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实践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影响
时间:2022-06-29 03:12:52
导语:解剖学实践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学创新实践,以及探讨此类解剖学实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方法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微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例,对学生参与临床应用解剖学实验、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等过程进行介绍。分析2017级树达学院(A组)和医学院临床医学(B组)专业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并对学院内2017级和2018级29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树达学院解剖学实践创新团队学生和非团队学生平均分分别为71.81分和53.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院团队学生和非团队学生平均分分别为87.57分和7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以上学生认为参加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实践对学生学习解剖学、培养临床思维与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对大体老师尊敬有重要作用。结论参与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学实践,对学生掌握解剖学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三叉神经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学习掌握标本结构、制作解剖标本等解剖实践是全面掌握解剖知识、强化实践操作技能、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1-2]。以结构损伤、疾病诊断和临床手术路径为切入点学习解剖学,从临床需求中对人体结构开展科学研究,从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临床思维、提高操作技能和自主思考能力,实现基础与临床融合,培养创新人才[3]。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组建解剖实践创新团队,为学生提供了以临床为导向的课外解剖实践机会。“微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团队申报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之一。目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创穿刺手术存在多种手术入路,除Hartel前入路外,其他入路均缺少解剖学结构研究[4-5],故团队选择其中的改良侧方入路进行研究。本文分享项目开展中团队获得的相关经验,展现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解剖学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请和开展提供帮助和借鉴。
1参加解剖学实训,为创新实验奠基
1.1扎实解剖标本制作技能,明确基本解剖结构
解剖实践创新团队每年选拔一部分对解剖学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团队。团队实践活动以明确解剖结构、制作标本为基础;举办解剖绘图、摸骨比赛,增加学习乐趣;实验前举行默哀仪式,强调人文精神培养(图1A、1B、1C)。团队成员较非团队成员参加课外解剖实践活动多(P<0.01)(表1)。参与实体操作能减少学生对神经系统学习的忧虑,这对学生学习神经系统知识大有裨益[4]。三叉神经自神经节到各分支涉及整个面部,标本制作难度大,团队成员在反复操作中掌握三叉神经结构和标本制作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1.2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创新探究
实验室定期邀请临床外科医生和解剖学专家进行交流(图1D、1E)。医生展示Hartel前入路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穿刺方法,穿刺针经皮逐层深入通过卵圆孔到达三叉神经节所在的Meckel腔。Meckel腔的位置深,了解穿刺针经由的结构和该腔体的位置、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前提之一[6]。由此,学生开展自主讨论,设计标本制作方法(图1F),然后进行三叉神经解剖并模拟Hartel前入路穿刺过程,观察穿刺针的位置和途经结构。对三叉神经的解剖不再仅满足于各神经分支的完整性,同时关注在手术操作中各分支与血管的空间关系。
2创新实验实践,逐步完成实验内容
2.1以高年级学生领低年级学生,组建实验小组
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主体,课题组由解剖实践创新团队内5位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成员组成。负责人由大三年级学生(高年级)担任,已接触临床课程,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其余成员均为大二年级(低年级)学生,具备三叉神经解剖相关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解剖学实验操作技能。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
2.2文献查询,完成选题设计
课题组成员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各种手术入路。圆孔与卵圆孔的孔径小,且穿刺所经过的结构复杂,不易准确穿刺。目前除Hartel前入路外,其他常用入路及Meckel腔体形态相关的解剖学研究并不充分[5]。在老师指导下,课题组确定完善改良侧方入路的目标,以期望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参考。
2.3文献综述写作,深入认识研究现状
课题开展前期由2名成员负责国内外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综述的撰写,并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从而使课题组持续学习,跟进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避免课题方向发生偏差。
2.4颅骨结构测量,研究入路骨性轨迹
课题选用80例(160侧)正常颅骨,依据弯针经圆孔外口射频热凝操作方法,穿刺针于颧弓下缘与冠突之间进针,针身指向眶内侧下缘模拟穿刺。测量穿刺过程中的相关骨性结构数据,并为后续操作打下基础(图2A)。
2.5头颅标本解剖,研究穿刺易损结构
