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新模式
时间:2022-07-14 11:20:40
导语: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新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病毒肺炎全球蔓延的当下,中医药必须为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医药不仅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的技术补充,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载体。目前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必须坚持以中医药健康知识国际化服务为目标,基于意义建构的视角研究中医药文化新的传播理论与方式,创新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新模式,建设中医药知识库,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建立信息互动、知识互融的中医药知识传承与传播新模式,才能更广泛有效地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关键词:中医药学;知识传播;对外交流;传播模式;一带一路战略
病毒肺炎(简称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目前我国的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疫情依然严峻。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中医药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超过全球64%人口的广大居民健康服务。“一带一路”经济、政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知识、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播中医药防治肺炎的方案办法,帮助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居民的健康服务水平,补充当地缺乏的医疗卫生资源,为中医药知识服务和文化传播建立协作新平台和拓展新市场[1]。
1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理论探索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如何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鸿江等[2]运用文化融合理论,分析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解决与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政府合作模式、社会交流模式、企业市场模式。高静等[3]对新时代“一带一路”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的现状、特征、模式特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制约中医药“走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各国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差异,使海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价值认知受限。刘国伟[4]在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医跨文化传播,将源文化、目标文化与传播媒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整合,选择利用现代化新传播媒介拓展和提升传播的效果和效率,统一的目标文化有利于对源文化的挖掘及对新传播媒介的选择,三者共同影响和制约着传播的效果。这些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中医药知识国际传播的理论与方法。但是,世界已进入互联网和知识智能化应用时代,中医药知识国际传播必然需要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2中医药知识国际传播现状与问题
2.1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成就
长期以来,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在海外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政府间交流合作、国际组织传播、院校教育与培训、中医药国际会议、海外医疗服务、媒体的宣传、中医海外立法等。这些传统传播方式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5]。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院校。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针灸疗法在亚洲及欧美部分国家与地区呈现普及化趋势,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2.2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话语权差异。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文化背景导致中医药蕴含着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内涵,国际社会普遍只具有科学认知信念,在国际化传播中会产生“中医药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比如在利用针灸技术时,往往忽视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三因制宜”的思维。利用者因缺乏中医药文化认知而不能理解其中浓郁的自然哲学意蕴和生命文化理念,因而很难理解中医药知识的基本概念,如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第二,文字语言差异。目前中医药外语翻译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在中医药知识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术语多种译法的现象,加之既具有中医药知识又具有外文知识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第三,目前我国对海外中医大众传播媒介及手段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在中医药知识的大众传播中,只有一些中医经典译本(包括电子书),中医知识的普及读物鲜有出现,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节目更是罕见。第四,中医药知识传播理论和技术落后。传统认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静态的、不变的、外在的东西,但实际上知识是在具体时空环境中主体和客体交流互动中不断变化、创新的动态性生成的结果。因此,在中医药知识传播发展中必须引入人机互动的传播理论和技术,重新构建中医药知识传播模式[6]。
3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模式创新
中医药国际化传播必须通过医、教、研、产等机构通力协作,运用各种传播技术及形式,有效地扩大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普及和应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天然优势在于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长期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经验高度契合全球对于健康生活的强烈需求,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优势所在[7]。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发展平台,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利契机。由于传统的传播理论不能有效指导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下智能化知识传播,因此,必须创新中医药知识理论和传播模式。
3.1中医药知识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传统的传播理论不能有效研究智能化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对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知识概念主要侧重于知识表现出的主观性、生成性、功用性和整体性等特性。如有学者将中医药知识定义为“是人们从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有关中医药的技能”。这种定义只赋予中医药知识一种静态的特征,没有表达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分布特征和动态交互影响的过程。而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典型是一种信息、知识分布状态,信息和知识需要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中创造出来,因此创新知识传播理论必须运用意义建构理论,将传播活动转变为人与人及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建构[8]。按照意义建构理论创立者德尔文的观点,知识在环境、人、机器(网络)三者中交互演变,从而可以赋予知识动态转化的特征。中医药健康知识国际化传播是中医药知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健康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过程中涉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技术情境会形成一些传播认知障碍,因此,需要通过诠释学对中医药知识进行创新表达和表征,形成既能够交流沟通又能促进理解的中医药知识传播新模式。
3.2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新模式的架构
