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下法医学专业改革初探
时间:2022-08-17 03:11:34
导语:新医科下法医学专业改革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医科”背景下对法医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和专业定位要重新思考,即要培养适应法治中国和健康中国的理念,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专业特征,培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法医学人才,这必须从德育、学习、机制、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新医科;法医学;专业改革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在学科建设上提出了“四新”概念,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其中对“新医科”的理念诠释是: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这种新理念虽然适合于绝大多数医学领域,但是对法医学专业来说,仍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此,有必要结合法医学专业的特点与教学实践,思考在“新医科”背景下如何有效发展法医学专业,并进一步改进其教学模式,这对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无疑具有探讨的必要性。
1专业特点与改革动因
法医学是综合了生物信息学、医学、药学及其它自然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提供科学证据的一门医学科学。它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强调具体操作应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战能力。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也多集中在国家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及司法鉴定机构等,专业素养高、综合素养强是对他们今后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也一直成为学界关心的问题[1-4]。经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法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这两种做法的后果都会导致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实习或工作中出现问题;其次,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认识较为模糊。如停留在简单的好奇心上,只对课堂上列举的案件感兴趣,而不愿意去探索背后原因。以《法医毒物分析》课程为例,该课程内容融合了分析化学、药学和毒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性强,无疑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这些问题驱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在“新医科”的全新理念中认识法医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及界定法医学专业的定位,并以《法医毒物分析》等课程为例,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探寻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理念重构与定位思考
法医学是在尊重医学事实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与客观证据加以验证,以提供法律所需证据或依据,这表明法医学既是在医学领域内,又可以突破医学领域,使得其跨学科的特征非常明显。要想在新医科的视域下重新认识法医学,必须对其应用性与实践性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将通过对其教育理念的客观理解来判定其理念与定位。从名称上来看,并不能简单地将法医学专业判定为医学与法学的知识拼接,而是要遵循多学科交叉的规律,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要实现这一点,最为有效的途径是从如何实现法律应用科学的定位入手。所以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该应用科学的内涵。法医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既涉及刑事犯罪,也有普通民事纠纷,还有一般的民事鉴定。如果进行更为具体的细化分类,如医疗纠纷、精神疾病、交通事故、中毒、亲子鉴定、病理解剖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化学、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等学科都可以为其提供科学鉴定的方法,从法医学的学科类别上可以进一步分成法医毒物学、法医精神病学、法医物证学、法医病理学、法医人类学等。顾丹丹等[5]认为“新医科”的内涵中“新理念”是创新型、科技型与综合化的新医科教育。这样的概括略显笼统,该文也未对此展开更深入论述。根据法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具体类别,我们认为其教育新理念是“适应两大背景,强化两种特征,培养双优人才”。所谓“两大背景”即“法治中国”和“健康中国”。这两大治国理念均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中得到体现,成为国家战略。“法治中国”和“健康中国”具有共同的目标愿景,都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下,逐渐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法医学教育很好地将二者衔接起来,在跨学科的视野下使得它们能相互促进。法医学的应用范围必须以法律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依据为准绳,通过科学有效的鉴定结果维护法律的权威。与此同时,法医学也必须以维护人民健康为目标,虽然不似一般的医学范畴(如预防、治疗与康复),但其识别鉴定的结果对卫生健康有着必要的作用。
3多元融合与实践方式
2018年10月,被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进一步明晰了高教改革的要点和方向。法医学专业要革除当前弊端,必须时刻以此为基本依据。3.1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将思政走入课堂进行了高度概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意味着要灵活使用教学课堂,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尤其是对于法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绝大部分是公检法部门或鉴定机构,如果不注重思政教育,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素养,那么就无法真正有效地保障学生今后在工作实践中提供真实法律医学依据,切实有效维护法律尊严。为此,我们需要将思政元素较好地融入课程内容,避免生搬硬套,乱帖标签。这对授课教师无疑提出了新挑战。如《法医毒物分析》课程的所授内容中涉及到分析,要深入剖析的社会危害、心理危害、身体危害等方面,提醒大学生要远离。3.2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本文提出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落脚点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法医毒物分析知识专业性强、课时偏少,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知识较有难度。如各类毒。物的教材体系基本上是一般介绍、中毒症状和体内过程、检材采取和处理、检测方法。