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0 08:10:00

导语: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寻找有效的抗癌药物和方法,是世界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中药是祖国医学用来防治疾病的有力武器,人们发现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无论是在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防止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还是在与放化疗配合,增效减毒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中药的浓厚兴趣,许多研究工作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各种中药的抗肿瘤作用,见表1。

1免疫增强作用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临床观察表明,免疫功能活跃的肿瘤病人比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预后好;保持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比失去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预后好。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保护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地黄多糖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也能部分阻碍瘤株对脾脏NK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相对改善荷瘤小鼠由于肿瘤而引起的IL-2分泌能力下降,显著提高CTL细胞活力,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1)。杨传标(2)等报道中药健脾康复汤(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卷柏、仙鹤草等)治疗大肠癌脾虚证,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活性明显增强,同时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此外,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等都具有很好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细胞恶变是增殖和分化两者平衡的失调,从细胞增殖角度说恶性肿瘤的增殖是失去控制的,从分化方面讲恶性肿瘤细胞是丧失分化或分化异常的细胞。诱导恶性肿瘤分化,抑制其增殖是肿瘤现代研究的重要领域,西药中维甲酸等诱导分化剂,因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而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且无副作用。如丹参酮ⅡA可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并使细胞生长明显抑制,丹参酮还对人宫颈癌细胞株K562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作用,其效果与维甲酸相仿(3)。曾小莉等(4)用人参总皂甙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后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质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加,糖原增多,高尔基复合体体积增大,发育较完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体增多,提示HepG2细胞趋于成熟分化。同时人参总皂甙能够有效动员HepG2细胞由G1/G0期进入S期,阻止S期细胞向G2/M期移行,造成大量S期细胞堆积。大量该期细胞DNA解旋,DNA单链暴露出更多的活性部位,为抗肿瘤药物提供更多的作用位点。并且临床上可进一步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更有效地杀伤S期肿瘤细胞。中药淫羊藿甙作用于人高转肺癌细胞PG,采用多种手段检测表明,淫羊藿甙能影响PG细胞周期的时相分布,并能升高细胞内cAMP/cGMP比值;同时降低PG细胞对外基质的粘附性及侵袭、运动能力,从而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5)。

3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其内在基因编程调节,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使细胞自杀死亡的现象。一旦细胞的增殖或凋亡发生异常,即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形成肿瘤,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能达到肿瘤缩小,癌症消退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和化疗药的抗癌效果均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中药莪术中的抗癌活性成份榄香烯能阻止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榄香烯处理HL-60细胞2小时,即可发现清晰的DNA梯状带;处理HL-60细胞24小时,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6)。白首乌甙50μg/ml作用于体外传代培养KB细胞72小时可诱导细胞出现核固缩和早期凋亡现象;流式细胞仪测定出现凋亡峰,凋亡率高达41.9%,并将KB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7)。中药雄黄的的主要成份砷可促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抗凋亡基因PML-RAR和Bcl-2基因表达下降(8),乳香提取物能诱导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促使其凋亡,并已用于临床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取得良好效果(9)。

4影响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以及在形成正确的染色体结构,染色体分离、浓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核细胞DNA的拓扑结构由两类关键酶,即酶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Ⅱ的调节(10)。干扰拓扑异构酶是抗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传统中药喜树树皮中的生物碱及其衍生物能够特异性的抑制DNA拓扑酶Ⅰ,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2期或生成S期的细胞凋亡(11)。螺旋藻提取物的水溶性成份和DMSO可溶性成份浓度分别为2.3μg/ml和80μg/ml时能完全抑制拓扑异构酶Ⅰ介导的负超螺旋藻Pbr322解旋反应,且水溶性成份在高浓度时可直接引起DNA的双链断裂(12)。表鬼臼毒素类药物能干扰拓扑异构酶Ⅱ,抑制DNA重新组合且在DNA内引起蛋白断裂,使染色体畸变和细胞死亡。中药蟾酥成分中的蟾毒配基之一Bufalin有显著抗癌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Bufalin为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13)。此外,灵芝(14)、半边旗(15)等均对DNA拓扑异构酶有抑制作用从而临床上有抗肿瘤效果。

5抑制微管蛋白活性

微管在真核细胞中呈网状分布,可以与其它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中心粒等,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研究表明,大量的天然和合成化合物能干扰微管蛋白的功能,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使纺锤体无法形成,从而使细胞分裂停止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或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微管解聚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如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紫杉特尔等均能促使微管蛋白迅速聚集成微管,并结合到微管上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终止,临床研究对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等有显著疗效(16)。秋水仙素、长春花碱也可以与微管蛋白结合,干扰微管的聚合和解聚(17)。

