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职业性外照射计量探讨
时间:2022-09-30 09:29:11
导语:医疗机构职业性外照射计量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商丘市部分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以及与临床工作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商丘市部分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释光法监测外照射个人剂量,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采用Pearson系数法分析个人剂量与临床工作量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773名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1mSv/年共694名(占89.78%),1~<5mSv/年72名(占9.31%),5~<15mSv/年6名(占0.78%),≥15mSv/年1名(占0.13%);79名个人年有效剂量≥1mSv工作人员中,从事放射诊断45名,放射治疗3名,介入放射学31名;个人年有效剂量≥5mSv工作人员,放射诊断4名,介入放射学3名;不同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放射学最高为0.78mSv/年;不同工种人均年临床工作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诊断人员年临床工作量和人均年临床工作量均最高,分别为7842片次/年和16.61片次/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与临床工作量呈正相关(r=0.98,P<0.05),不同工种两者关系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商丘市部分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保持较低水平,但外照射个人剂量与临床工作量相关,工作中应加强防护。
关键词:医疗机构;放射学;外照射剂量;临床工作量
随着放射医学的快速发展,放射诊疗设备在检查、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中,对个人身体健康健康产生不利影响[1]。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可损伤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造血系统等,且外照射剂量越高,对机体伤害性越大[2-3]。监测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是保障其健康和安全的主要措施,有助于评价其受照水平,为工作场所防护效果提供评价依据[4-5]。现选取2019年商丘市部分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以及与临床工作量的关系,为制定保障其健康和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9年商丘市部分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3种类型工作人员,从中随机抽取773人。纳入标准:均为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监测频次均达到4个周期;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监测周期不全者;工作时间不足1年者;不配合完成调查者。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RGD-3B型热释光仪(北京防化院)、FJ-411型热释光退火炉(北京核仪器厂)。参照GBZ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监测。均于左胸部佩戴个人剂量计,穿戴铅围裙(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需佩戴2个剂量计,分别佩戴于铅围裙内腰部和外颈部进行监测,每个单位非放射环境处放置1个随行本底作为对照;完成4个周期不间断监测为有效监测,每个周期监测3个月。根据GBZ128—2016计算有效剂量E外接触=0.500HW+0.025HN(HW和HN分别表示铅围裙内腰部和外颈部测得剂量);根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进行评价,个人年有效剂量≥20mSv判定为超标。放射学工作人员临床工作量按照拍摄片次计算。
1.3质量控制
热释光测量系统经剂量科学研究院检测合格;探测元件玻璃管剂量探测器均由同一厂家生产,且均为同一批次产品,并经过统一筛选。监测结束后由疾控中心统一收回检测结果;对监测异常数据进行调查,确保准确性;对监测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按照规定完成监测工作。1.4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x±s)描述,多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2组间对比采用SNK-q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相对数描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773名医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1mSv/年共694名(占89.78%),1~<5mSv/年有72名(占9.31%),5~<15mSv/年有6名(占0.78%),15~<20mSv/年有1名(占0.13%),无人≥20mSv/年。
2.2不同工种受照射剂量
个人年有效剂量≥1mSv的79名工作人员中,放射诊断45名,放射治疗3名,介入放射学31名;年有效剂量频数分布中≥5mSv的工作人员,放射诊断4名,介入放射学3名;不同工种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351,P<0.01),介入放射学最高为0.78mSv/年,其次为放射诊断工作人员,为0.66mSv/年。见表1.
2.3不同工种临床工作量
不同工种人均年临床工作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8.364,P<0.01);放射诊断人员年临床工作量和人均年临床工作量均最高,分别为7842片次/年和16.61片次/年,其次为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分别为1749片次/年和10.66片次/年。见表2。
2.4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与临床工作量的相关性
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及其与临床工作量呈正相关(r=0.98,P<0.05),不同工种两者均呈正相关(放射诊断、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r值分别为0.86、0.80、0.90,P值均<0.05)。
3讨论
调查显示,商丘市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年有效剂量<1mSv/年的占89.78%,且均不超过20mSv/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6mSv/年,低于国家规定标准(20mSv/年)[6],表明本市医疗机构多数放射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保持较低水平,工作场所相对安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其他放射学工作人员,原因可能为该岗位诊疗曝光时间长,工作人员临床操作时,个人及设备的防护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冯海涛等[7]报道,天津市诊疗机构放射学工作人员中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诊断、放疗工作人员,与本结果一致。介入放射学中有1人年有效剂量超过15mSv/年,经调查,该员工为某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参与绝大多数介入手术主刀,受外照射影响较大。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临床操作时完全暴露在X射线照射下,无法进行隔离室操作以及远距离操作[8]。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应提高操作熟练性,缩短操作时间,同时工作场所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品,降低受照射剂量[9]。目前,临床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比例逐步增高,应进一步加强技能和辐射防护培训,将辐射剂量降到最低。不同研究关于工种年有效剂量剂量的报道差异较大,可能与各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时间、操作水平以及安全技能水平差异有关[10]。本资料显示,放射诊断人员年临床工作量和人均年临床工作量均最高,且不同工种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及其与临床工作量均呈正相关。因此,各单位针对放射学工作人员应严格制定工作制度,适当增加放射学医师,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11-12]。同时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放射检查和诊治。
作者:石友堂 单位:商丘市卫生计生监督局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 下一篇: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