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热身活动生理学分析
时间:2022-05-26 08:26:14
导语:体育课堂热身活动生理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体育教师对热身活效果认识不够清晰,无法科学地安排热身活动的内容及强度。该文旨在深层次地阐述体育教学过程中热身运动的生理意义,帮助体育教师丰富热身运动的生理学知识,通过提高体育教师对热身运动的正确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中热身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热身活动;体育教学;生理功效
体育教师过多地将关注点集中在体育课堂的基本部分,通常容易忽略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该文旨在总结、归纳出在体育教学中热身活动的生理学意义,正确树立热身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以期希望体育教学工作者们能够加深对热身的认识。
1何谓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由英文Warm-up翻译而来,又称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热身活动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体育运动之前,通过较轻负荷的肢体组合活动以增加体温、唤醒机体生理惰性等为目的的运动方式。科学有效的热身活动可以明显降低体育课堂中运动损伤的概率[2]。
2热身活动的分类
热身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即一般性热身活动和专项性热身活动[3]。从名称上看,专项性准备活动是建立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运动而进行的热身活动。2.1一般性热身活动一般性的热身活动是由慢跑、徒手操以及伸展性体操组成的普通身体活动。体育教学中一般性准备活动占主导地位。其优点在于:组织形式简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运动水平等要求较低,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然而,相比较专项性热身活动,一般性热身活动的专门化水平较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2.2专项性热身活动专项性热身活动是以一般性准备活动为基础并结合此次课的专项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热身活动。其目的也都是为了增加身体温度、提高身体器官的机能以及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虽然专项性热身活动较一般性热身活动的专门化程度较高,但是其开展的实际情况却是建立在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及学生的自身运动条件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热身活动的生理学剖析
首先是热身对器官机能的生理功效。相比较被动热身而言,主动热身能够加快身体内部血液的循环,提高毛细血管运输氧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机体内组织细胞代谢能力的增加以及酶的活性增强。运动过程中肌肉氧料来源是以毛细血管运输氧气为主,因而毛细血管最大程度地开放也有利于肌肉收缩能力的增强。此外,主动热身还能够有效地唤醒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有效克服生理惰性,增加心肺运动的功效,从而提高肺通气量以适应机体正常运动的需要[4],避免了因骤然剧烈运动生理器官供应不足而导致的机体损伤的现象。热身对于肌纤维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热身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加机体内部肌肉的温度,随着肌肉温度的升高,破坏了肌肉内部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稳定的连接,从而降低了肌肉的僵硬程度[5]。热身还能促进机体分泌滑液,热身结束后体液分泌增多,有效地保证了机体内部的肌肉和韧带的润滑作用,使得肌肉和韧带组织内部的摩擦力减小,粘滞性降低,肌肉的伸展性增加[6]。随着热身活动的继续,热身关节区的温度升高,更深一步地增加关节的柔韧性。热身能够提升总的身体的温度,尤其是身体深层的肌肉温度,适宜的热身运动可以使肌肉温度提高3℃以上[4]。热身活动还能促进个体在神经方面功能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使机体发生适应性的功能改善。通过热身活动可以使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和支配肌肉的运动性神经系统预先兴奋起来,以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运动前适宜的热身活动使运动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神经的传导速度也随之加强,进而神经中枢对机体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也得到提高[7]。从影响机体柔韧性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热身活动增强了机体神经对肌肉协调控制的能力,改善了关节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关系,因而热身活动还能够通过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的改善来促进机体关节处柔韧性的改善[8]。
4热身运动的注意事项
首先,热身活动内容的合理性。一般性热身活动和专项性热身活动,其具体的组织形式确实多种多样,学校体育课堂中的准备活动的形式应与学生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相结合。其次是准备活动的强度,研究表明,过长时间的热身活动会导致机体肌糖原的含量减少以及热调节能力的降低。因此,体育课的热身准备活动时间应控制在10min左右,并以小强度、低密度的运动负荷为主。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到热身过程中身体温度的变化规律。随着热身运动的开始,肌肉的温度在开始后的3~5min内能够迅速地上升,并在热身结束后的15~20min之内下降[9]。体育教师应该掌握这一温度变化规律,了解身体温度变化对于机体其他系统的机能变化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以期使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最后我们还应该关注“痕迹作用”。所谓“痕迹作用”,是指在准备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因而热身结束后,体育教师不应该立即安排学生进行运动学习而是在热身结束后进行2~3min短暂的休息再进入学习[10-11]。从生理学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看似简单的热身活动却蕴含着大量的生理功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将这种理论知识与体育教学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将理论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创造性改善教学中的特殊方法,以更加科学合理安排热身活动内容,进而逐渐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作者:许欣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参考文献
[1]高杨峡,吴地.大学体育课程热身部分改革探索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0):108-109.
[2]宋金超,苗萌.高校大学生课余网球锻炼热身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60-62.
[3]刘菁.浅析热身活动的生理学意义[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84.
[4]任卉,刘凤枝.谈运动前的“热身”[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63-64.
[5]BishopD.WarmupI:Potentialmechanismsandtheeffectsofpassivewarmuponexerciseperformance[J].SportsMed,2003,33(6):439-454.
[6]余利斌.浅析体温及中枢神经兴奋性对柔韧素质的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9-80.
[7]王峰.热身活动对肌肉力量与伸展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08.
[8]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4-75.
[9]BishopD.WarmupII:Performancechangesfollowingactivewarmupandhowtostructurethewarmup[J].SportsMed,2003,33(7):483-498.
[10]李茂,郝牡清.浅谈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8-110.
[11]江玲.剧烈运动前须做好准备活动[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64-65.
-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性
- 下一篇:中职药剂专业解剖生理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