6抗肿瘤血管生成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临床与动物实验都证明,如果没有新生血管供应营养,肿瘤在达到1~2毫米直径或厚度后,即107个细胞左右将不再增大而长期处于这样的微小状态,一旦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便会快速生长,而且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向远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18)。刘重贞(19)用免疫组化法对62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和微血管计数,结果显示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的病人。肿瘤的新生血管系统已经成为十分有希望的抗肿瘤治疗靶点,研究开发能破坏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是抗肿瘤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某些中药及其有效成份如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和虫草多糖、云芝多糖、香菇多糖等均能诱生TNF,提高TNF活力(20),黄芪、党参、当归、芍药和猪苓多糖等皆可诱生IFN(21)。TNF、INF是促进肿瘤坏死的有效物质,其机制在于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Lee等(22)用原代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在Ⅰ型胶原蛋白三维培养基中生成的毛细管样网络结构为模型,观察中药蟾酥中的蟾毒配基Bufalin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绘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5nmol/L的Bufalin即可显著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姜晓玲(23)通过比较实验发现10μg/ml薏苡仁注射液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其效果优于0.1mg/ml维生素E(p<0.01)。华海清等(24)报道,亚砷酸注射液有明显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能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破坏血管形成中的内皮细胞的结构,降低肝癌转移模型肝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见,从中药中研究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

7调节相关基因表达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各种肿瘤相关基因异常表达的长期积累是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而,调节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实验表明,许多经临床证实有效的抗癌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能够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ras癌基因位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其编码的p21ras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与G蛋白相似,与GTP结合后,参与细胞生长分化信号的传导。ras基因发生点突变后可使细胞增殖信号持续增强,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和癌变。p53是一个抑癌基因,正常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抑制细胞增殖,防止发生癌变。p53突变后丧失了抑癌功能,而且突变的p53基因具有促进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杨传标等(25)研究显示,中药连黛胶囊(黄连、清黛、吴茱萸等)治疗胃肠肿瘤治疗后患者血清中p21ras和突变型p53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说明连黛胶囊具有调节胃肠肿瘤ras和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作用。bcl-2基因有很强的抑制细胞凋亡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胞的凋亡,有助于肿瘤生长。bax基因与bcl-2同族,在功能上二者相反,bax的表达可加速细胞凋亡进程。二者表达的比例程度决定细胞的生存或死亡。凌昌全等(26)发现人参皂甙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株(6T-CEM)bcl-2基因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率,从而诱导6T-CEM的凋亡。另有报道(27~29),中药对c-myc、c-fos、Rb等等其它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8逆转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也产生的交叉耐药性。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许多新发肿瘤化疗效果明显,化疗后复发者再次给予多种化疗方案均效果甚差,其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因化疗产生的多药耐药性。目前公认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的高度表达。克服此障碍,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将有可能明显提高。中医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有很大优势,有关的研究已经出现较好势头,如张慧珠等(30)采用MTT法从多种中药单体或提取物筛选肿瘤细胞多药耐药逆转剂,结果显示,钩藤总碱、药根碱、靛玉红对KBv200细胞耐药具有逆转作用,而姜黄素与长春新碱合用在KB及KBv200细胞均有增敏作用。复方三根制剂(藤梨根、虎杖根、水杨梅根等)对K562/ADR和K562/VCR两株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有逆转作用,其逆转机制是在转录水平下调MDR1mRNA,从而降低多药耐药细胞P-gp的表达(31)。中药莪术的有效成份榄香烯不但可以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且对耐药株BEL-7402/DOX仍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同时经榄香烯乳剂长期作用,未能诱导出BEL-7402细胞的P-gp表达,说明已经耐药的肿瘤细胞对榄香烯仍然敏感,且不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特别适用于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恶性肿瘤治疗(32)。这些均显示了中医药在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方面的优势。现代医学研究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在体外实验中被证实,多数为钙拮抗剂,因其毒副作用大,靶点单一,半衰期短等问题,难以推广于临床,更增加了研究和应用中医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必要性。

9其它抗肿瘤机制

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在抑制端粒酶活性,抗代谢,抗浸润转移等方面也均有报道。如陈泽雄等(33)研究表明,由莪术、半枝莲、柴胡等组成的复方在药物浓度为10%时对结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能力为50%。贯众(34)和土贝母(35)水提物均可明显降低线粒体代谢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川芎嗪、苦参碱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减少肿瘤转移(36)。

