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分泌性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时间:2022-11-24 10:19:26
导语:腮腺分泌性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经且病理诊断为腮腺分泌性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发病年龄2~68岁,其中儿童2例,青少年1例,平均年龄38.5岁;肿物最大径在2.5~4.8cm,病变多数累及腮腺浅叶及深叶、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清晰、活动度差,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生长的无痛性肿物。B超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病变,且囊性为主,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5/7);5例CT显示病变呈浅分叶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可见囊性低密度区及结节状影像,边界清晰(5/6);MRI示:圆形或结节状等T1长T2信号,压脂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囊性成分在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时,显示为高信号,实性成分在T2加权成像时显示低信号(4/4)。结论:腮腺分泌性癌为比较罕见的低度恶性唾液腺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为腮腺分泌性癌的术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分泌性癌;腮腺;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唾液腺分泌性癌是一种较罕见的唾液腺肿瘤,由Skálová等[1]于2010年首次报道,因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学上与分泌型乳腺癌相似而得名。在最初描述之前,因重叠的结构生长模式,唾液腺肿瘤大多数被诊断为腺泡细胞癌或者黏液表皮样癌[2],2017年世界卫生头颈肿瘤分册将其收录。唾液腺分泌性癌70%发生于腮腺,7%累及颌下腺,小唾液腺较少发生。本研究对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此类疾病术前诊断有所指导。
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5例。发病年龄2~69岁,平均38.5岁,中位数为43岁,多表现为腮腺区渐进性增长的无痛性肿物,伴面神经损伤者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KY-305)。仪器和方法(1)GELOGIC-E9超声仪,探头频率7~15MHz;(2)Aquilion16CT(Toshiba,日本),层厚5~10mm,层距5~10mm,电压120~140kV,电流250~280mA。增强CT采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1mL/kg,流速3mL/s,经肘静脉注射至体内;(3)SignaExciteHD1.5TMRI(GE,美国),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脂肪抑制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扫描。扫描范围为下颌骨下缘至耳屏上缘,观察腮腺肿物的大小、密度、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强化程度等情况。
2结果
2.1临床表现
10例腮腺分泌性癌患者中,男5例,女5例。发病年龄2~69岁,平均38.5岁,中位数43岁,较其它腮腺恶性肿瘤相对较小。肿瘤直径2.5~4.8cm,多数病变同时累及腮腺浅叶及深叶(7/10)。肿瘤大多质地中等偏硬(9/10),活动度欠佳(9/10),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仅1例。
2.2影像学特点
5例患者B超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病变,且囊性为主,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例表现为实性占位,边界清晰,回声不均,可见点状血流信号;1例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可见明显血流信号。5患者例CT显示病变呈浅分叶状,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见囊性低密度区及结节状影像,且实性部分的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边界清晰(图1a、图1b);1例CT显示病变呈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4例MRI示:圆形或结节状等T1长T2信号,压脂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囊性成分在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时,显示为高信号,实性成分在T2加权成像时显示低信号(图1c、图1d)
3讨论
腮腺分泌性癌为罕见的唾液腺腺恶性肿瘤。因病变区B超、CT及MRI大多显示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影像,且多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良性肿瘤,可能因手术切除范围较小或未做预防性颈淋巴清扫,增加局部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腮腺分泌性癌的术前诊断尤为重要。腮腺分泌性癌发病年龄较低,年轻患者多见。肿瘤体积偏大,多数累及腮腺浅叶及深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结节状无痛性肿块。肿瘤活动度差,质地中等偏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其发展缓慢,多数不伴有疼痛、麻木及面瘫等症状。腮腺肿瘤患者术前一般行超声、CT、磁共振检查。超声与其他影像学诊断相比具有可随时动态观察病灶形态、大小、界限、深度、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的优点。且研究表明腮腺良性肿瘤的血流信号相对较少,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较丰富[3]。腮腺分泌性癌患者US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病变,且囊性为主,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因实体瘤的生长具有血管依赖性,腮腺分泌癌多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提示其为低级别肿瘤;囊性病变为主提示其侵袭性较低,多为高分化肿瘤。因腮腺是脂肪性腺体组织,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与病变之间有良好的天然对比。因此,CT在病变的定位、形态、内部密度、与面神经和血管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CT多表现为浅分叶状,可见囊性低密度区及结节状影像,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呈“快进缓出”型。MRI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图像清晰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腮腺肿瘤的诊断。腮腺分泌性癌的MRI示:由囊性及小的固体成分构成,囊性成分在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时,显示为高信号,实性成分在T2加权成像时显示低信号。且囊性成分与组织学上的蛋白样囊性液体相对应;实性成分与组织学上的细胞微囊区对应[4]。因重叠的生长模式,分泌性癌易被误诊为黏液表皮样癌或腺样囊性癌,其鉴别要点为:(1)黏液表皮样癌为腮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质硬的肿块,常有面神经受累的症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且肿瘤实性成分较多,囊性成分较少,病灶内或边缘可见小囊状片状或,囊腔多呈蟹足样改变,增强扫描后呈持续明显强化[5]。(2)腺泡细胞癌临床表现为腮腺区圆形或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多表现为囊性的单结节或多结节,包膜不完整,内常见特征性的微囊改变,可出现出血、坏死,无钙化[6];增强多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其次,多形性腺瘤为腮腺区最常见的肿瘤其诊断要点为:肿瘤边界清晰、质地中等,扪诊结节状,肿瘤包膜完整,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内有结缔组织样结构,或可见低密度坏死及囊变,增强后呈持续渐进性强化。根据唾液腺治疗原则,多数腮腺分泌性癌采用全切除治疗,如果肿瘤与面神经密切,则不保留面神经,如肿瘤有高级别转化或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则做选择性/功能性颈淋巴清扫及辅以放射性治疗,有远处转移者配合化疗,预后相对较好,局部复发、淋巴结的风险为15%和20%,远处转移风险为5%[7,8],但少数高分级、局部浸润和神经浸润者,存在较大的复发和转移风险。研究表明,EVT6与NTRK3基因融合产生的组合型酪氨酸激酶受体为唾液腺分泌癌的治疗靶点[9],且临床上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良好。综上所述,腮腺分泌性癌是一种低度恶性唾液腺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均缺乏明显特征性。但如有以下征象可高度提示为腮腺分泌性癌:(1)发病年龄较低,临床表现为体积较大、质地中等偏硬,同时累及腮腺浅叶及深叶、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结节状肿物;(2)B超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病变,且囊性为主,未见明显血流信号;(3)CT呈浅分叶状,可见囊性低密度区及结节状影像,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呈“快进缓出”型;(4)MRI显示;圆形或结节状等T1长T2信号,压脂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囊性成分在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时,显示为高信号,实性成分在T2加权成像时显示低信号。因自身的组织学特点,腮腺肿瘤均有种植的风险,禁忌切取活检。因此考虑具有以上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时,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制定治疗计划,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生存期。腮腺分泌性癌术后密切随访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局部复发通常可以通过再次手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松杰 赵军方 彭彦惠 查治安 王秋香 孙强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重症
- 上一篇:思政教育的生理学线上教学与实践
- 下一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免疫分型的关系
精品范文
1腮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