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9-08 10:17:45

导语: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走在“新常态”的道路上,经济结构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来说,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随着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日益完善,由于经济落后等固有原因,农村医疗保障中统筹层次较低、资源配置失衡、管理制度混乱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基于“新常态”的特殊背景,结合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现状,做出合理调整:提高统筹层次、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法律制度、把握发展机遇。

关键词:“新常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是人口总数超14亿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比例约占45%,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新的机遇、挑战也随之而来。就社会保障中的农村医疗保障而言,如何全面认识医疗保障的发展新阶段,同时应对改革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借力于“新常态”,缓解农民求医不易的现象,保障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

一、“新常态”的基本概念

“新常态”这一新名词逐渐在当今社会流行起来。这一概念是于2014年提出,用该词描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并在日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新常态”的四大特征:经济方面,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方面,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方面,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型增长点。在我国,“新常态”不仅包括经济方面,也涵盖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将逐渐发展为我国未来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据。

二、“新常态”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影响

“新常态”的稳步推进,使我国政府更为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对我国医疗保障造成一定的挑战。经济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势必放缓未来某时期内政府对医疗卫生保障的投入力度。自2003年“新农合”制度试点以来,政府在医疗保障上给予了大力的财政支持,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医疗消费及医疗保障的快速提高,将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城镇居民、职工、农村人口等人群的医疗保障基金出现安全隐患,本文仅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角度进行阐述。

三、“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医保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收获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但因其自身固有的弱点,以及未能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逐渐显露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

1、统筹层次低。据统计,世界国家医疗卫生投入占GDP比例平均水平是9%左右,中低收入国家的医疗水平也在5.5%,而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在GDP中的比重仅有2%,这种投入比例是难以同我国目前的经济软实力相匹配的。中央财政支出不足和地方财政支付差距大,是造成整个社会医疗保障能力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2、资源配置失衡。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分工较为明确,村级医疗机构以负责门诊服务为主,乡镇、县级医疗机构以承担门诊和住院服务为主。但城市与农村的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有失平衡,在农村,医疗资源通常较为匮乏,无法满足农村日常医疗保障需求量,距离“人均享受医疗保健服务”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医护人员缺乏比较严重,阻碍了农村医疗保障的进程。

(二)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目前,我国新型医疗保障制度是由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保,政府给予相应财政补贴的医疗保障模式。由于农村人口众多且并未集中居住,个别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水平极度落后,医疗资源极其有限。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的收入状况出现了极为明显的落差,部分地区农民难以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进程。

2、医疗资源缺乏。目前,我国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缺乏,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难以应对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在当代的农村医疗团队里,缺乏严格标准的医疗技术培训,现有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难以获得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医护人员缺失及医疗水平较低,是农村医疗保障难以得到快速进展的关键因素。

3、管理制度缺失。在农村医疗保障发展过程中,现存体系运行与资金划拨的分割格局,无法满足农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农村医疗保障机制。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农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依然无法获得有效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低,不能异地享有医疗保障是较大的问题。

四、“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医保制度改革的策略及思路

(一)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建设状况是改善民生、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的迫切需求。我国一部分地方已经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医疗需求,建立了具有地域特性的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收效明显。我国要坚持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全方位提高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使统筹层次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确保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二)稳步提升医疗水平,建立长效机制。要加大建设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力度,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面积,提升农村医疗保障能力。改善医疗环境和医疗设施,让农村人口享受满意地医疗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吸引力。同时,建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医护人员组织培训和外出进修,提高农村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引进优秀医护人员,扩大农村医疗保障队伍。

(三)加快完善法律制度,确保有法可依。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各项政策才能有效落实。需加快对其的完善落实,从而实现农村医疗保障运行体系中的有法可依,满足农民医疗保障需求。

1、建立以《农村医疗保障法》为主导的法律体系。应形成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农村医疗保障法》为主导,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为主体,以地方立法机构制定条例为补充的法律制度,就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水平、医疗配置、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等问题作出明文规定,使农村医疗保障建设具体化、扩大其可操纵范围。

2、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监管制度。卫生部门需要全面承担起医疗服务的监管职责,在规划城乡之间医疗资源、扩大医疗服务市场范围等角度,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辅之以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同时,要通过信息化来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系统的合理运行,这是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监管水平的重要方式。

(四)把握“新常态”下的医疗保障发展机遇。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由此带来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机遇也应同时把握。以吉林省为例,2016年15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长春新区的批复》。批复称,要把建设好长春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吉林省的定位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对于发展外向型医疗高端服务产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应有效把握该机遇,大力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将“医养结合”的创新型养老服务业早日引入农村在内的各个阶层中去。总之,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完善法律制度,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会稳步发展,农民医疗水平会显著提升,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鸿儒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12)36号],2012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三版)[J].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