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30 03:43:00

导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论文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标实是指外邪、痰饮、瘀血,见急性加重期,三者是主要的诱发和加重因素;本虚是指肺、脾、肾三脏亏虚,见缓解期,三脏功能虚弱是主要病机变化。治疗应谨守病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而且要衷中参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疗法;病机;辨证论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性肺疾病。中医学无此病名记载,但属祖国医学的“喘证”“肺胀”“痰饮”范畴。其病机复杂,病程迁延,具有常见性、复发性、难治性的特点,近几年来,发病率增高,临床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讨慢阻肺的辨治机理,兹述如下。

1病机之辨本虚标实

“谨守病机”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有助于认识疾病的本质,更好的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正如王冰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针对慢阻肺的复发性、难治性,又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本虚标实是其病机本质,能全面反映慢阻肺的病理过程。本虚是指肺、脾、肾三脏虚弱;标实是指外邪、痰饮、瘀血,外邪是六淫之邪,既是致病因素,也是诱发加重因素[1],瘀血、痰饮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加重因素。本虚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1)慢阻肺是多种肺疾病,长期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久病致肺气阴亏虚。(2)慢阻肺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这正同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肺病日久,会出现子盗母气和母病及子,即可见脾肾亏虚之象。标实是慢阻肺加重的关键,一方面六淫、痰饮、瘀血可单独致病,由于肺气虚卫外功能较弱,六淫之邪趁虚而入,使肺气郁闭,不能宣肃而发病,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直接相关[2];肺病宣肃失职,津液不得敷布,积聚成痰,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液停滞中焦成痰;肾虚蒸腾气化失职,直接影响脾肺对津液的输布,促进痰液的形成,痰饮贮藏于肺,阻碍肺气的宣发肃降而发病,瘀血在慢阻肺的病理过程中不容忽视,正如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朱丹溪既说明慢阻肺有瘀血的存在,同时也指出瘀血会影响肺气的宣肃而致咳嗽呼吸困难。瘀血的形成,从慢阻肺的病理过程看,有因虚致瘀和因实致瘀,因虚致瘀多在慢阻肺缓解期明显,因肺脾气虚,肾气不足,肾阳不足,肺肾阴虚,致气虚血瘀[34],阴虚血瘀。因实致瘀多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有六淫之邪致瘀。可见寒凝血瘀和热壅血瘀,以前者常见;痰湿阻肺,肺气郁闭,治节无权,可见气滞血瘀;痰血互结可见痰阻血瘀[5]。另一方面六淫、痰饮、瘀血可混合影响肺的宣肃功能而发病。总之慢阻肺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发病的基础,标实是诱发和加重的关键,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是其特点,并且贯穿全病程。

2急则治标缓则补虚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因复感外邪而引发,主要由于外邪挟痰挟瘀阻塞气道,肺气郁闭,肺失宣肃,因此治则应祛邪化痰活血,开宣肺气为主。外邪有寒热之分,随之痰亦有痰热和痰湿(痰饮)之别。痰热壅肺夹杂瘀血者,临床表现憋喘咳嗽,呼吸气粗,咯黄痰,或痰粘稠难咯,舌质红或暗,舌苔黄厚,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宣肃肺气,笔者以《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麻黄、炒杏仁、石膏、桑白皮、栀子、川贝母、枳实、竹茹、黄芩、桃仁、牡丹皮、甘草。痰湿阻肺夹杂瘀血者,临床表现,憋喘咳嗽,吐白痰量多,或泡沫样痰,或痰白清稀,舌质暗红或舌质胖大,舌下脉络怒张,脉滑细,治以燥湿化痰,降气平喘,或温肺化痰,利气平喘,笔者常以《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加味,或《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旋复花、细辛、紫菀、薤白、丹参、地龙、甘草。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应辨清痰热和痰湿,痰邪阻塞气道引起的肺气郁闭的病理变化,选药时除用麻黄,杏仁之属宣肃肺气外,还应选用行气消痰之品,因气行则痰消,痰消气易行,属痰热者可取枳实,属痰湿者选用薤白。在祛邪的同时,可以少佐补虚药或敛肺药,可鼓舞正气而祛邪,或防肺气进一步损伤。同时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病因病机看,要勿忘血瘀的治疗[6]。慢阻肺缓解期治疗以补虚为主,以肺、脾、肾三脏虚象共见[7],但有偏重之分,有气虚、阳虚、阴虚之差异。临床以喘咳气短自汗畏风,易感冒,属肺气虚;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属气阴两虚;以咳嗽咯痰色白,食欲不振,口中不知味,大便稀薄,属脾气不足;以喘息气短,动则尤甚,不能接续,肢冷畏寒,属肾气不足。笔者临床常补肺健脾纳肾同治,收效明显,以《永类钤方》中的补肺汤加味,人参、黄芪、熟地黄、五味子、白术、茯苓、紫菀、款冬花、鸡内金、蛤蚧(粉末冲服)、丹参、陈皮。缓解期在补虚的同时,少佐化痰,活血药,更利脾、肺、肾功能的恢复,总之,急则治标,缓则补虚是慢阻肺的治疗原则。

3衷中参西临证必要

慢阻肺的临床治疗,不论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应遵循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把中医的宏观辨证和西医的微观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组方会更加科学完善,更加准确辨证分型,使治疗方法更加完备,会极大程度的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实践也是如此,中西医结合相辅相成,起到取长补短之用,缩短了病程。如慢阻肺病人的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压积增高,为临床认识慢阻肺的瘀血表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可选用丹参、川芎、桃仁等药物配伍;对急性加重期,感染不能更好控制的患者,通过痰培养加药敏寻求最佳抗生素的选择;对进食较差,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通过电解质分折,科学补液;对呼吸困难不能纠正在中医辨证用药同时,可采取吸氧,运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类药;对合并心衰,周身浮肿,可配用强心甙和补充血浆及利尿剂等。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优于单一的中药或西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雪慧,冯军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J].吉林中医药,2008,28(4):254.

[2]张跃华.浅论痰瘀互结在老年病中的意义[J].陕西中医,1998,19(7):317318.

[3]尤菊松,江健.慢性支气管炎与血瘀探微[J].吉林中医药,1998,18(3):12.

[4]江翠红,丁爱国.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固本治疗[J].中医杂志,1999(7):753756.

[5]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