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15:30: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理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实验教学动物生理学论文
1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1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多为传统的验证性重复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结合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改变教学观念,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将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侧重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2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具体设置包括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动脉血压直接测定、离体肠管运动观察、蛙腓肠肌标本制作及肌肉收缩等内容。实验内容较难理解,原理抽象,操作繁琐,实验课教师讲解得枯燥,学生听课较费劲,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实践表明,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图文并茂,补充实验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为了节省教师实验讲解和课堂演示的时间,笔者利用课余时间亲自操作实验,把实验手术操作过程全程拍摄,在课前播放给学生,以达到使其很好地对实验进行预习的目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做实验时的效率,同时也可避免在对家兔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导致意外死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的结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实验考核成绩、实验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1.3动物生理学实验体系的改革
生理学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直观图示法在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直观图示教学法的应用
1.1要化抽象为形象
在学习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内负外正”时,学生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师先用白粉笔在黑板上画个圆,表示细胞,再引导学生说出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把K+和Na+分别标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然后强调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再提问:“K+在安静状态下如何流动?”学生答“:从高浓度一侧转移到低浓度一侧。”这时教师用箭头将K+从膜内指向膜外。接着教师讲授:随着K+外流,有机负离子A-也随着外流,但细胞膜对A-不通透,所以K+流向了膜外,而A-被阻止在了膜内,因此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1.2要化静态为动态
机体细胞代谢需要的O2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环境获得,而细胞代谢产生的CO2又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到体外。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单纯的讲述学生难以理解,但以画图的形式动态展示这部分内容时,可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掌握该知识点。通过对呼吸系统代谢过程的演示,学生掌握了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教师在边讲解边画出箭头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随着教师的语言和手中的粉笔而转移,使气体在肺部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动了起来,而将O2和Hb的化学结合和解离过程写在表示血管的地方,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这两者在何处结合何处解离,而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也一目了然,CO2运输也是如此。这样化静态为动态,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组织细胞如何获得O2和排出CO2,而且将含O2丰富的血管画成了红色,含CO2较多的血管画成了蓝色,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论文
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沈阳农业大学农科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以植物生理学课程为理论基础。实验教学能辅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突破理论学习难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近几年我们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一些改革和尝试,力求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合理安排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我们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改,将方法陈旧的内容剔除,保留经典实验项目,增加先进技术的实验内容,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实验项目覆盖了理论课的各个章节,使学生在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要依托新型仪器设备的更新,我们购入了大量先进仪器设备满足实验项目的要求。实验条件的改善和硬件设备的更新,使学生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登上更高的平台,有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其具有创新意识。这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相契合。
二、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我们改变了教师讲学生按要求操作的教学模式。每班学生成立实验小组,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材,配制实验药品,完成实验操作,提交实验报告等。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为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也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要求各实验小组在与植物抗性相关的实验项目中所用试材处理相同,并写一篇科研论文,其要求与正式发表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相同。在试材的处理、数据的整理、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科研思维能力;在完成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阅读、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验证了理论课上的学习内容;在完成科研论文攥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能力,提高了科研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改革临床生理学论文
