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卫生规划实施进展

时间:2022-08-20 10:08:55

导语:推动卫生规划实施进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推动卫生规划实施进展

区域卫生规划是当今国际上推崇卫生事业发展先进的、科学的模式。新的模式的展现,无疑是对过去传统的卫生计划模式的根本改革,也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两个转变的重要改革.要制订与组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必须体现政府行为,得到计委、财政、城建、物价、劳动、人事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1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前状况

1.1全市和城区医疗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供过于求。全市医疗病床与医生需要数及其供需平衡调查评估表明:按病床使用率65.49线计算,病床的供与需之比为。.92,若按病床使用率85%,计算则处于过剩状态。全市1993年至1995年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3.5%、51.3%、50.8%;城区市直医院病床使用率1993年至1995年分别为70.6%、70.9%、“.8%。医生的供与需之比为1.2,也处于过剩状态。

1.2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市偏大、农村不足。据卫生评估调查资料表明:每千人病床数市区为10.47张、县城为7.12张、农村只有1.27张。卫生经费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县城,占总卫生经费投入的88.38%,农村只占n.62%。

1.3医疗机构的效率与效益低。据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情况调查:市直8所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疗平均每名医生每日承担门诊量为2.35人次;每名医生平均分管病床2.08张.每张病床平均年业务量收入为2.9万元。

1.4卫生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重医轻防,比例失调。全市卫生总经费投入中,医疗经费占62.25%、预防经费占14.39%、妇幼经费只占2.96环。

1.5城区医疗机构过于集中,分布不合理。市区现有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43万,集中8所市直医院及1所军队医院。不仅医院过多,而且医院间距甚近,不利于发挥医院的效率与效益。

1.6厂矿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多,效率与效益普遍偏低。卫生资源配置重复,浪费严重。据1995年9月对全市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资料调查表明:全市现有厂矿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319家,占全市672所医疗机构的47.4%,其中综合性职工医院65所,占全市81所综合性医院的80.2%。厂矿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设有病床3188张,病床使用率很低。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历史遗留的,如建国前狭小的旧城区就有3所近百年的教会医院。建国后在原院址基础上扩大发展,也有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更主要的是管理体制、计划模式、政策因素等间题,以致形成卫生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有限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使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相适应,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推动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程为建立一个新的、适应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市卫生行政部门在市政府领导下,采取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2.1市政府下决心在卫生部门的医疗机构布局上做了重大调整。撤消与市第一医院一墙之隔的医专附属医院,与市第二医院合并为新的附属医院,调整后按《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设病床400张,在分级管理与评审的第二周期按三级医院建设。撤消市传染病医院,与市第三医院合并为新的第三医院。这样,在市区东、西、南区各有1所功能较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原市第三医院搬迁后,其所在地庐山区人民医院按皿级医院规模建设,担负着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经过几年建设与努力创建,1996年初接受了江西省卫生厅组织的“二甲”医院评审。同时,在医改前,将功能相似的市妇女儿童医院与市妇幼保健所合并为市妇幼保健院;将位于东北角的市精神病医院更名为市第五医院。这些工作均于1995年底前全部完成。调整后使市区医院布局较为合理,优化了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医改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2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改善乡(镇)卫生院条件。我市利用进行卫生贷款项目,小三项建设及地方配套资金,五年来对49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面进行了改建、扩建和新建;65.7%卫生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改造,使这些医院的基本条件与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投入资金对全市9县1市(县级市)的防疫站、妇幼保健所进行了扩建与新建。为力图纠正医疗卫生服务的正三角、资源分布倒三角的不合理状态,全市新建、扩建卫生院业务用房4.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400万元。购置装备医疗设备700台(件)。此外,市政府从财政上每年安排70万元医疗设备专款,用于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卫生设备。为提高乡(镇)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与水平,免费培训卫技人员480人次。为基层初诊、双向转诊、合理分流病人创造了条件。1995年农村综合平均病床使用率较1994年提高2.4个百分点;药品收入1994年比1993年占总收入比例下降2.6个百分点;医疗收入1994年较1993年增长24•8%,1995年又较1994年增长14.0%。为使病人留在基层医院就医,改变高等级医院从事低等级服务创造条件,使病人过多集中在县城和城市几家医院的现象有所改善。

