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瘟疫预防措施

时间:2022-07-14 11:31:19

导语:中医药瘟疫预防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医药瘟疫预防措施

【摘要】中医药预防、治疗瘟疫历史悠久,在辨证预防、上报、隔离、辨证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促进了温病学的形成,有效抗击了数百次大型瘟疫,护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该文认为,防治瘟疫应该摒弃伤寒、温病之争,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准绳,方能体现中医的精准化、个体化特点。

【关键词】瘟疫;温疫论;预防;吴又可

瘟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能引起广泛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疫,《说文解字》解释为:“疫,民皆疾也。”[1]瘟,《辞源》解释为:“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素问·刺法论》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是对瘟疫具有强烈传染性和病证相似的最初描述。《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载:“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2]说明瘟疫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中国中医研究院2003年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两千多年,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自古至今中医药一直与瘟疫进行斗争,积累了大量上报、隔离、消毒、预防、中医药辨证和遣方用药的经验,从而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健康。

1瘟疫溯源

明·吴又可《温疫论》云:“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3]指出瘟疫的发病病因有别于其他疾病,与“非其时有其气”的六淫病因有关但亦有别,其致病因素非常见的六淫之邪,而是一种特殊的邪气。如《温疫论·杂气论》所云:“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吴又可认为瘟疫之气不同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所以命名曰杂气,并认为是杂气中易于致病、致病较严重的一种,提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异气和杂气概念的提出,指出了瘟疫的病原与六气有关,可具有六气的不同属性,但又是特殊的一类病原,不仅传染性强,而且引发的疾病多种多样,各具特点,实际与西医运用还原论一直在寻找的传染病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微生物致病学说是一致的,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病原学说。中医治疗瘟疫的优势在于有瘟疫防治理论———瘟疫学说[4]。瘟疫属于中医学外感疾病范畴,是特殊类型的外感时行疾病。吴又可认为,瘟疫的传播方式是“温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有别于伤寒自孔窍侵入的途径。其认为瘟疫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有两种传染途径,“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这个传播途径基于脾开窍于口和肺开窍于鼻的基础理论,脾代表消化系统,肺代表呼吸系统,所以可以大致认为瘟疫多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传染。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认识的加深,证实其也会通过其他途径传染,如通过皮毛接触传染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医强调伤寒从皮毛入侵,但是口鼻亦可感受伤寒之邪,故而传染途径不能绝对,要根据客观情况以明确。吴又可认为,异气各有“特适性”和“偏中性”,突显了致病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外邪中人,随体质而病证有别,素体阳虚之人多从寒化,素体热盛之人多从热化。疫邪的转归可以从热化燥伤阴,从寒生湿伤阳。可见,同一疫邪侵入人体,由于不同体质、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病程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故而治疗瘟疫也应该遵循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思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三因制宜原则,其实还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具体演绎。感染瘟疫后,其预后何如?曹植《说疫气》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说明大疫的死亡率一直是极高的。很多瘟疫还可能出现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易遗留小儿瘫后遗症,天花治愈后常在脸部遗留麻子坑,在当今的医疗条件下也可能出现治疗后诸多不良反应,如2003年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简称“非典”)幸存下来的患者多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后遗症。此医之痛,药之灾,疫之害也。

2预防措施

中医预防疾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大基本原则,既适用于内伤病也适用于外感病,更适用于瘟疫病。《素问·刺法论》载:“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此处提出两个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保存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和避免接触传染源。保存正气与现代医学保证免疫力健全或者提高免疫力以预防、治疗瘟疫是一致的。无论何种瘟疫,都是由疫疠之邪侵袭,人体自身的正气不足以抵挡外邪所致。为了达到预防目的,需要增强人体正气,以抵御外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所以辨证需要按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找出阴阳偏盛所在,预防、治疗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辨证立法、遣方用药。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正气充足的状态需要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才能实现,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所以存正气,实际就是调和阴阳,阴阳平和,体质无偏颇,自然正气充足,有御邪之能。八纲中的寒热、表里、虚实即为阴阳的具体体现,寒里虚属阴,热表实属阳,根据不同性质行温清补泻。因此,预防瘟疫固护正气非仅补虚一个方法,要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进行辨证预防,保证阴阳平和,正气存内,邪不易侵。岐伯提出的另一个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是避其毒气,避免接触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辟疫原则,与现代传染病学中尽早隔离传染源的原则一致。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隔离有传染性的患者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汉代就设置了专门管理传染病的政府机构,最早的隔离观察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如汉代设置了“病迁坊”、唐代设置了“病人坊”等专门机构隔离麻风患者;清朝政府设置了“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由上可知,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另外,中医历来有采用佩香、熏香、饮屠苏酒等方式切断瘟疫传播扩散的记载,《周礼·秋官》记载了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根据出土的竹简可以发现,先秦时期,凡入城秦国,其车乘和马具都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素问·刺法论》曰:“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提出瘟疫可通过口鼻传播的观点,以及采用雄黄末或油涂鼻法、取嚏法、药物塞鼻法等防止疫疠从鼻而入。清·喻嘉言提出:“(瘟疫)治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皆因芳香药物有辟秽解毒之功。福建香茶饼不时噙口中法、烧酒频呷之法及嚼蒜法等均为预防瘟疫的有效方法[5]。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很多病原微生物不耐高温、紫外线,温度56℃、持续30min可灭活很多病毒、细菌,艾叶中的挥发油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6]。艾叶燃烧后,不仅能抑制和杀灭房屋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还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从而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2003年非典期间,广州的三级甲等医院几乎都有医务人员感染,唯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院燃艾消毒,无医护人员感染,足以证明古代的烧熏艾草防疫是有效且科学的。现代医学的预防免疫接种也始于中医。早在980—1567年中医就采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比欧洲的牛痘预防接种术早了800多年,可以说现代免疫预防医学起源于中医人痘接种术。该法有效控制了天花在中国的发生和大范围传播,促进了现代免疫学的形成。

