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学科与基础学科共建初探

时间:2022-09-16 04:29:48

导语:临床医学学科与基础学科共建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临床医学学科与基础学科共建初探

【摘要】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学附属医院在学科建设上有优势,也面临诸多困境。开展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共建,促进临床与基础深度融合,提升医院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文章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科共建取得初步成效的经验为例,探讨了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共建模式的实施措施和成效,为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学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与基础共建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科建设是医院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既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关键途径,也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长远要求[2-3]。大学附属医院在学科建设上拥有学校品牌和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优秀合理的人才梯队、强大的科研平台、丰富的重要病种临床资源和生物样本资源、通畅灵便的信息、持续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学术氛围都是大学附属医院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的强有力武器[4-5]。尽管如此,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医疗领域[6],我国大学附属医院仍然面临着学科建设上的诸多困境。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例,就如何克服大学附属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困难做出初步尝试,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学科和大学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共建的实施路径和措施,为大学附属医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供参考经验。

1大学附属医院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1.1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医疗任务繁重,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面临着“医教研”三项任务,临床一线医生往往忙于看病,科研积极性不高[7],“重医疗、兼教学、轻科研”的问题普遍存在[4,8-9]。临床医务人员作为技术型临床医务人员,贴近患者,了解临床的需求和难点,且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但因为科学研究训练较少、凝练科学问题能力欠缺、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等问题,临床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的层面,深入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足。在职称晋升需求的现实压力下,学术不端事件和论文撤稿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科建设的不良影响巨大。1.2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欠缺,人才梯队不健全,优秀人才争抢趋于白热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10],但当下名医大家、学术影响力大的学科顶尖人才十分匮乏,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队伍欠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新老更替无序,不利于学科良好发展[11]。与此同时,优秀医学人才的争抢趋于白热化。民营资本医院政策灵活,对人才吸引力大,公立医院人才集聚现象不再。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的落实也对医院留住优秀学科带头人,构建稳定良好的学科人才梯队带来挑战。1.3科研资源分散,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分家一所大学常常拥有两家或以上的学院和附属医院,各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沟通交流较为缺乏,人才和物质资源分散:实验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往往各为己用;不同学院/医院的人员合作研究较少;学科队伍缺乏医院层面的交流[4]。学校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局限于理论层面,临床一线人员的科研创新性和深度欠缺,医学基础研究和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严重脱节[12]。1.4医院临床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医院有丰富的一手临床资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医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提高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提供了良机[6]。但当下,临床一线医生对新技术的深入利用十分有限,大部分临床医学研究依然采用的是小样本的研究方法,海量的临床大数据的未能达到效用最大化。

2临床医学与基础学科共建模式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前沿和主阵地,有来自各个学科、理论知识扎实、科研水平高、拥有着国际视野的顶尖专家学者。大学附属医院和他们一起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获得新的有效切入点,取得临床技术和科学研究上的突破[13],特别是临床医学和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实验室和病床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增强医学科学研究的转化能力和实用性,最终造福患者。临床医学与基础学科共建是医院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和质量,解决人才、资源、科研技术困境的一种创新性模式。临床医学与基础学科的共建,以重大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日常医疗活动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基础学科研究人员根据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凝练出科学问题,并提供科学研究思路和科研技术手段支持,双方针对共同的科学问题联合研究,搭建基础医学到临床应用的桥梁,在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疾病认知的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创新性诊疗手段,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临床医学与基础学科共建包含两个主体-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两个主体基于一致的研究目标,签署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共建协议,在人、财、物(资源)三方面共享共用,构建良好的研究条件,激发医院科技创新活力,提高学校和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见图1。

