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12 09:32:07
导语:《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项技术的发明掀开了一个新时代的篇章,由于互联网的发明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身边无边界、海量的多媒体信息所包围。信息化给中职卫校的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尤其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形态学课程——《解剖学基础》的教学。解剖学是医学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相当于高楼大厦的奠基石,但是它的教学内容相当繁杂,并有大量枯燥乏味且生僻难懂、不易记忆的医学新名词。在信息化时代,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很难适应个性独立、追求时尚、摒弃陈腐、好奇喜新的中职生。针对《解剖学基础》的学科特点,及当前中职生的心智水平和文化素质,我们在《解剖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信息化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激发了中职生学习《解剖学基础》的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含义
课堂教学是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或教学平台完成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且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形式有效、真实地再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型化、直观化、动态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像“电影大片”般精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改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教师走下讲台,从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的辅导者和督导者、信息化资源的挖掘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走上讲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会话交流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智慧地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2.享受学习过程
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以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为支持学生主动“学”提供保障,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由此而创设的信息化课堂就像拍电影一样生动、直观、形象和精彩。如利用图片、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使人体解剖结构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穿”人体各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
3.创新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方式,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电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自主选择《解剖学基础》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校园里,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如学习微课,或者用手机拍摄标本模型、教材中图表、图形及视频等,或者登录QQ群和微信平台,参与师生的交互讨论,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理论,有效巩固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4.丰富信息来源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文本和动画等,创设了信息丰富、知识海量的教学情境,使得中职生能综合调动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又可以营造协作式教学氛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中职《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构建信息化解剖学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师生交互式显微镜系统、解剖学数字化资源库等设施,为解剖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课程快速“上网”,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图片、动画视频、目标测试题和考核办法等。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并把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相关网站链接上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平台通知、布置作业、开展讨论、解答问题等。
(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曾说过:“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不少是当年中考或高考没考好的学生,没考好呢,显然是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适合传统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使之能适应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首先,创新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创新编写有利于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保留解剖学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套路,创新编写和编排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增加案例、拓展链接和要点提示,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启发性;二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直接呈现考点并在正文中加粗标注;三是按信息化需求编排,运用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来代替传统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大幅文字,使得教材图文并茂,更加通俗易懂;四是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自行拍摄教材中的图形和图表等,随身携带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使解剖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解剖学知识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中职生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或整理成《解剖学基础》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或自行录制微课等,使其集科学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实验室中的模型和标本,建立移动式的学习资源;第三,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媒体,建立解剖标本图库,从不同角度拍摄挂图、模型和标本等,形成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库;第四,在教学不同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学人体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编制。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解剖学基础》的专业名词繁多,知识量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逻辑性,加之人体解剖学隶属形态学,需要建立立体感、层次感等,这就给学生学习《解剖学基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微课等对解剖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梳理和归纳出学生容易混淆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可以把椎骨形态归纳为“一体一弓七个突起”,心脏外形可归纳为“一尖一底二面三缘三沟”,再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比较图表、流程图等,就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主动脉行程及其主要分支等连续性结构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编排简易、美观、新颖的顺序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
作者:陈桃荣 李光辉 单位:南昌市卫生学校
- 上一篇:绿色施工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 下一篇:新大纲解剖学教学思路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