对医学本科生来说,检测方法的术语多、更新快,涉及到方法的原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重新设计教学大纲与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如在《法医毒物分析》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上,不主张只以单一方法为主,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实验验证+社会调查”的立体式方法,搭建教与学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及时介绍国内外最新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另一方面将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收集介绍和分析说明典型案例,同时以这些案例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验等方法强化认识,进一步巩固实践技能;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中心,让学生亲临现场,熟悉法医工作流程,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法医实践,增强对法医工作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在课程中一方面引入问题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探讨问题本质,提出实验路线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组等形式给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明晰各自任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司法鉴定中心资源进行设计实验,并就实验过程与结果撰写结果报告,锻炼初步科研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结合课程部分章节特点,邀请相关校内外专业人士如学校司法鉴定中心专家、公检法系统的工作人员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教材,更加直面鲜活案例与疑难案件。3.3专业内容的实证性。法医学专业结构之所以要进一步优化,一是要适应时展变迁的需要,二是要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优化途径首先在于更好地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支撑。其中突出真实案例的实证分析,通过慕课教学、信息化教学、网络指导等方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呈现的立体化,并根据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实现以内容调整促进课程优化。2019年11月27日台湾明星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节目时不幸突然离世,说明突发心源性猝死以及相关的不明原因猝死在法医病理鉴定中的难度,进而带领学生走访公检法机关和医院诊所,了解该类引发争议的鉴定问题,使得学生关注猝死方面的研究,如代谢改变、激素改变、基因突变等不同动因。这种以证据为导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证据如何寻找,结果如何验证,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意识。这也是一种情境性的再创造,使得学生产生一种真实法医的身份代入感,从而增强他们对专业的兴趣。这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等,鼓励学生在鉴定、判断、推理中根据客观证据进行创新性思考,使得多元测试方式能全面衡量学生真实水平。3.4协同创新的互动性。法医学的最终应用目的是为了在法律体系内解决涉及医学类的各种问题,为此提升法医鉴定水平成为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这需要学校与社会形成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开展必要的社会服务。高校要建立起可供师生开展鉴定或实验实训的平台。目前皖南医学院法医学院成立了安徽皖医司法鉴定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面向社会承接各类司法鉴定,这既为师生提供了真实的法医毒物分析案例,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观测能力和临案动手能力;在中心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检验,分析原因方式,撰写法医毒物鉴定书等,培养学生开展司法检验、鉴定的实际工作技能。校内授课教师很大程度上只是知识结构的引导者,新知的汲取还取决于校外更为广泛的知识渠道。法医学专业坚持“公安司法—院校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聘请来自公安和司法部门极具经验的专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不出校门,便已能了解相关知识的深度解读及相关行业的工作方式。校内外的知识传授与辅导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备。通过师生共同协作,收集典型法医毒物分析案例,目前正逐步构建法医毒物分析案例库。案例库并非静态构建,而是通过讨论、实验、科研等形式加以确认,并逐步被吸收到自编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具体到法医学不同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侯一平(2016)[6]已有过系统介绍,这里不再赘言。今后也将在此基础上建设法医毒物分析案例库的网络版,建立网络查询和问答,使得案例库能够保持不断更新,从而最终达到为人所需,为人所用,便于交流的目的。这样法医学就能惠及更多想要了解的师生和其他社会人士。
4结束语
本文从宏观上界定了法医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定位,从实践教学、专业内容和协同育人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想法,但本研究中提出的理念与措施若要真正落实并彰显显著成效,需要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课程、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与设计,更需要在调研全国法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加以考虑。此外,如何将“健康中国”“法治中国”国家建设目标与“新医科”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使得法医学专业能顺应国家需求,体现交叉专业的特色,这也需要进行结合专业特征进行顶层设计与全盘考虑。
参考文献:
[1]竞花兰,成建定,朱敬欢,等.法医学系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2005(2):19-20.
[2]张武,王峰,朱建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法医毒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1):74-76.
[3]张越,陈阳,余结根,等.研讨式教学在法医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1):72-75.
[4]张自伟,陈阳.慕课背景下的法医学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7):62-63.
[5]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等.“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7-18.
[6]侯一平.“十三五”法医学科学研究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2016(2):57-63.
作者:张自伟 吴茂旺 张武 杨艳艳 洪亮 单位:皖南医学院
- 上一篇:门诊患者安全用药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 下一篇:医学检验精细化管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