3药物预防

中医药预防、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扶正祛邪。2003年人们大量购买板蓝根预防非典,2019年末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发生时,又出现了抢购双黄连口服液预防肺炎的情况。将抗病毒治疗理论与中医药清热解毒治法和药物相对应,是中医药非辨证西用的严重误区。扶正者平调其阴阳,使其阴平阳秘。瘟疫素有伤寒和温病之争,辨证论治多有寒凉派和补火派之别,如辨证小儿痘疹,寒凉派有北宋钱乙、董汲,温补派有南宋陈文中,但无论擅用何种辨证纲要和治法方药,皆离不开辨证论治的中医精髓,故不应囿于派别之执拗,若一味服用寒凉清热之品,会导致阳气不足虚寒体质者雪上加霜,若一味服用温热补益之药,会导致阳盛阴虚内热体质者火上浇油,药不对证,变证蜂起,不死于疫而死于医药。然而这种寒温派别之争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明·万全在《万氏家传痘疹心法》中提出治疗痘疹疫毒应该“温补凉泻,各附所宜”,认为预防和治疗瘟疫都要遵循辨证立法处方的基本原则。故中医预防疾病的根本机制是以药性之偏纠其机体之偏,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素体阳热内盛者以寒凉清热方药预防,素体阳虚外寒者以温热补益方药预防,素体本虚标实者以扶正祛邪方药预防,从而达到《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祛邪指针对瘟疫邪气的性质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清·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论述:“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高度概括了患者因感受外邪而发病,医家们依据发病的症状、体征推测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因此,每次瘟疫出现后,医家们根据患者表现的症状、舌象、脉诊方能辨证推演出瘟疫之邪的性质和病因病机所在,从而选择对证的预防、治疗方药。肺炎疫情出现后,中医辨证诊疗方案就是中医专家根据疫区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提出的,指出该病以寒湿为患居多,又兼疫毒特点,所以认为肺炎具备中医湿毒之性。仝小林院士认为,肺炎患者具有湿浊之象,病因以寒邪、湿邪为主,从而拟定了中医药预防、治疗方药,提出了针对寒邪的辛温解表法和针对湿邪的芳香辟秽化浊法[7],并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刘丽等[8]通过分析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开具的18首预防方剂,发现中药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芪、防风、白术、金银花、甘草和苍术。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与防风、甘草合为玉屏风散补气固卫祛风,白术健脾益气,金银花清热解毒,苍术祛风除湿,体现出中医药预防肺炎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思路,扶正以补气固卫为主,祛邪以清热解毒和祛湿祛邪外出为主。预防方案是依据大数据统计得出的群体性预防方案,但落实到个体时仍需要结合个体体质寒热虚实的不同,辨证调整平衡,方为稳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个体化精准辨证用药的优势。

4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药防治瘟疫史与人类发展史并存,有对瘟疫普遍适用的防疫原则和方法,更有个体化精准的辨证预防和治疗方案、方药,为世界瘟疫的预防、治疗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为防治瘟疫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通过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预防瘟疫,能够减少瘟疫带来的损失,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1.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64.

[3]吴有性.温疫论[M].张志斌,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4]刘军.瘟疫防治及其文献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9):825-826.

[5]姚伟,赵向东,冯全生.古代芳香药物在疫病预防中的运用[J].国医论坛,2011,26(5):47-49.

[6]梅全喜,徐景远.艾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8):513-514.

[7]杨宏丽.“审因论治”在肺炎中医诊疗中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4):74-76.

[8]刘丽,刘大晟,谭为,等.基于数据挖掘筛选病毒肺炎预防方及组方思路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5):795-800.

作者:袁颢宸 刁娟娟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