1将生理学知识点与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合理链接
我们组织生理学老师走进教学医院,与临床教学的老师、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正在实习的高年级学生沟通,召开座谈会,获取生理学与临床医学链接的关键资料,选定主要的链接内容和链接的方式。之后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进一步明确链接的知识点和讲课技巧,实现以临床为导向来讲授生理学的模式。比如我们在介绍后负荷是影响心泵功能的因素时,引出高血压心脏病的产生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临床知识,通过两门学科的交叉介绍,相互融合,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心脏后负荷的变化是导致心脏高负荷工作的根本原因,心脏的长期高负荷工作会改变心脏的结构,出现心脏的器质性病变,从而出现高血压心脏病,降低血压就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最根本原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极大提高,思维也活跃起来,特别是针对临床疾病的思考越来越多,学生提问量明显增加。任课老师为了顺利解答学生的提问,更新自己知识,查阅文献,向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学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良性循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悄然形成,并不断强大。
2精选临床病例,设计PBL教学课时
我们教研室在2013级“卓越医生班”的教学中设计了PBL教学课时。学生4-5人为一讨论小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选临床病例。如患者李某,男性,75岁,间断上腹痛10余年,加重2周,呕血、黑便6h。10余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上腹胀痛,餐后半小时明显,持续2-3h,可自行缓解。2周来加重,纳差,服中药后无效。6h前突觉上腹胀、恶心、头晕,先后两次解柏油样便,共约700g,并呕吐咖啡样液1次,约200mL,此后心悸、头晕、出冷汗,发病来无眼黄、尿黄和发热,平素二便正常,睡眠好,自觉近期体重略下降。既往30年前查体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手术、外伤和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查体:T36.7℃,P108次/分,R22次/分,Bp90/70mmHg,神清,面色稍苍白,四肢湿冷,无出血点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中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腹水征(-),肠鸣音10次/分,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Hb82g/L,WBC5.5×109/L,分类N69%,L28%,M3%,Plt300×109/L,大便隐血强阳性。这个病例涉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消化生理学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生理学问题。这个阶段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知识储备、扎实的生理学和临床医学基础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
②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学生获得病例后,用一周的时间查找收集资料,分组提出各自的问题。比如,胃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对食物的消化有何作用?正常人胃黏膜如何保护自身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发病的机制?幽门螺杆菌是与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有何关系?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消化性溃疡?其治疗机制是什么?质子泵阻滞剂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何优势?这个阶段他们是带着问题进入了自学阶段,经历了学习-疑问-学习的过程。
自主设计性实验生理学论文
1设计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法
1.1实验课题的选取脱离教学进度设计性实验的选题是实验成功最重要的前提。但是对于医学基础课教育阶段,学生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且八年制医学教育重点强调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自行设计实验有一定难度,因此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些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找一些参考书东拼西凑或从网络上抄一份资料交差,造成选题重复和雷同,甚至发生相互抄袭现象,缺少创意,很多只是验证性实验。在选定实验项目后,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但部分学生查阅和筛选文献能力欠缺,不能获取更多、更新、更有效的相关资料,造成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科学性、可行性欠佳。而且很多学生选题脱离教学大纲,超出了教学进度,不能很好地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鉴于此,我们将学生对实验选题的自主性调整为对实验设计环节方面的自主性,实验选题的主导权还掌握在教员手中。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要有根有据,题材不能太广泛又不能拘泥于课本,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要求贴近临床,简单实用,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课知识,并加深理解。如果选题能结合教学进度,则可以让学生更迅速地理解理论课的内容。因此教员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时可以自行安排时间,可根据教学进度,穿插在基础性实验之间。我校八年制理论课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以系统为单元授课。因此教员以学生刚上完神经系统的课程为依据,设计了实验课题卵巢激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作用,既联系了理论课,又在实验项目上给学生很大的创造性空间,综合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
