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教育革新建议

时间:2022-08-20 11:06:28

导语:卫生专业教育革新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卫生专业教育革新建议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非常重要,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方针〔1〕,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高等卫生专业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世界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迫切要求,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高等卫生专业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和九十年代经济振兴、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如何办好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专业,进行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是当前巫需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课题。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2〕。我们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讨论《卫生专业教育问题的讨论提纲》提出的问题,广泛征求本省卫生防疫部门领导、专家及部分毕业生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与同道们商榷。

一、关于卫生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卫生专业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等卫生专业教育创办以来,虽然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培养了不少卫生专业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和旧传统观念的影响,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始终未能明确,盲目性很大。五十年代照抄照搬苏联的卫生专业教育模式,对当时我国卫生人才的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毕业出来的学生,由于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轻视和歧视、专业思想的不巩固或分配专业不对口等种种原因,毕业后改行的比例不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人公开向学生宣传“卫生专业毕业生与卫生局局长平起平坐”的论点,有人提出以减少卫生专业的临床教学内容等办法来巩固专业思想,这些论点与做法,事实上脱离了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实际,违反了卫生专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结果适得其反,历届入学的学生即使到了专业学习阶段,对其培养目标也仍不明了,甚至连任教的老师也说不清卫生专业培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粉碎“”之后,中央卫生部于1977年颁布了高等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又红又专,身体健康的卫生医师”,这一培养目标,现在看来,原则是正确的,但很不具体,对“专”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由于长期以来高等卫生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出现了与中国经济建设、人民健康事业不相适应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卫生专业的课程设置沿袭苏联做法,课目达36门之多,总学时数为4000余学时,居医学院校各专业之冠。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各科学完后还来不及消化吸收,卫生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接踵而来,“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依然存在。医学基础课得不到巩固,卫生专业课学得不深不透。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卫生防疫部门对高级卫生技术入员的客观要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仍是高级卫生专业人才苦恼所在。

其次。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顶防医学是一门群体医学,研究健康与疾病的群体现象,探索影响健康与疾病分布的囚素,制定洽拼旅并考核其效果。近年来有人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业已成熟的客观必然〔3〕。现行高等卫生专业教育,虽然较医学专业教育来说,适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课释设置,教学内容要比医学专业为多,但仍未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诸如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尚未开设。现行卫生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难以切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模式。

此外,现行卫生专业课程粗分为普通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卫生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往往集中于最后一学年内。时间短促而又集中,显然存在“头重脚轻”之弊病。不利于专业基本理论的学深学透,专业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以及独立分析向题解决向题能力的培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卫生条件较差,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高等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这样一个国情出发,是否明确具体地提出培养“又红又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身体健康的卫生医师”更为确切?这种提法既能体现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为总原则,又强调了卫生专业学科的特殊性,社会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

二、关千卫生专业教育分工与课程设

围绕高等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我国卫生专业医师的培养途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多快好省地输送合格人才,也是我们所要讨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顾杏元副教授,龚幼龙同志等在评述国外卫生专业教育体制后,建议我国在医学院卫生系基础上建立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学院)和进修学院,以培养卫生专科医师连志浩竹门志建议将现行医学院卫生系改为卫生本科进修系和卫生专科进修索,作为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卫生专业进修教育,以此培养卫生医师和卫生专科医师。叶恭绍教授主张医学院卫生系尽最大力量、培养更多的卫生医师。这些意见的提出,有着各自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于博采众长,办好我国高等卫生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北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相继创设独立干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学院,招收医学院毕业生进行卫生专业的进修教育或者专门化培养。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方式的优点在于:人学学生的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工作实践,基础扎实,进校后通过卫生各学科的专门化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都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毕业后某一方面的工作能力较强。这种大学毕业后再教节;的缺点是培养期长,所需费用大。近年来,国外对干这种独立于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学院是否恰当持有不同看法。七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日本、南斯拉夫、加拿大、菲律宾等)的大学或医学院也有逐渐设置4一6年制卫生系的趋向。我国医学院现行卫生专业医师的培养办法是在医学院内与医疗系平行设立卫生系,进行医学早期专业定向培养,这种培养方式显然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所需费用也节省得多,有利于早出、多出人才。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结果是“医学系头上加顶帽”,面面俱到,样样都学,没有体现卫生专业特色。这样做似乎是在培养卫生专业的“通才”,而事实上既削弱了卫生专业所需的普通基础、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无法将卫生专业学深学透,失去了专业定向培养的实际意义,毕业后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再学习,才能逐步胜任本职工作。千我国卫生事业、医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主张采取多种形式共存,按照我国卫生防疫事业需要的知识给构培养高级卫生医师。对于一些普通茫础、医学基础、卫生专业基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条件具有一定规模的医学院校,建议重点进行普通卫生专业毕业后再教育,学生来源为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卫生系毕业1一2年左右的卫生医师,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后,人学进行2年左右的专业化培养,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重建和新建的卫生系、预防医学研究机构、省市地卫生防疫部门输送高级卫生人才。

