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护理体会分析
时间:2022-09-20 08:31:52
导语: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护理体会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资料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于我院进行妇产科腹部手术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37.4±6.5)岁,其中合并糖尿病8例,肥胖6例、贫血3例、体质虚弱2例。行剖宫产45例,异位妊娠18例,子宫全切术12例、子宫次全切术16例、卵巢癌根治术5例。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干预
(1)术前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情,此时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将手术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完全告知患者,同时不断以周围手术成功的病例进行举例,使患者对现代的医疗水平以及医生的精湛技术充满信任感,缓解负面的心理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从而更好的配合手术治疗。(2)重视术前患者体质情况的改善,术前遵医嘱制定合理饮食计划,饮食中以低脂肪、低热量、低膳食纤维为主。营养不良,消瘦患者应增加对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等摄入,增强机体抵抗、自我修复能力,为术后切口愈合提供充足营养。贫血患者应及时服用药物补充Fe2+治疗贫血,防止手术中出血带来的危险;消化吸收能力差的患者应调理肠胃,增加吸收功能,必要时可静滴营养液,改善身体状况,直至达到手术要求。血糖高患者通过合理饮食和药物控制,维持血糖在手术安全浓度范围内。除局部麻醉者外,所有患者手术当日禁水食。
1.2.2术中护理干预
依据手术内容以及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切口方向,手术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注意电刀的使用,尤其是肥胖患者,尽量用手术刀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看清出血点后结扎止血。手术缝合间隔要适当,缝线不可过密过紧。腹腔内有感染灶时,应在腹下伤口旁侧另放置引流管。缝合筋膜和脂肪层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大量冲洗伤口,逐层缝合,保护好切口,防止感染。
1.2.3术后护理干预
(1)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检查有无裂开,渗血、化脓等发生。针对最可能污染伤口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依据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2)术后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卧床休息时采取平躺姿势,膝下可放置一枕头微抬起,放松腹部肌肉。如需咳嗽,应在咳嗽前用双手轻压腹部两侧减少伤口张力,再稍用力将痰咳出。对于切口疼痛影响睡眠应给与止疼药物,如肌注杜冷丁50~100mg,若连续使用应间隔6h以上,且限于术后24h内。(3)术后第一天可进流食,排气后可进半流食,术后4~5d逐步改为普通饮食,适当增加肉、牛奶等高蛋白营养物质的摄入,进食不足者,必须静脉输液。(4)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预防肠粘连,同时预防肺部并发症。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伤口就愈合情况、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肠排气时间进行比较;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对患者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分析,统计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甲级愈合、肠蠕动恢复时间、肠排气时间以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3.3%、(26.8±3.8)h、(26.3±2.9)h、81.25%,而干预组分别为95.8%、(22.6±4.1)h、(20.9±3.2)h、9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慢性乙型肝炎为临床常见传染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乏力,若治疗不及时,疾病会恶化为肝硬化、肝衰竭,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提出给予患者实施PDCA循环式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3结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作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方法,在临床已被广泛运用。由于切口较大,患者多需长期卧床进行恢复,期间若护理不当,易导致切口开裂,延缓愈合,切口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增加治疗周期与费用,对患者的心理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术前心理干预、饮食指导进行心理和体质改善,术中动作轻柔并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操作,术后密切关注切口愈合,进行合理疼痛护理以及饮食指导,同时鼓励适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干预组通过术前、术中、术后整个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实施优质护理,最终在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实施优质护理,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作者:李景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
- 上一篇:妇产科急腹症临床疗效的探讨
- 下一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