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
时间:2022-02-06 09:50:06
导语: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先修课和核心课程,实验教学是整体教学环节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解剖实验教学局限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然而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在校学生明显增多,实验室的利用率明显增加。加之尸源短缺、标本不足、师资匮乏,给解剖实验教学带来很大困难[1-2]。目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教育网络化、虚拟化和自主化已成趋势,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自主开发和建设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平台,这也为改进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方案[3]。
1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行业岗位技能需求,以“针对职教、贴近临床、必须够用”为原则,校企合作共建由15个实验单元构成的资源库。每个实验教学单元资源库由实验教学微课(内容为实验相关的重点理论知识回顾、教师标本模型示教讲解等)、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人体解剖学标本图库、实验报告题库、标本考试题库等教学素材组成。根据实验教学及考核的需要,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管理软件增添、删除和编辑各单元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库实时更新,从而增强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资源库的生命力。
2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
2.1平台的结构设计和功能特点。网络平台基于ASP.NET架构下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开发[4]。为了使实验教学平台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和易用性,开发与维护等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端为智能手机或者个人计算机,用户端通过操作系统自带的Web浏览器与服务器端数据库完成数据交互。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实验教学、实验安排管理、实验指导、实验报告提交、实验标本考核等多种功能。这种集实验教学、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一体的实验学习平台优化了实验管理和教学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管理实验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水平。2.2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模块化设计。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由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以及学生模块三大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下设置了相应的子模块,模块化设计见图1。2.2.1管理员模块。管理员模块由用户管理、数据分析管理以及权限管理3个子模块组成。①用户管理。可以实现用户资格审核、信息修改或删除管理功能;可以实现批量用户信息导入功能。②数据分析管理。实现数据库备份(包括实验成绩的备份、实验资料的备份及用户信息备份)、IP管理、讨论区管理和后台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②权限管理。实现对不同账户类型赋予相应权限等功能。2.2.2教师模块。教师模块设有新闻通知管理、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题库管理、实验报告与试卷管理等八个子模块。①新闻通知管理。教师通过此模块可以、删除各项通知公告,亦可学科的前沿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②实验教学资源管理。该模块为主要功能模块,教师通过此模块可以完成实验教学微课、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实验课件、标本图库等实验教学资源的新建、修改、删除和,以供学生自主学习。③实验题库管理。设有实验预习报告题库、实验报告题库、实验标本考试3个题库。依据高职医学实验教学需要,人体解剖学分系统、分章节设置知识点框架。教师可以新建、修改、删除题库试题,并设置、查询和统计各题库的题型、分数、难易度、知识点归类等,利于试题更新。④实验报告与试卷管理。类型分为预习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标本考试试卷3种。教师可以从不同题库,按照题型、难易度、知识点、题目数量、是否随机等组体策略进行组卷。⑤学生成绩管理。可以查看总体、各班级或者个人的学生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标本考试的得分情况,依据各类题型、知识点、难易度、成绩分布等大数据统计分析情况,教师可以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有利于对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⑥实验安排和规章管理。通过此模块,教师分专业、班级的实验室安排、实验内容安排、实验室管理条例、实验室学生守则等,让学生了解实验情况和各项规定。⑦教学互动管理。教师可以通过答疑讨论区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有话题、删除话题、查看话题、话题置顶、设置问题库等功能权限。⑧解剖与临床。教师可以根据高职医学生培养目标,与临床职业相关的解剖知识点,激发学生的解剖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2.3学生模块。包括注册与登录、新闻通知公告、实验教学、实验预习与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考试、实验成绩查询、创新实践、教学互动、教学评价等9个子模块。①注册与登录。导入新生数据库,学生注册账号为学号,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号;学生登录后提交姓名、班级、电子照片等各项信息及进行密码修改。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查询此栏目,可以获得实验课程教学安排、实验室安排、考试安排等通知,同时亦可获得本学科的国内外前沿进展等资讯。③实验教学。改模块为主要功能模块,在学校智慧校园网络的支持下,学生在校园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观看实验教学微课、浏览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下载实验课件、标本图库等,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④实验预习与实验报告。依据实验课安排,学生每次实验前在线提交实验预习报告,每次实验完毕在线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一体化设计,增强了学生人体解剖学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加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知识点的复习。⑤实验标本考试。为减少作弊的可能,期末标本考试在学校考试机房内进行,考生登录标本考试系统后,实验标本考试试题从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生成的试卷难度相同、但内容不同,从根本上杜绝相邻考生作弊的可能;考试设置答题时间,自动计时,考生答题结束后自动显示考试成绩。⑥实验成绩查询。通过此模块,学生可以及时查询个人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及答题的出错情况,增强学生学习竞争意识并促进自身实验学习改进。⑦创新实践。实验室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包括大体标本、断层标本的制作,以及协助教师参与标本制作、测量、统计及数据处理等,学生通过此模块可以完成创新实践活动的预约、申请及批复状况查询。⑧教学互动。通过此模块完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该模块主要具有答疑辅导、自由讨论、学生反馈的功能。学生在此模块可以发表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浏览教师和其他学生发表的意见。⑨教学评价。通过此模块,学生可以评价授课教师教学效果及提出改进意见,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3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教学实践
建立的实验教学平台有效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人体标本和尸体不足及实验室超负荷运转的现状。学生利用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学习地点可以由实验室延伸至宿舍、图书馆等,有效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利用此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高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是限定在实验室完成,多采用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回顾、教师标本模型示教讲解、学生观察、教师实验室内巡回指导等教学方式。自2014年平台在我校投入使用以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利用互联网“线上”观看学习实验微课、实验指导、实验课件、图库等网络资源,完成实验预习、实验复习;利用“线上”平台功能模块,完成测试巩固、教学互动、实验报告提交等。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线上”网络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所以“线下”依然采用在实验室学习的方式,从而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5];同时,改革传统实验室课堂的教学方式,取消教师知识回顾讲解和示教环节,利用节约的时间,增加诸如解剖相关临床病例讨论、学生上讲台学习成果汇报、随堂网络在线测试等环节,不仅实现了活跃课堂气氛和以考促学,同时培养了高职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对于此种教学模式,普遍反映良好,问卷调查统计2014级(实验组2个班156人)、2015级(随机抽取4个班共283人)、2016级学生(随机抽取四个班共288人),喜欢此种教学教学模式的学生分别是90.3%、88.9%、91.8%。
4结语
人体解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运用,可以有效改善国内高职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校扩招学生多,而实验资源和师资不足”的现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实验学习在个性化、方便性、灵活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系统培养医学技能型高级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锋,王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7,40(1):110-111.
2吕震,李响,李报,吴强,贾雪梅.虚拟仿真技术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7,(2):223-224.
3崔国艳,张雄鹰,陈云霞等.虚拟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71-374.
4李伟.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设计工程,2016,24(10):71-73.
5陶冬英,任典寰,刘玉新等.“翻转课堂”引入高职护理专业人体形态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解剖学研究,2016,38(3):240-241.
作者:郭新庆 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 上一篇:军训学员训练伤解剖学分析
- 下一篇:医学院生理学教学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