1.2实验方案的确定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选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出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所需的实验动物和器材、主要的实验步骤和方法、预期结果等。在实验前1周展开设计方案讨论会,各小组派1名学生介绍设计方案,教师和同学一起对其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验证。这个环节对教员是一种挑战,要求带教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教员对每个小组提交的实验方案进行批改,点评每个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修改意见。设计性实验涉及的实验项目多,所用到的消耗品、动物、药品和仪器种类繁杂,而实验室缺少可自由支配的经费,不能及时满足实验对一些药品、试剂的需要,仪器设备特别是先进的仪器明显不足,有的学生虽然设计出新颖的实验方案,但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而不能实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另外由于带教教员人数较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班级选定一个实验方案开展,各组学员之间实验内容均有重叠和重复。依托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成立,对八年制实验教学进行了试点改革。学校给予大力的支持,拨出专款用于八年制实验,实验器械得到了极大补充。而且实验教学也得到了各院系的支持,从医院借调了很多仪器设备,保证了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在实验项目选择上,教员都会从学生提交的方案中挑选出3-4个可行性较高、相关性较好的方案,这样每组学员在一个大的实验选题下,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小课题,相互之间的结果也可以得到验证和借鉴。例如卵巢激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作用实验中,我们就选定了去卵巢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测定;急性给予致痛剂观察去卵巢大鼠抬腿时间的变化以及去卵巢大鼠腹壁撤回反射等方案,将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从立题、实验方法和观测指标的确定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让每组学员选取一个方案进行实验,即相互独立完成,实验结果又可以相互验证和借鉴,不失为很好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案。
1.3预实验以往实验方案选定后,都由带教教员做实验准备工作,并就实验内容进行预实验。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缺少了一次对实验仪器的熟悉机会,也缺少了一次科研思维培养的过程。因此此次实验改革,我们将预实验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初步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准备。在实验教学任课老师及技术员的指导及协助下,学会正确使用精密仪器和常用仪器,掌握各种常用溶液的配置方法,熟练各种实验操作。同时通过预实验寻求最佳的给药浓度、药物剂量、最佳观察实验结果时间等,确定自己的最佳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在预实验整个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要求学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并做到仔细观察、详细并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如发现学生不按科学收集数据,操作不规范,要严肃批评并及时纠正。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某些不可预料的情况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如出现与预期结果不相符的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找出可能的原因及其机制,如改用药品的浓度、药量或给药途径等,使实验方案更加合理、完善。
1.4实验分工之前的设计性实验中,小组成员无明确分工,部分动手能力较强、兴趣较浓的学生代替全组操作甚至单独一人完成实验,其他同学则在一旁观望,很少甚至没有任何实验操作,达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所以,这次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课题、制定方案、查阅收集并筛选获取信息资料、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评价实验结果,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形成小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小组成员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密切配合、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和完成实验。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掌握丰富的实验内容,又能培养同学间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我校临床八年制专业每届学员一般在20人左右,通常5-7人分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例如在卵巢激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作用实验中,三个同学负责学习去卵巢大鼠模型的制备,另外两个同学负责大鼠的术后护理和去卵巢雌激素替代组的给药工作。正式给老鼠进行痛阈测定时,小组成员也是明确分工。例如急性给予致痛剂观察去卵巢大鼠抬腿时间的变化实验组中两个同学负责给老鼠打药,一个同学负责记录老鼠抬腿次数,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抬腿时间。后期论文形成过程中,也要求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有的负责数据的收集统计,有的负责文献查阅,有的负责论文的撰写。总之,我们结合学生的意愿和能力专长安排分工合作,明确职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过程。同时,在这种目标明确、同舟共济、共克难关的工作环境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升华。
1.5实验考核方式生理学实验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设计成绩、实验报告成绩3部分组成,设计性实验以实验报告形式呈交,只占实验总成绩的10%,比例较小,且考核方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以后,设计性实验不在以实验报告形式书写,而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科研论文。论文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束后,老师指导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加深理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实验思维。
生理学实验课程改革论文
1传统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实验课不重视
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科学教学中的理论课学习普遍重视,而对于实验课教学却缺乏足够重视,草率地认为学好理论课就等于完全掌握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了[6-7]。传统的实验教学注重强调实验是验证理论的一种工具,一般安排在理论知识讲完之后再进行,往往只是针对某一理论和规律进行的简单验证。这种教学方法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只是机械地操作,没有探索创新的意识与兴趣,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也不能适应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本科教育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生物科学人才的要求。