“”后陆续重建或新建卫生系,反映了社会对卫生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从我们江苏卫生专业人才的初步调查来看:卫生专业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为1:13万,按照目前培养数量,到2000年“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恐怕难以实现。象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新增17个卫生系并不算多。但从条件来看。起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卫生系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条件很差,高等卫生专业入才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因而,我们建议:中央高教部、卫生部应对重建、新建的卫生系进行详细探人的调查摸底,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稳步地院系调整。凡具备一定条件的系,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大力支持扶植,凡条件很差的卫生系,可调整下马,实行邻近合并,合并后的卫生系应当面向相应省、地招生,实行定向分配。这种调整,有利于保证高级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有利于集中优势,早出、多出、出好人才,符合当前中国国情。

此外,在明确各自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的基础七,有计划按比例地大力发展卫生专业人才的中等教育(包括防疫医士、卫生检验士、营养士、妇幼保健医士、食品卫生医士、工业卫生医士、资料统计技医士等等)可以多快好省地解决现实向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下作。高等卫生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月是培养日标的具休体现。课程设置涉及因素很多,诸如学习年限、入学前文化水平、毕业后工作等等。由于现代科学包括医学的迅速发展,学科的分工一方面表现为越来越细,一方面表现为互相渗透越来越多,导致知识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知识量呈爆炸性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有人主张延长学制年限、增加课程设置来加以解决。卫生专业也不例外,根据我国30多年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我们认为:卫生专业的学制应以五年为宜。同一专业学习年限应当一致,但可以根据各地卫生防疫事业的客观实际体现不同特色的课程结构,重点放在学生智力培养而不是课程设置的育目增加。这样可使学生毕业时,知识和能力结构有不同侧重,做到“胸中有数,各具所长”,以适合社会劳动的分工。改变“大学办社会”的状况,适应现代预防医学迅猛发展的形势。因此,在培养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各医学院卫生系应根据所在地区卫生防疫机构的学科分工和需要,扬长避短,培养相应的卫牛专业人才。从江苏卫生防疫事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江苏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健康事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县以土卫生防疫站逐渐由卫生科、防疫科分化成为学校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防疫、地方病等不同工作性质、不同门类的工作科室,设备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更新,多学科相互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形成比较健全、适应性较强的卫生防疫网,预计这种形式若干年内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基千这一点,我们主张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所侧重,在现有设备条件下,重建或新建卫生系的医学院校,每届招收60一70书学生。根据本人志耳,分设两个专业(一是以流行病学为主的防疫专业,二是以劳动卫生学为主的卫生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学时数可根据专业特点作相应变动(见表一)。卫生专业教育的如此分工和课程设置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适应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需要。2.有利于高级卫生专业人刁‘在知识结构上更切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启发主动学习精神。毕业分配方向明确,专业对口,思想巩固。4•有利于培养具万博而深的知识的卫生专业人才,促进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学科的发展和工作质量的提高。5。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卫生专业的教学质量,突出卫生专业教育的特殊性、社会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从长远的观点出发,无论是独立于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还是隶属于医学院校的卫生系,更确切地说,整个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都应逐步成为综合性大学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高等医学教育才能随着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加快其发展步伐。

三、关午卫生专业的实习基地

如同医疗专业没有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难能培养出合格医师一样,卫生专业同样需要实习基地。这是由卫生专业的特殊性、社会性、实践性所决定的。30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原因多而复杂。在此不作讨论。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保证高等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显然是一句空话。著名学者HOWL•E有过这样一句格言:“教学生学什么,只是为了过去,教学生怎样学,才是为了将来”。为了将来,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培养高质量卫生专业人才,必须要有固定的临床实习医院和毕业生产实习基地。从本学科特点来看,临床见习应在医学院的附属卜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应当选择医疗力量相对较强、具有一定设备条件的县级以上医院进行。某些临床学科的实习要求应比医疗专业高,实习时间应比较长,以满足日后专业教学与专业实习的需要。当前,我国各级卫生防疫站的工作虽然还没有走上正轨,需要不断改革,逐步完善,但一般来说,省、市、地一级卫生防疫站“”后恢复和发展速度较快,强有力的预防医学实践与科研队伍正在形成,设备条件也比医学院卫生系为好,完全应当而且可以成为卫生专业的毕业生产实习基地,但需中央卫生部明文规定,在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这样,各系、站可根据规定,订出具体协作措施,提倡并鼓励教师和防疫站医师密切结合、深入现塌、深人实际,开展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指导防疫实践,活跃学术交流。医学院校卫生系也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防疫站医师来院讲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应当有1一1.5年的时间在防疫站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医学院也应免费接收省、市、县防疫站医师来院进修,真正做到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共同开创卫生防疫工作新局面。卫生专业毕业生产实习可以采取二种形式进行:系、站协作条件成熟的可以由教师带着学生到省、市防疫站与有关科室医师分工负责,共同带教;条件暂不成熟的毕业实习可以分二个阶段进行,明确实习目的、规定实习要求,一个阶段由有关教研室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专题带教,一个阶段由省、市防疫站有关科室医师负责带教。几年来的实践体会到:教师与防疫站医师共同带教的形式值得提倡,后一种形式应遂步创造条件向第一种形式过渡。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卫生专业教育,涉及问题很多。本文就培养目标、专业分工、课程设置以及生产实习基地几个方面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等卫生专业教育必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来一个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