2.3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我市除对1所三级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另作安排外,其它医院按级别以装备适宜设备为主。在乡(镇)卫生院已装备的医疗设备中,95%是适宜设备。对高档医疗仪器,都要经过市卫生委员会设备配置专家组严格论证、评估。原则上在同一层次不做重复配置,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档设备的效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全市430万人口,配置CT4台,城区市直医院2台,偏远的大县2台。

2.4提高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加速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我市大多数医院由于撤、并、改等原因,医院分级管理与评审比全省要迟一步。但各级医院抓住医改契机,深化医院内部管理,按照卫生部评审标准,积极创建。医院领导把主要精力从抓经济收入转到抓医疗质量上,把抓硬件转到抓软件建设上来。由于医改,新制订部分医疗收费价格,职工医疗保险用药范围都按医院等级应用,促使医院以抓医疗质量、全局质量达标管理。1996年初,本市有7所医院通过了评审。

2.5落实《条例》精神,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与管理。经市政府批准《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原则上不增医疗机构,不再盲目扩增病床。对卫生资源本着“规划总量、调节存量、优化增量”原则,市县两级医疗病床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存量横向调整。与此同时,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一是原则上不新增社会医疗机构,按《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实行总量控制;二是对特殊专科,根据人群需求,实行二级审批;三是对个体的执业人员经过严格考试,合格者才具有执业资格。1995年全市对1800名个体执业人员进行了执业考试,合格率为65%;四是强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条例》规定,不听劝告的,卫生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3积极稳妥地推进厂矿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社会化,逐步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国务院《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扩大试点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区域卫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事业系统医疗机构的社会化,逐步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一直是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一大难题,也是卫生资源重复配置、不能合理利用旧的管理模式的弊端。勿庸置疑,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对保障职工医疗、维护职工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多种原因,确实也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医改的实施,矛盾更为突出,有的企业交了医疗保险金,再向本企业职工医院(所)投入资金已无能为力,有的即使有钱,也不愿为人作嫁。而这些医院的大部分服务水平偏低,过去它们作为企业福利单位,不要过问经济效益。医改后,由地参保杠谨慎使用属于自己个人帐户,买方(患者)对卖方(医院)有自主选择权利,面临医疗市场竞争情况,缺乏与政府办医疗机构竞争力。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数企业对职工医院(所)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使它们难以生存与发展,逐步向社会开放,给全市医疗机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增加了医疗机构监督与管理的难度。同时,也难以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医疗纠纷时有发生。1995年9月,就我市医改试点中企事业医疗机构去向问题进行了调查,初步认为,在考虑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的去向及对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逐步将医疗机构从企事业中分离出来,将卫生资源纳入规划调控,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同时,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优化医疗机构配置,按照《九江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合理布局。三是健全与完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四是分离步骤与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五是与医改相适应,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相结合。六是分离方式要与政府承受能力相结合。

1996年我市被列为优化资本结构比照试点城市,试点方案以增资、改造、分流、破产为主要内容,这是企业改革的一个契机。在制定“九五”区域规划时,初步打算采取分类组合、改组改造、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针,对企事业自办医疗机构,区分全民与集体两种所有制,按机构的规模与功能,根据不同情况,将采取一是企业想交,政府愿接,将职工医院成建制移交政府;二是企业不想办,政府接纳有困难,可以几家合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或与大医院结为联营体;三是企业不想交,但附近有条件较好的医院,就医方便,可缩小其规模或转型(预防保健型);四是独立偏远工矿区,可以自主经营,优先内部职工就医。也可与附近大医院结成医疗联合点,面向社会开放。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卫生部门对职工医院(所)都要实行统一设置和管理。总之,企事业医疗机构社会化,是一项艰巨复夺拍勺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研与试点,积累经验,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逐步在全市推行、建立一个新型的与医改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