10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不管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制剂,都含有多种成份,因此其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们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人参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调节肿瘤基因表达、增强免疫等多重作用。如何从多层次、多学科对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客观、定性定量的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奥秘,尚待中医药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相信,以数千年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物理论和生物技术,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福君,茹祥斌。地黄及六味地黄汤的免疫药理及抗肿瘤作用。中草药1996;27(2):116

2杨传标,殷平善,薛军。中药健脾康复汤治疗大肠癌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02:22

3梁勇,羊裔明,袁淑兰,等。丹参酮ⅡA诱导原代培养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2):207

4曾小莉,涂植光。人参总皂甙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初探。肿瘤防治研究2000;27(3):188

5毛海婷,张铃,王芸,等。淫羊藿多甙抗癌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中药材2000;23(9):554

6杨骅,王仙平,郁琳琳,等。榄香烯抗肿瘤作用与诱发肿瘤细胞凋亡。中华肿瘤杂志1996;18(3):169

7曾郁敏,顾立刚,王月齐,等。白首乌甙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25

8ChenGQ,ZhuJ,ShiXG,etal.Invitrostudieson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ofarsenictrioxide(AS2O3)inthetreatmentofacutepromyeolcyticleukemia:AS2O3inducesNB4cellapoptosmwithdown-regulationofbcl-2expressionandmodulationofPMLRARd/PMLproteins.1996;88(3):1052

9齐振华,谭柏林,钟美佐,等。乳香提取物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37

10丁健。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0;3:150

11LiuLF,DesaiSD,LiTK,etal.Mechnismofactionofcamptothecin.Ann-N-Acad-Sci.2000;92:21

12蒙凌华,将超,刘兆乾,等。螺旋藻提取物对DNA拓扑异构酶活性的抑制及对DNA的直接影响。癌症2000;19(8):661

13徐瑞成,陈小义,陈莉。Bafalin抗癌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4):201

14蒋超,卿晨,蒙凌华,等。灵芝提取物对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及诱导K562细胞凋亡。癌症1999:18(6):661

15李金华,何承伟,梁念慈,等。半边旗抗肿瘤有效成份对HL-60细胞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中国药理通报1999;20(6):541

16KayeSB.ProgressinthetreatmentofovarianCancer.AntiCancerDruges.1999;9:2731

17廖美德,梁世中。中药抗肿瘤机理的研究进展。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4):52

18FolkmanJ.Clinicalapplicationsofresearchonangiogenesis.NEng/JMed1995;333:1775

19刘重贞。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血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初探。临床消化病杂志2000;11(4):175

20陈瑞东。对癌症有效的中药方剂。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317

21李家琦,夏英。中药诱导干扰素作用的探索。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34

22LeeDY,YasudaM,YamamotoT,etal.Bufalininhibitsendothelialcellproliferationandangiogenesisinvitro.LifeSci.1997;60(2):127

23姜晓玲。薏苡仁注射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肿瘤2000;20(4):313

24华海清,秦叔逵,王锦鸿,等。三氧化二砷抗肿瘤血管形成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27

25杨传标,陈蔚文,王建华,等。连黛胶囊对胃肠肿瘤p21ras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36

26凌昌全,俞超芹,潘瑞萍,等。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中医杂志2000;41(3):176

27何於鹃。苦参碱对K562细胞早期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癌症2002;21(4):370

28王成斌。乌贼墨对H22癌细胞内Ca++浓度、细胞核Ca++/Mg++-ATP酶活性及c-fos表达的影响。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4):422

29司维柯,李鹏,姚婕。苦参碱对HepsG2细胞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1):1346

30张慧珠,杨林,任雷鸣,等。中药活性成份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的体外筛选。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5):265

31冯正权,郭勇,朱宁希,等。复方三根制剂逆转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中国肿瘤2003;12(6):370

32王宝成,郭军,狄剑时,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43

33陈泽雄,陈雯,彭俊生,等。中药复方抗癌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2):117

34肖正明,宋景桂,徐朝晖,等。贯众水提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医学研究通讯2000;29(5):5

35姜世明,肖正明,宋景桂,等。土贝母水提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10

36林洪生,李树奇,裴迎霞,等。川芎嗪、苦参碱对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中国新药杂志1999;8(6):384