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在岗医疗卫生人员培育办法
时间:2022-08-28 02:39:22
导语:乡村在岗医疗卫生人员培育办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卫生资源分布主要聚集在大、中城市,资源分布倒置的现象较为明显。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2462个,乡村医生和卫生技术人员4.65万人,全省基层和农村卫生队伍中专学历约60%,专科及以上学历约18%。安徽省卫生厅“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1]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35%达到专科以上学历。一般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30%达到专科以上学历。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对现有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联系当前农村实际卫生工作状况及卫技人员现状的思考,我们认为:从医学教育的角度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就要提高学历层次及素质、强化服务能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适应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人才培训模式。
一、现有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1.农村定向普通高等教育。采取定向培养办法为农村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临床专科生。
2.成人高等教育。现有中专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按照全脱产或在职教育方式培养。
3.继续医学教育。在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解决现有在职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及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主要还是以学历提高教育为主,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临床实习等都按照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而来自农村乡镇医疗单位的在职人员已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较强临床经验,除了学历提高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对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和推广运用。传统的学历提高教育模式没有考虑农村卫生人员实际,影响了农村在岗成人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构建“政府主导校院合作送教下乡”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根据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思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开展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招生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全方位构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2008年安徽省卫生厅组织50人分25组,分赴全省91个县进行调查,每个县抽查3至4个乡镇卫生院,共调查卫生院293个。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全省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机构的设置、医疗设备条件、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知识需求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大多土生土长、扎根农村、深入农户、一人多岗,与当地的农民有血缘、有感情,且大多安家在此,与周围环境已相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一支不愿离岗、无法离岗的医疗队伍,是目前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重要力量。我们认为,培养这些已在岗的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学历和服务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
2.探索改革招生模式。2006年11月17日,安徽省卫生厅、教育厅、人事厅、发展改革委和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工作的通知》,[2]组织开展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工作,招生考试采取省内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毕业后发给注有“农村”字样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在我省农村(不包括县城)认可,享受成人专科毕业生同等待遇。
3.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镇卫生院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组织专家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思想为:(1)以乡镇卫生院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标准的全新课程体系;(2)“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为:通过医学高等专科学历教育的培养,使学员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处理农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对重大传染病、危重急症能及时诊断、早期处理;能胜任农村卫生宣教、健康指导、预防保健工作等基本技能。[3][4]教学计划既要符合医学高等专科学历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公共课,加大实践课教学环节比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及时引入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技术和医学发展前沿,课程内容尽量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相街接,使学员掌握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4.推行人性化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针对工学矛盾非常突出的特点,我们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基本不脱离岗位,兼顾工作与学习。同时采取弹性学制,经与我省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充分协商,确定基本学制为3年,允许培养对象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在2至4年内完成学业。这项措施充分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和解决学员个体学习差异,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教学基地,进行“送教上门”试点
1.深入全省乡镇开展招生宣传和调研。“工学矛盾”不易解决是在岗人员报名积极性不高、报到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既落实好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的政策,又有效缓解“工学矛盾”,采取校内集中学习和开设校外教学基地两种教学形式,在条件成熟、报考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临床教学基地,实行“送教上门”。2008年,我校与芜湖市卫生局、枞阳县卫生局达成对其本地区学员联合培养的协议,并与芜湖市二院、枞阳县人民医院建立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学历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实行送教上门。我们慎重选择芜湖市二院、枞阳县人民医院为临床教学基地,采取与当地政府签订共建协议的形式进行,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给予经费投入,医院提供硬件条件,学校按照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进行包括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建设等在内的教学基本建设。在完成公共课、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后,学员进入临床教学基地(医院),开展系统的临床教学过程。
2.规范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为保证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制订了《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成人大专学历教育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坚持“六个做到”、“三个统一”。严格教学基地的建立与条件评估;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部由我校教师承担,并组织专家教授支教团支教;严格实践课的操作与考核;严格按照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学,统一考核标准,并统一学籍管理。为动态掌握学员集中面授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适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学校为每一个临床教学基地配备了一名专职管理人员,驻点对学员进行考勤与管理。
3.积极组织开发、编写实用性教材。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学校组织力量编写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专用教材。编写目标为:(1)以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临床医师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标准的全新课程体系;(2)“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思路是以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编写的基本体例是以问题为导向,每章或每节以案例开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介绍满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为强化学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我校以开展省级重点教研课题“构建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根据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实施性教学大纲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构建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学习可以锻炼学员人机对话能力,方便学员日后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 上一篇:乡村医疗卫生发展状况及策略
- 下一篇:创建乡村卫生适合技术推广运用机制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