虽然给超声医学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也增加了超声医师的工作量,部分医院超声医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11],使得超声医师逐渐放松对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完善的质量控制工作奖惩机制也进一步减弱了员工的质量控制外在动力。与此同时,兼职的质量控制专员大多也是超声医师,精力有限,难以凭借个人的力量胜任如此繁重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工作。3.质量控制方法和途径不够完善:现有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反馈途径主要分为3个方面:其一,述职报告体系。这种反馈途径主要是超声医学科主任或相关质量控制人员每年年初向上一级质量控制中心提交年度述职报告,反馈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在上级质量控制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完善;其二,临床和患者的满意度。主要通过调查表形式了解临床科室和患者对超声科的满意度和意见反馈。第三,上级质量控制中心检查反馈。国内很多省市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与组织下,省市级的超声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到各医院超声科现场检查。这3种反馈途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首先,述职报告是从整体层面报告科室质量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临床和患者的满意度则是来自于非超声医学科专业人员的评价,两者很难反映每个超声医师的超声诊断质量、操作技术和仪器损耗。最后,专家的现场检查时间有限,很多超声科为应付检查,提前准备被检材料,在检查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一旦检查结束,则又恢复到检查前的状态。4.质量控制计划不够细致: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是一门超声医学与管理学交叉的学科。然而,鉴于超声医学的特点和建制的历史背景及临床的巨大需求,目前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超声执业人员未接受过正规的超声医学专业技能培训,有的是护士转岗,有的是技师转岗,导致超声医学岗位执业能力参差不齐[12]。具有超声医学和管理学背景的复合型超声医学人才更是罕见。因此,鲜有超声医师能够制定高质量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计划,从而导致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水平提升较慢。5.质量控制结果运用不够:质量控制结果的正确运用是提高超声医学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质量控制结果运用主要是与超声医师绩效考核相挂钩,且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其作用效果甚微。
三、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在总结既往文献和资料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以PDCA循环管理模式为核心,以2018年超声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为主要内容,以“两案九制”为具体体现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图1)。1.计划阶段:计划阶段是指年初,质量控制小组在上一年度质量控制总结的基础上,依据《超声医学科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规划。依据《超声医学诊疗信息化建设预案》,制定年度信息化建设方案,不断优化超声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超声诊断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简化患者就诊程序,提高患者体验感;其二,员工质量控制水平提升计划。依据《超声医师准入及培养制度》,制定年度人才引进考核方案和员工能力提升计划,新进员工试用期要考核质量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老员工培养时要增大质量控制部分内容;其三,严把新技术质量控制关。制定年度新技术准入计划时,依据《超声医学新技术准入制度》,严把新技术质量控制关,高标准、严要求;其四,阶段性抽查计划。制定阶段性质量控制抽查计划,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指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围绕计划阶段的内容进行具体开展实施工作。首先,多管齐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媒体手段,提高超声医学检查信息化水平,提前告知患者本院超声检查流程,从而缩短平均超声检查预约时间。引入国内超声质量控制管理系统,并根据本院特点适度改造,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其次,提质减负。加强培训,提升职工质量控制水平。化整为零,减轻质量控制工作人员负担。然后,严格管理。每位员工均应严格执行《超声医学诊断质量控制制度》,规范诊断操作和报告,提高图像采集质量、超声报告阳性率和超声诊断符合率。遇到疑难病例时,依据《疑难病例会诊及讨论制度》,及时邀请相应临床科室开展会诊,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定期开展讨论,选择超声诊断与病理不符合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超声医师诊断水平。加强危急值通报管理,对急救设备使用方法和抢救技能进行培训,确保人人掌握。遇到紧急意外抢救时,须严格按照《急救设施与抢救预案》执行,并对抢救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讨论。最后,定期检查。常态化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检查,定期邀请院外专家来院进行质量控制专项检查。3.检查阶段:检查阶段是指患者完成超声医学检查之后,分别从患者、临床科室、工程师以及临床医师角度来评估超声医学科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和仪器损耗情况。根据《病例随访制度》,全面了解患者就诊满意度现状及不足之处。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严格执行《临床满意度调查制度》,及时发现和预防医疗隐患,提高超声医疗服务质量。落实《超声诊断和监护设备检测制度》,提高超声仪器设备电气安全性和计量准确性。建立台账,追本溯源。通过大数据分析超声仪器设备损耗情况与超声设备使用人员之间关联,从而开展员工质量控制能力精准培训。定期开展超声医师质量控制自我评估,确保超声医师达到了计划阶段设定的目标。4.处理阶段:处理阶段是指在年底,科室召开质量控制专项工作会议时总结并反馈年度超声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结果。所有员工均需依照《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年度考核制度》,全面总结个人年度质量控制情况和不足之处。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全面梳理平均每日门诊、急诊、体检、住院超声检查人次、超声科医患比等相关数据,并根据个人汇报、同事互评、患者满意度、临床满意度以及超声设备仪器损耗等情况,综合评估本年度质量控制工作完成情况,提出整改意见,以便运用到下一年度质量控制计划制定中并上报给上级质量控制部门。综上所述,建立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体系是提升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继续完善基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体系相关规章制度建设,还要从根源上充分调动员工参与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超声医学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陈霞 何年安
- 上一篇:城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建设对策
- 下一篇: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