1.2实验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为主,使用材料单一,实验方法相同。即使学生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符,他们也对理论预期深信不疑,甚至按照预期值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修改,导致实验结果基本相似,实验报告千篇一律。因此,这均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和缺乏新意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8-9]。
2模块式教学在高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实验生理学论文
1.通过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科学假设。首先,指导学生选定小分子药对小鼠肺癌LL/2细胞进行药物处理,并设置对照实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实验规范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细胞学无菌操作能力。随后,带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细胞凋亡相关理论知识,调动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出细胞出现凋亡的机制的科学假设。
2.设计相关实验验证科学假设。带教教师协同学生依据凋亡相关理论提出检测方法,学生自行设计相关实验验证假设,并论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重难点问题,完善设计方案,并最终确定实验的主要仪器(倒置荧光显微镜、凝胶电泳和成像系统)、流程和可能的结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实施的可行性。在给予必要的协作基础上,给学生留有积极思考的空间,注重训练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3.按照预定实验设计方案验证科学假设。带教教师协同学生依据预定实验方案,对已经过小分子药处理的LL/2细胞凋亡进行初步检测。带教教师采用引导和提示形式参与实验过程,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LL/2细胞DNA的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是本实验的重难点,为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带领学生观看DNA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幻灯片,强化学生对该部分实验的操作规范化。
4.记录实验流程步骤,完成实验,撰写报告。带教教师从实验设计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待实验完成获得结果后,协作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解释,最后撰写并提交报告。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流程步骤、结果的呈现形式、分析与讨论,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体会整个实验过程的科学合理性与可行性,使其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科研早接触计划”进行的“小分子化学药物诱导小鼠肺癌LL/2细胞凋亡检测”这一探索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激发了医学生通过现象探索机制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了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同时对医学生的科研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意义很大,深受学生喜爱,达到医学生科研早接触计划要求的探索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目的。
作者:徐有志卢海妹李菲菲汪思应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生理学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理学教学质量科研实验
论文摘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视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等方法,可以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I=物NL体的正常功能为研究对象。其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结构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已是医学的一门基础性理论科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问的桥梁,但随着医学科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当前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索质教育的需要,改革生理学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法山呀由象性讲理”‘形象性理角军’转变
生理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lL能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始终贯穿一个}}rm.宁,讲理就得讲思维和方法,就得讲逻辑的推理,这是’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而生理学正是用抽象的概念来推论更深奥的原理。同学们感到实在是深小可测、难以理解,如若在讲}}m.之前先用具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恰当地应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就会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lL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学生动有趣、气氛活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能力。(1)形象思维使抽象的机制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正常生命现象均遵循着复杂的、抽象的内在#lL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用联想,比的形象思维使之具体化、简单化。如在讲‘`I}}’这一难理解而又必须掌握的概念时,可以类比到每位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份数线’来理解就形象多了。从而避开了H_接说教,淡化了教育痕迹,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了''''I=固记忆的效果。(2)形象思维使教学生动、有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志指出:‘环斗学的本身就是创新。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田发达的动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山被动变为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讲肺容积的大小影响肺顺应性这-原理时,光拿两个大小不同的气J求,让学/I=自已向两个气球吹气时,自己就会发现:小气球小易吹大,而大气球易吹大。自然会得出结论:容积大的肺易变形,顺应性就大;反之,顺应性就小。