选取6个(12侧)经福尔马林浸泡后的头颅,乳胶灌注后,取出脑组织。解剖方法分3步:①解剖标志的识别和确定穿刺轨迹:模拟弯针经圆孔外口射频热凝穿刺方法,调整针身使弯针进入圆孔,确定正确的进针轨迹;②解剖颞下窝,暴露上颌动脉主干及各分支,精细解剖下颌神经、下牙槽神经、颊神经、舌神经;③沿上颌动脉往翼腭窝内解剖,去除翼腭窝内脂肪,显现翼突外侧板、翼上颌裂、眶下动脉以及上颌神经。制作完成的标本见图2B、2C。每完成一解剖步骤后,描述该层解剖结构与穿刺针的空间关系及穿刺轨迹错误时损伤的结构。
2.6CT扫描重建,验证、扩展研究
数据选取正常成人完整头颅5个和颅骨标本20个,在临床影像学老师指导下,对头颅进行1mm薄层CT扫描并三维重建(图2D)。借助CT图像测量与实体标本同部位相关数据以验证实体测量数据准确性,同时测量圆孔内外口、翼腭窝内部、上颌神经眶内行走段等在实体标本上不便测量的数据,以便对入路进行综合描述。
3解剖学实践对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程度的影响
学院以辨认实体标本结构的方式考核学生大体形态实验学学习,以考察学生对结构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选取两组学生(A组:2017级树达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68名学生,B组:2017级医学院临床专业医学院146名)“大体形态实验学”成绩,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0,使用t检验对两组中团队成员和非团队成员成绩进行分析。A组中,成员组36人,平均71.81分,非成员组132人,平均53.80分,t=7.261,P<0.05。B组中,成员组26人,平均87.57分;非成员组120人,平均77.65分,t=6.59,P<0.05。具体成绩分布情况见图3。在医学院和树达学院临床专业中解剖实践团队成员均较非团队学生成绩更佳,由此认为解剖实践新团队为学生提供课外解剖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熟悉解剖结构并对学生学习解剖学有帮助。
4问卷调查探究解剖学实践的综合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解剖实践创新团队的标本制作、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实践的评价,团队使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解剖实践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作用”的问卷调查。对2017、2018级临床专业和预防、护理、检验、药学四个非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有效问卷共291份,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0,使用卡方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排除专业对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自主设计课题的影响后(P2>0.05),调查团队中87人,21人参加创新实验课题,66人未参加创新实验课题;调查非团队成员204人,29人参加创新实验课题,175人未参加创新实验课题,c2=6.55,P<0.05,可见团队成员较非团队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课题。在参加创新实验的21名团队成员中,11人为自主设计课题,10人为非自主设计课题;在参加创新实验的29名非团队成员中,7人为自主设计课题,21人为非自主设计课题,c2=4.21,P<0.05。团队成员较非团队学生更多自主设计课题,具体见表1。此外,95%以上学生认为参加课外解剖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解剖学、培养临床思维与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对大体老师尊敬有重要作用,体现学生对该种解剖学学习方式有较高满意度。
5讨论
5.1解剖操作与临床相结合,夯实基础知识,培养临床思维
从图3学生成绩中可见,成员平均分高于非成员平均分,且在柱形图中可见成员的成绩多偏向于高分段,这与反复参与解剖操作密不可分。此外,问卷调查中95%以上的学生认为参与解剖操作有利于解剖学习和临床思维培养。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实践操作是学习解剖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实践中同时与临床知识相联系,学生既在反复操作时接触各个解剖结构,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在标本制作中思考临床治疗的手术入路和结构损伤问题,深化了对各个结构临床作用的理解,培养临床思维,使学习过程更连贯,记忆更为深刻。
5.2掌握人体结构—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大学生创新课题,培养创新能力
团队成员先在实验室跟随老师、学长进行解剖标本制作半年以上,从学习基本解剖方法到各系统标本制作,通过反复操作、明确基本结构、夯实基础。向临床医生学习肩袖与肩关节关节镜、肝Couinaud分段与肝切除、三叉神经结构与射频热凝穿刺等解剖与临床相结合的知识。然后学生选定某一临床手术操作,积极自主地查阅文献,发现创新点,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进行科学研究。自教研室自2012年成立团队以来,鼓励学生参与以临床为导向的解剖学创新实践,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18项,其中临床应用解剖学课题14项,省级以上1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21篇,其中CSCD8篇;参加省、全国解剖学年会的绘图比赛和标本制作比赛,并在会上作论文报告,其中最高2019年获全国解剖绘图比赛一等奖,湖南省标本制作比赛二等奖。在医学院2017级、2018级抽取的291人中(表1),团队成员87名,非团队成员204人,成员组参与了课外解剖实践,创新课题,并自主设计课题的比率分别为92.0%、24.1%、12.6%,而非成员组比率分别为34.3%、14.2%、6.9%。上述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度;同时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实践、创新、科研能力[7]。
5.3致敬大体老师,注重对生命的敬重
现国内许多医学院参与遗体捐献的宣传行列中,尊重大体老师已是解剖教学重要的一环,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患精神”[8]。问卷调查中97.94%的学生认为参与实验室的解剖学实践可以提升对大体老师的尊敬。围绕致敬大体老师,团队也举办了一些活动。如举行第一堂解剖课开课仪式,向大体老师致敬鞠躬,献上黄菊。团队在解剖研究前,成员进行默哀,实验后将所有标本妥善安放,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人体,对生命的敬重。
作者:戴罗桓 刘达琳 杨祚辉 刘冬花 乔普丹 葛小玲 袁立明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
- 上一篇: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混合式教学实践
- 下一篇:被害人因素对刑法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