3临床医学与基础学科共建实施措施———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自2017年1月起,与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以下简称“基础医学院”)开展临床医学学科-基础学科共建,共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基于两者共建的经验,阐述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共建的实施措施,为今后更多跨领域的学科共建提供建设思路。3.1确定重点学科,挑选研究方向契合的共建人才。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因此,开展学科共建的第一步是确定医院建设的重点学科。广医二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6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专科3个。医院从各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和临床实力出发,挑选出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和免疫学三个学科与基础医学院开展共建,并结合学科既往科学研究基础和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围绕重大疾病开展学科共建的共识,确定了共建学科的研究方向。神经病学的研究围绕着癫痫、抑郁症、神经退型性疾病和神经根性疼痛进行;心血管病学的研究围绕着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免疫学的研究围绕着呼吸道感染进行。基于确定的重点学科和学科研究方向,广医二院和基础医学院挑选方向一致,科研实力突出的基础学科人才签约,开展共建,确保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3.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硬件建设是医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强大的硬件支撑和设备更新为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打造良好的升级平台,为医院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学科、提高诊疗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10]。广医二院和基础医学院开展共建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双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收录10万以上的仪器清单,通过预约使用的方式开展共享活动,提高双方科研硬件条件,解决科研资源分散的问题,为学科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广医二院利用丰富的临床样本数据建立医院临床大数据库系统,为共建中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资源和软件支持。此外,广医二院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来支持共建学科的科学研究,共建人员组建研究团队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心血管病学共建团队“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和免疫学共建团队“炎症与免疫创新研究团队”获得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立项。获得的科研经费用于推进共建学科发展,使共建学科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3.3实施“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是医院人才资源的一部分[5],科研基础良好的研究生可以优秀地执行科学研究任务,在学习锻炼的同时为附属医院科研发展提供助力。广医二院与基础医学院实行研究生双导师制[14],学生在到广医二院进行临床和科研学习前,先在基础医学院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锻炼科研思维,提高科研动手能力,然后再到广医二院接触临床问题,进行临床科研。合作指导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大部分研究生可以快速进入状态,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成为医院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力量。3.4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临床医务人员科研意识淡薄是阻碍医院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主要原因[15]。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培养医院职工的学术意识,激发医院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学科共建期间,广医二院和基础医学院之间定期开展的学术沙龙,常规性地就共同研究方向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各类开放讲座,共同合作申报项目、开展实验、撰写论文。双方沟通互助,构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了医院学科实力,助力学科发展。3.5以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做保障。学科共建,人员因素是关键,外部条件是基础,合理、可行、有前瞻性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保障。广医二院和基础医学院的共建,设立了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量化评价考核体系、奖励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双方在共建之初便就战略目标、建设思路、实施措施达成共识。广医二院与基础医学院18位共建人员签订三年聘任协议,规定其在受聘期内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医院向共建人员定期发放津贴,按年度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定期检查学科共建成果,对发表的共建论文根据医院科技奖励制度进行奖励。每年广医二院和基础医学院的领导开展相关调度会,在会议上聆听各共建学科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挖掘存在的问题,并组织相应人员寻找解决办法和优化建议,为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力求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共建活动良好进行。

4共建成效

4.1科研能力。共建以来,以广医二院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文数量逐年增长:2016年为50篇,2019年为179篇,增长率达258%;年度累计SCI论文影响因子从2016年的130.189上升为2019年的702.859,增长率为439.88%;发表的SCI论文质量大幅提高:2016年以广医二院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著最高影响因子为神经病学的SCI论文5.168分,2019年论著最高影响因子为免疫学的SCI论文19.233分。数据显示,共建学科在医院SCI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增长的过程中,提高幅度高于非共建学科(表1,图2)。医院科研项目经费也逐年上升,2016年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为2340万元,2019年为4786万元,增长率为204.5%,其中国自然基金立项数与资助金额也逐年增长,2016年国自然资助额为487万元,2019年为1008万元,增长率为107%。在临床研究领域,共建以来,广医二院获得的药物临床试验、器械临床试验项目立项逐年攀升:2016年为19项,2019年为36项,增长率为89.5%。4.2学科影响力。广医二院与基础医学院共建以来,共建相关学科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排名稳步提高,学科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对比2017年1月与2019年11月数据,临床医学排名从全球排名1084名提高到915名,上升993位,在广东省位列第三;神经病学与行为学进入ESI前1%的可能性从49.67%提升到74.92%,上升了25.25%;免疫学进入ESI前1%的可能性从37.93%提升到85.59%,上升了47.66%。2018年,共建学科心血管内科获得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成为首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神经内科卒中中心被评为国家“十三五”慢病重点专项AN-GEL-ACT项目优秀分中心;脑电图基地成为全国首批“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培训基地”。4.3学科声誉。基础医学院与免疫学的学科共建助力广医二院变态反应学学科建设取得佳绩。2018年广医二院变态反应及免疫性疾病研究平台牵头申报,获广东省转化医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立项。变态反应科在复旦版《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和综合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4,在《2018年度华南地区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位列第2。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和免疫学,三个共建临床学科全部进入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前100位。

5结语

广医二院共建临床学科—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和免疫学在科研能力、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声誉上的显著提升,①因为医院以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医院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加大了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②和医学临床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共建密不可分。共建以来,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攻关科学问题、共享数据、联合申报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促进了广医二院临床医学学科在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双方在人才上的共引共培,经费和硬件上的共享共用,创造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医院临床学科提高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共建在广医二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学科与大学基础学科开展学科共建有利于医院扬长补短,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的外部环境下,缓解医院因临床研究人员科研时间少、基础研究能力薄弱、高质量人才不足、科研资源分散、数据难以得到最大效率应用等问题带来的学科发展困境,促进医院学科良好发展。大学附属医院与大学基础学科的共建,应在空间、设备、人力资源、科研平台、资金、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整合管理、协同发展,通过签订协议确定共建重点学科和研究方向,实施资源共享,推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定期学术交流和制定合理的运行机制的实施模式,发挥“1+1>2”的整体作用,提升学科发展的质量与层次,保持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琪佩 刘世明 刘金保 刘燕清 赵 虹 王羿升 苗卫军 魏裕涛 单位: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