根据德尔文意义建构的四要素模型(见图1)可知,在某一情境下,由于文化差异和各自的知识体系不同,导致共同认知缺失,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继续前进,势必要借助桥梁以实现跨越,从而解决问题[9]。因文化视阈不同,中医药健康知识中有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语言不容易让其他国家的居民理解认识,如中医的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藏象思维文化对国外普通大众来说就是认知过程中的“鸿沟”,为了解决这些“鸿沟”,必须依靠“桥梁”的作用,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的居民跨越认知障碍。因此,中医药知识传播者应该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为信息传播服务中心,了解各国居民在不同国家情境中的不同健康知识需求,与各国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合作,共同发挥健康知识传播“桥梁”的作用,合理利用各种传播形式,向居民大众普及他们听得懂和能用得上的中医药健康知识,并通过中医药技术防治疾病的实际效果获得当地居民对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的肯定。这不仅能够帮助提高“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民健康素质,也为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中的普及起到了催化和引导作用。所以创建传播新模式是当前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在国际化传播和普及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药知识传播的过程创新瑞士哲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研究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10]。中医药知识传承与传播的情境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动力。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鸿沟”发现在意义建构理论。中医药知识在“一带一路”国家间传播的“鸿沟”主要是存在。从政治角度看,政治互信是传播的前提。作为“一带一路”沿防御策略,通过实施印度的国际化“香料之路”计划、“季风计一路”沿线国家因为其内部政治的不确定性(例如东北亚的朝核”战略的实施[11]。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部三国GDP总和达到14.26万亿美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中亚及北非的埃及,合计约1.13万亿美元,仅占沿线国家GDP医药知识和文化在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水平。从文化角度上看,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一共涉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系铸就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水平,决定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大差异必将导致各国间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例如,从20一路”沿线南亚8国的医疗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高于10%的国10%的国家只有阿富汗和尼泊尔,阿富汗占GDP的8.2%,尼泊尔、斯里兰卡和不丹的医疗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更是低于5%。沿药知识和文化在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12]。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的桥梁建设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健康需求,如何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建立
3.3中医药知识传播的过程创新
瑞士哲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都提出过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10]。中医药知识传承与传播的情境中既包括阻碍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鸿沟”,又包含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的动力。3.3.1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鸿沟”发现在意义建构理论中,“鸿沟”指的是知识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中医药知识在“一带一路”国家间传播的“鸿沟”主要是存在政治差异、经济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医疗卫生差异。从政治角度看,政治互信是传播的前提。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的印度对于“一带一路”采取的是战略防御策略,通过实施印度的国际化“香料之路”计划、“季风计划”等策略来保证其独立话语权。除了印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其内部政治的不确定性(例如东北亚的朝核问题)表现出的地缘政治差异问题影响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11]。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2016年,中国、印度、俄罗斯的三国GDP总和达到14.26万亿美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总和的61.15%,但中东欧、西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北非的埃及,合计约1.13万亿美元,仅占沿线国家GDP总量的4.85%,沿线国家较大的经济差异必将影响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在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水平。从文化角度上看,中医药知识传播遇到的核心障碍是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一共涉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世界十大文明体系,不同的文明体系铸就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水平,决定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必将导致各国间医疗卫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3.4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
3.4.1创建信息互动的中医药传播的反馈模式建立国际中医药信息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加工、完善国际中医药产业、市场营销、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政策法规等方面信息,供大家交流学习[14]。利用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体系加强合作,开展卫生体系的合作研究,设立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卫生合作的信息库,整合名中医医院、名中医专科、名中医、名中药企业信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利用。应用影视信息技术,宣传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扩大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联合国内知名中医院,开展国际远程中医健康咨询、诊断和治疗,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健康服务。此外,在各个数据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药知识库,为中央和地方决策部门定期提供沿线国家卫生发展、卫生合作需求及有关合作协议、合作项目的实施进展监测情况,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决策提供证据支持。3.4.2建设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沟通平台中医药流派众多,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活跃着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们积累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和推广学习的经验。国家应该鼓励和加强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交流、沟通、协作,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鼓励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及技术的国际化研究,以论坛、杂志等形式扩大国际影响力。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除此之外,人才是知识传播的主体,各国间应加强人才的交流,创办中医药国际化学校,培养国际化学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发展,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和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3.4.3创立人机交互的智能化知识服务系统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是中医药知识服务的具体实现方式。该系统可以整合中医药理论知识、中医临床知识和中药方剂知识等中医药知识资源,为中医药领域专家和社会各界提供与中医药相关的综合性服务,为中医药领域知识的建模、组织、管理和应用提供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工作者开始利用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来保存中医药知识,并实现了一系列基于数据的知识服务系统和工具,以促进中医药知识遗产的共享与利用。目前,中医药信息资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了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群,涉及中医、中药、针灸、古籍、民族医药等各个领域,包括中医药理实验数据库、临床个案数据库等,初步形成数字化中医药知识体系。但是,与国外已经建成的ClinicalEvidence、DynaMed、EssentialEvidencePlus、MDConsult、UpToDate等一系列供临床医生决策的医学知识服务网站相比,我国的中医药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则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和使用效果。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医学知识服务系统的构建经验,培养专业研究知识服务的人才,组建一支多学科知识服务人才团队,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智能化的中医药知识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知识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
4结语
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分析视角,中医药知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差异等鸿沟,对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和创新的速度和水平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的传播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建立以知识接受者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人才为传播主体,以科研为基础,政府统筹护航的新模式,设立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卫生合作的信息库和知识库,创办中医药国际学校,开办国际学术杂志,促进学术交流,才能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医药知识国际化传播提供的良好契机,提高中医药知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水平。
作者:汪鑫 尤君怡 祁华金 赵冠华 申俊龙 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学人才培养策略
- 下一篇:民间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