这样就引导他们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并学会了从‘价别’,到“一般”,从‘俱体’到ttj}}R遍}}r内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总之,在生理学教学中,大量地应用形象思维方法,能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培养出创造刑v高索质的现代医学人才。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学生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研究型教学在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阐述植物生理学研究型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了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如何在植物生理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型实验的锻炼,培养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研究型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本研究将研究型教学引入传统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谈谈研究型教学在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的体会。
1理论教学方法体现研究型理念
1.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病理生理学微课设计论文
摘要:微课短小精悍,以视频为主要形式,能够对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提供支持,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以微课为主体搭建实验课程在线教育资源,现介绍制作和设计微课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微课;教学资源;实验课
一、微课设计和制作的基本原则
病理生理学实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遵循以下原则:(1)学习对象:学生;(2)定位:学习资源;(3)使用方式:在线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自学,或配合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使用;(4)主要内容:经典动物模型复制,基本操作技术等;(5)视频时长:数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分钟;(6)微课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知识点颗粒度适中,内容精练,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扩展性。能够独立使用,也能与其他学习资源一起构成实验课程体系。
二、微课设计和制作
1.微课内容的选择和板块划分。选择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搭建微课内容整体构架。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中“缺氧”、“失血性休克”等动物模型复制是经典内容,“手术器械使用方法”和动物实验中常用的操作技术如麻醉、颈动静脉插管、股动脉插管等是机能学实验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微课被分成了二大板块:一个是基本操作技术板块,一个是动物模型板块。二大板块的制作重心各有不同,基本操作技术板块主要以实际操作演示为主,详细介绍操作的正确方式和常见错误,操作规范以外科手术要求为蓝本。动物模型板块主要介绍动物模型复制原理过程和理论基础,将实验视为验证理论知识的一种方式。如“缺氧-CO中毒”中实验部分仅占44秒时间,这是实验步骤经过充分剪辑的结果。对于实验步骤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如小白鼠的捉取等等,会作为单独微课出现在基本操作技术板块。这样安排是为了确保一个微课中只讲述一个主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干扰。2.微课设计技巧。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最核心的环节。微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脚本设计起到关键作用。以“缺氧-CO中毒”微课为例,在动物实验中,要求将小白鼠置入CO混合气体环境中,观察小白鼠皮肤颜色改变,记录存活时间,并探讨发生机制。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以演示实验步骤为重心,这不能满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以及创新性实验的开展的需求,学生需要在没有理论课程的支撑下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的理论背景、临床知识扩展和最近科研进展都是微课在脚本设计时需要考虑的。“缺氧-CO中毒”的脚本设计见表1。微课通过提出问题(患者为什么昏迷?皮肤颜色为什么改变?)—实验验证—回答问题(CO中毒导致HbCO形成)—扩展问题(CO中毒常见情况,CO中毒救护),将理论和实验融为一体,确保学生浏览视频后能够对相关知识背景、临床价值等有足够清晰全面的认识。经过对微课内容精心设计和取舍,制作好的实验微课用时一般在2—10分钟不等。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持续的关注,学习者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微课培训者在实践中发现“微课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要求视频长度8—10分钟。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授课比赛将时间范围扩展为5—15分钟左右。这些时间长短上的差异和变动,实际上体现的是对微课选题和内容的重视,我们的体会是:微课的具体时长取决于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而非受限于时间本身。综上所述,正确选题并精练内容、使主题条理清晰、一个微课只解决一个问题是确保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第一步。微课是教师,受众是学生,如同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所有的设计、互动都要从这个层面展开。3.微课制作。(1)图片选择。为了确保微课成品质量并合理减小视频体积,选择中高质量的图片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如firework将图片处理成合适大小。图片背景要尽可能与视频背景一致,如“缺氧-CO中毒”微课,视频背景颜色以白色为主,图片背景同样为白色,这样就可以通过“遮罩”等特殊处理将图片与视频更好地融为一体,动态效果更加自然。(2)视频录制。视频录制是微课素材搜集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视频拍摄效果的统一性。视频使用专业摄影机录制,视频分辨率设为高清,画面比例16∶9。为确保视频光线充足、均匀,录制者没有在自然光线下录影,而是在摄影棚中通过多方位摄影灯照明,这样可以使取景部位足够明亮,减少阴影。摄影机机位固定,提前调焦。实验操作过程经过正、侧位反复拍摄和局部特写拍摄,获取最佳摄影素材。(3)声音。为确保录制效果的清晰、稳定,选择的是后期配音。使用手机或计算机自带的“录音机”程序进行声音录制,制成独立音频文件。配音流畅清晰,语速适中,气息稳定,使用防音罩避免杂音和爆破音。(4)后期处理。会声会影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提供的图片特效和转场方式,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和多样化的图片动态效果,并有丰富的配音、配乐和字幕效果。微课片头、片尾尽可能地简短。字幕清晰美观,停留时间与配音相匹配,根据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控制微课的节奏,制作完成的视频格式为mp4或是flv,便于网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