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方式研究

时间:2022-03-19 03:29:02

导语:药学干预方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药学干预方式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状况的药学干预方式方法,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4~2017.8期间50例运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患者,按照是否给予药学干预措施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A组72.0%(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测评结果优于A组(P<0.05)。结论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状况的药学干预,有助于优化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维护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药学干预;效果观察;作用分析

喹诺酮类药物为疾病临床治疗中一类较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具备抗菌活性优良、抗菌谱广泛、口服吸收效果好、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伴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进步,第一、二、三、四代喹诺酮类药物陆续研发,且在临床中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其在抗感染治疗方面的疗效已被肯定,但是还有一些潜在性的不良反应不能完全规避[1]。正因如此,笔者所在医院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过程中推行了药学干预措施,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现做出如下总结与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6.4~2017.8期间在我院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50例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且对研究中所用药物不过敏。等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A组中男女比例为14:11;年龄23~69(46.4±1.7)岁;病程6~12(6.7±1.8)d。B组中男女比例为3:2;年龄22~68(46.7±1.4)岁;病程5~14(7.2±2.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A组在用药治疗期间不给于药学干预,即结合患者病情对症应用喹诺酮类药物。B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执行药物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2.1规定用药准则:在本品药治疗期间,严格依照卫计委推行的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与规定,对临床用药过程做出指导。一是在规定用药准则时,需以本院实况为基点,并结合药物药理特征及使用规范,不断强化用药准则的合理性与可执行性。二是在规定药物使用准则时应重点明确如下内容:用药方法、给药剂量、注意事项、用药安全性评估、联合用药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阐述。三是医生在编制用药准则时,应强化用药范畴的具体性,同时将用药准则装订成册,分发至各科室,保证每一医护人员对其均有所了解与掌握。1.2.2调查分析。结合本品药物使用情况全面调查,可采用随机取样方法,统计本院总处方数目,继而计算出比例数,全面分析、评估调查结果。1.2.3处方评价。调查结果整理完毕后,可在药品处方中随机取样以评价处方。评价过程需结合患者实况,根据病情与诊断结果,判断是否实现合理用药。另外,也要对患者的用药频次、用药剂量、联合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整体评价。1.2.4教育培训。可结合医院情况,邀请专家或资质深厚的药师举办用药讲座,对医护人员进行宣教教育与指导,以强化其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及与相关准则的匹配性。另外,引导医护人员间积极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心得,剖析不合理用药的病例并提出整改方案,以不断提升临床用药的科学性与有效性。1.2.5搭建咨询平台。结合本院设备设施条件,可创设咨询热线、网上解答及咨询处等多种咨询平台,全面解答医生、护士及患者提出的问题。1.2.6连续优化。总结、分析与改进调查结果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及时处理各科室中存留的问题,以规避医患纠纷,促进用药合理性不断提升。1.3疗效评价标准。结合患者治疗后感染状况消失。身体各项机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拟定治愈、好转、无效3阶梯评价标准、总有效率为治愈人数与好转人数之和在总病例中所占百分比。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耐药情况。采用我院自编的《药物相关知识调查问卷》,检测两组患者对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知识(包括药理作用、适用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了解情况,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了解得越全面。1.4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16.0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率(%)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当false<0.05时,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疗效比较。B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6.0%、80.0%,对照组分别为72.0%、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发生情况比较。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耐药率均低于A组(P<0.05),见表2.2.3相关知识测评情况比较。B组对药物相关知识测评得分为(82.7±4.6)分,A组为(64.1±2.3)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1,P=0.002<0.05)

3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为一类新型抗菌药,距第一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产生已有半个世纪的间隔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口服吸收效果优良、半衰期较长、杀菌类型繁多等优势,促进了喹诺酮类药物在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发展,当下其已由第一展至第四代[2]。在疾病临床治疗中,喹诺酮类药物将细菌的氧核糖核酸设为靶点,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回旋酶的生物活性与合成过程,造成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性能发生不可逆性的损伤,进而实现抗菌的目的。有报道显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细菌数目与类型不断增多,因为细菌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抑制药物作用的靶酶出现了变异反应,进而形成了耐药性。并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部分患者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后产生心律失常、心悸、恶心、呕吐及红斑等多种不良反应。此外,部分医护人员在联合用药过程中,因为没有扎实掌握联合用药相关原则、不明确不同药物间作用机制,进而出现不合理用药行为方式,以致严重影响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学干预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可采用强化用药基本准则规范性、调查与分析用药处方、对处方进行全面评价、进行教育培训活动、构建咨询平台、持续性改进等。在本次研究中,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闹妖率低于A组、患者对药品相关知识测评得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加强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状况的药学干预,有助于优化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维护患者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华.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临床药学干预与可行性评估及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05):97-99.

[2]李冠军.药学干预在促进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21-23.

作者:邢雪梅 孙亚红 马凤仪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